【STEM活动教案】各种各样的天气

活动主题:天气变化

面向年龄段:小学2-3年级

教学目标

1. 知道天气现象包括阴、晴、雨、雪、雷电、雾、霜等。

2. 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特征。

3. 能够设计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现象。

4. 能够坚持观察和记录每天的天气现象。

学习成果评价

探究及社会情绪能力

层次1:不能设计出一些符号表示天气现象。

层次2:能设计简洁形象的符号以表示不同的天气现象,但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

层次3:能通过小组讨论,设计简洁形象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并达成一致。

教学背景

经过《观察天气》中的讨论和记录,学生已经知道天气的特征主要包括天空状况、风、气温等。本课将从天空状况引出天气现象,带领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现象,并在课后坚持观察和记录每天的天气现象。

教学准备

材料:各种天气现象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记录单、集体记录单、上节课的集体记录单

注意:请每个同学事先准备好一本天气记录本,用于进行天气的长期记录。

天气类型

多云

台风

雷电

彩虹

极光

(图片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

教学过程

【集中话题】

1、 展示上节课的集体记录单,并请学生汇报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想到用符号形象地记录天气现象。

在周末的观察活动中,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

周末的天气和上次课的天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每天的天气都一样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都有哪些不一样?

我们该如何记录每天的天气呢?

【探索与调查】

1、 讨论有哪些天气现象(需要设计哪些符号)。

教师展示上节课的集体记录单,告诉学生像晴天、下雨这些现象我们统称为天气现象。并提问:

你知道有哪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提及但常见的天气现象,将所有天气现象用文字加图片的方式展示在集体记录单上。

2、 明确符号设计的要求:根据天气现象的特征设计简洁形象的符号。

符号要设计成什么样,我们才能一看到符号就知道是什么天气?

这些天气现象有什么特征?

3、小组思考讨论,设计并完成记录单,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回顾与解释】

1、 全班交流统一记录符号,教师将最后统一出的符号记录在集体记录单上。

2、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每天观察和记录当天的天气现象,并讨论记录的细节。

一天中选择什么时候观察记录?

除了记录每天的天气现象外,我们还可以记录些什么?

3、教师让学生准备一本天气记录本,鼓励他们坚持观察和记录。

记录单来源:上海爱国学校

教学建议

1、 在“集中话题”环节,教师需要展示《观察天气》中的学生课外作业,并挑选优秀的、或能说明问题的学生课外作业,请这些学生来进行汇报,展示他们的记录方法和发现的问题。

2、 常见但容易忽略的天气现象有雾、霜、雷电等,某些地区还会有其特有的天气现象,如台风、沙尘暴等,教师可根据所在地区的情况加以补充。

3、学生在小组讨论设计符号时,可能会产生分歧,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听取意见,最后达成统一。

4、观察的时间,建议早上起来观察一次,下午放学观察一次,因为一天中天气也会发生变化。记录的具体细节和格式都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来解决。此外,教师还要提醒学生,除了记录每天的天气现象,还要注意观察和记录与天气有关的事物,如人们的穿着情况(包括打伞),活动情况(体育课、运动会)及其他。

5、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长期的记录,这要求教师和家长在课后能够给予督促,提醒学生每天完成任务。学生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很多问题,请家长随时记录下学生的问题,在下节课的时候对问题进行讨论。

6、教师可复印小组记录单,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使每个学生都能保留其小组记录单。

教学记录单

小组记录单:每个学生保留一份

集体记录单(供教师参考)

课后小记

(来源:“汉博·科学教育”微信公众号)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提醒广大科技辅导员

戴口罩 勤洗手 少集会

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原标题:《【STEM活动教案】各种各样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