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火了,苦难中的奋进尤其感人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

求学之路能有多坎坷?

在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后记中,

以个人小传的形式

袒露了其22年的艰难求学路。

肖清和,男,出生于1980年,安徽潜山人

01

时至今日依然打动人心的奥秘

这篇肖清和写于2009年《“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的博士论文,对宗教社会学不感兴趣的人很难读得下去,但作者本人的小传跨越了学术鸿沟,让人们得以一窥这位青年学者的励志成长之路,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到考入北大的历程。这其中,或许有时至今日依然打动人心的奥秘。

平心而论,一个人考入北大,一直读到博士,不说功成圆满,也算学有所成。但肖清和的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二字所能概括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反抗,其艰辛过程超乎常人想象。

“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这一论文后记看哭了不少网友。

肖清和2003年9月师从于北京大学孙尚扬教授,于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肖清和的这一博士论文入选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大学文学院官网显示,肖清和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正高),也是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02

取得了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

据上海大学校报此前介绍,肖清和1980年出生在安徽潜山的一个小山村,在他8岁那年,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元,才为爷爷办了丧事。

小升初考试他取得了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因家里付不起学费而一筹莫展。同龄人都去新学校上学了,而他只能边放牛边找书看。

那年秋天,他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第二年春天,在改嫁母亲的努力下,他终于重返学校。1999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2003年,以优异成绩免试攻读该系研究生,2005年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

03

博士论文后记的部分内容

他的这篇博士论文后记的部分内容如下:

那一年秋天,同龄人都在新学校上学,过得让人兴奋、让我充满想象和向往的中学生活;可我,只能在家里放牛。牛是一种很灵性的动物,我和它逐渐成为好朋友;慢慢的,我可以把它放在山上,而不去管它。因为,这样我自己看书。那个秋天,我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直到现在,我所能记住的宋词都是这时背诵的。每当黄昏来临之时,我就和牛儿一起回家。和我家共养这条牛的大爷,总是毫无留情的批评我放牛不认真,牛儿没吃饱。满怀委屈的我,也不做争辩,只是在想,我不适合放牛吧。

也就是我考上初中的那一年,父亲还养了一个猪。我也没有求他卖掉猪给我上学。因为我知道,即使这一次凑到了学费,还有下一次。

很幸运的是,通过母亲的努力,以及母亲改嫁后的叔叔——也就是那位他的朋友的支持,我终于重返学校了。母亲的丈夫——我的继父,对我上学还是非常尽心、非常努力,尽管他有时也忍不住会受到别人的挑唆,对我母亲大打出手。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最担心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每个学期开始。因为,学费问题让我常常一筹莫展。常常是开学之初,我在马路边等母亲来。常常是望眼欲穿,常常是欲哭无泪。饿了,啃一口父亲给我做的干粮;渴了,就只得忍着。马路上尘土飞扬,我那时是多么恨汽车!我恨它们耀武扬威的在我面前驶过,而留下令人讨厌的漫天灰尘!

高中期间,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更多。新校长常常给我100块,班主任、英语老师等等常常让我去他们家吃饭。同学也常常帮助我。周末,同学们也不嫌弃我家的破旧,一起到我家玩。邻居还很好奇的问他们:“他家这么穷,你们来干什么?”

99年高考,我估了分数可能要比重点线多7、80分。校长就给我填了北京大学。他说如果考不上就免费让我复读。班主任则比较谨慎。因为我在提前录取志愿填了外交学院。我还记得班主任带我去了合肥,见了招生老师。结果老师说我太矮(我1米65)。班主任哀求道:“他还是小孩,还会长的。”最终还是不行。班主任担心我可能考不上北大,太可惜了。

不过,上天眷顾可怜人。我竟然被北大录取了。

来到北大后,先前的担心变得没必要了。我们县里有一家人开始无私资助我。同时,班主任也了解到我的情况,常常帮助我。因为学校里有各种资助,还有各种奖学金,我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大一开始,根据成绩以及家庭状况,我就获得了奔驰奖学金,连续四年。(也是在大一寒假,我家才通了电,尽管我们村很早就通了电;以前,我一直在油灯下看书。)大四时,我一方面申请了贷款,另一方面又非常荣幸的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2003年,我获得免试上本系研究生的机会。

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孙尚扬教授的帮助,2005年,我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在孙师无私的帮助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卢龙光教授的支持下,我获得北大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从06年到08年期间,我在香港生活、学习。

直到今天,除去在香港的两年,我在北大整整生活了8年。期间,欢乐多于泪水,幸福多于痛苦。但是,一想到家里的情况,忍不住还很痛苦。尤其是想到自己还没有能力让母亲安享晚年,心中甚是愧疚。

04

必须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在肖清和博客上有这样一段话:“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当今社会,节奏加快,诱惑很多,很多人贪图省力,急功近利。肖清和说,“文科研究建立在大量文献基础上,是需要积累的。若想要做出一篇有深度、厚度、传承度、有生命力的著作,就必须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娓娓道来的笔触之下,我们仿佛跟随作者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安徽潜山的小山村,不禁为他“7岁还上幼儿园”哀叹,为他“小升初”取得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鼓舞,更为他贫困辍学不得已去放牛而心疼惋惜。

05

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则是其转折点

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贫困却让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无异于一场无力反抗的灾难,但他从未放弃,放牛之时还能背下整本宋词就是证明。

即便面临生存的难题,求学之火也没有在他心中熄灭。改嫁母亲的拼死坚持,好心人的慷慨解囊,都让肖清和深知“能学习”这件事有多么不容易。他在求学之路上奋力奔跑,须臾不敢停歇,生怕没考“第一”就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如果说惴惴不安、患得患失,是肖清和少年求学的上半场,那么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则是其转折点。在北大,他正式开启了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的下半场,其努力和才华被更多人看到,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还得到本校保研的机会,直至博士毕业。

07

治学路上想必有其踽踽前行的身影

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共批准 98 篇学位论文,肖清和的这篇位列其中。这篇学术论文,是他潜心治学的成果,也不啻为道阻且长的求学之路的总结和纪念。

是的,回首肖清和求学之路,其跋涉之艰辛远非普通人所能体会,又岂是一篇文章能道明白的?还好,世间的法则没有失效,天道酬勤得以再次印证。

“雪中少送炭,锦上多添花。”肖清和自幼了然于心。苦难,从来不是上天馈赠的财富,不值得赞美和宣扬。但即便肖清和的前半生剔除贫困这个关键词,仍然闪烁着人性之辉。

困境之中不与世沉浮,他不向命运屈服的坚韧和勇气,放在任何时代都难能可贵;在多数人普遍不富裕的境遇下,仍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永远是世间最为动人的篇章。

在肖清和的博客上,有这样一段话,“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在“躺平”之声甚嚣尘上之时,时代尊重个人选择,更感佩奋力前行者。肖清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奋斗精神没有过时,依旧是克制浮躁之风的法宝。

如今,肖清和已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是该校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治学路上想必有其踽踽前行的身影。而于他个人而言,肖清和的故事还在续写。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

注:稿件一经采用,将视质量给予稿费100元-150元;字数以1000-1500字为宜;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 com,并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原标题:《《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火了,苦难中的奋进尤其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