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彭子桐(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朱洁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运营/王云汐
随着电视剧《小舍得》热播,“鸡娃”为了热词。“鸡娃”是一种典型的“教育内卷”效应。各位“虎妈”“狼爸”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裹挟着,热血上头,盲目给孩子“十全大补”式地报补习班,到了周末,画画、跳舞、唱歌、乐器样样都得报上,强行压缩孩子的休息时间,全家省吃俭用,拼命让孩子上课、补习,就是为了考进为数不多的名校,从而争夺稀缺的教育资源。
“鸡娃”究竟是对是错?
父母砸锅卖铁,只为“鸡娃”的举动实际上体现了父母深深的育儿焦虑,把全部愿望和人生未完成的期待,都压在孩子的身上。然而,“鸡娃”这种孩子烧脑、父母烧钱、全家烧时间的带娃方式真的有效吗?全家的鸡血式付出会不会最终错付?
托福118分的留美学霸“张一得”进入常春藤名校一年不到就因抑郁自杀离开人世的事件,为“鸡娃”现象敲响了警钟。学霸的爸爸,是一位知名网红育儿博主,以“鸡娃”为职业,备受追捧,却最终酿成了悲剧。
“鸡娃”这种现象,是家长不惜以牺牲孩子的自由,漠视孩子的自主兴趣、透支孩子的身体健康为代价,追求超过别人家的小孩,成为别的家长争相羡慕的“牛娃”。被“鸡”的孩子虽优秀,但是提前透支了自己的生命能量,供父母吸食。当孩子出现了情绪问题,向父母呼救的时候,父母却冷眼旁观,还认为孩子“玻璃心”“矫情”。
这种拔苗助长过了头的教育,反映的是父母的教育焦虑,“鸡娃”父母们以爱之名,剥夺了孩子的生而为人的权利——不能哭,不能脆弱,更不许失败。即使孩子努力做得再好也得不到表扬和鼓励,犯一点错误就会受到指责与批评。当孩子一旦考试没考好、知识学不懂、抗拒去兴趣班,“鸡娃”的父母往往如临大敌,产生极度焦虑,不仅没有思考自己如何真正帮助孩子,只是一味指责、批评,把结果的糟糕或自己不好的感受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孩子的问题,或是报更多课外辅导强行压住孩子的负面情绪。这样的“鸡娃”方式,容易造成孩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鸡娃”容易造成的心理问题
过度完美主义:小时候被当作工具对待,所以孩子会希望自己如机器般完美,认为自己没有资格不做到最好。一旦做不好,孩子的整个世界便会崩塌,从而产生严重心理压力。
极度不自信:从小在高压环境下生活,孩子认为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久而久之,孩子便对失败产生深深恐惧,无法对失败正确归因,回避困难和问题,自卑懦弱,甚至出现学习焦虑、考试焦虑。
缺乏兴趣与内驱力:孩子被逼迫学习,无法发挥自身潜力、展现天赋。
脾气暴躁,出现叛逆行为,以表示内心的反抗。
许多父母都在以“为孩子好”的名义控制孩子,常常忽略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导致孩子在情绪方面很少能得到父母的支持。Boudreault-Bouchard等人曾在加拿大魁省对600多名14岁的学生做了一项长达四年的跟踪研究,对比了强制性控制孩子的家长和给孩子情绪支持的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自尊感及心理压力方面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的强制性控制会削弱青春期孩子的自尊感,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总是被父母否定、指责,放大缺点的孩子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成功理所当然,但是失败是绝对无法接受的。他们害怕犯错,害怕面对失败的后果,因为这意味着被惩罚、打骂。如此养育孩子,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成功,还容易导致亲子关系淡漠或紧张,有损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何正确养育孩子?
真正能够帮助提高孩子学业成就的是他们自身的心理能量,比如“自我效能感”和乐观情绪。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孩子是否对自己的目标有充足信心,并愿意付诸努力。乐观是指能否轻松淡定地承受学业压力以及成绩的正常起伏,而这与父母的情绪支持联系紧密。
美国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及其团队提出了情绪教练理念(emotion-coaching philosophy)。具有这种理念的家长能够很好地感知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能以不同的方式谈论情绪;他们还能觉察自己孩子身上的情绪,并且协助孩子处理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总结来说,要更好地养育孩子,父母就得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
父母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给孩子提供情绪支持,帮助孩子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才会有助于孩子从小形成积极品质。研究发现,给予孩子积极温暖情绪指导的父母教能提升孩子的学业动机、亲社会行为以及自我效能感,最终提升其学业成就。
成为情绪教练的关键点
关键点1:觉察自己及孩子的情绪
做孩子的情绪教练,父母的首要任务是要能较敏锐觉察自己的情绪。哪怕是微小的情绪感受也会在无意识中影响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父母在对自己的情绪有所察觉的前提下,便能更客观、更准确地觉察孩子的情绪。对情绪的觉察和感知是做好情绪教练最基本的功课。
关键点2:把孩子的负面情绪当作亲子沟通的机会
不少父母不善于处理负面的情绪,习惯于回避性地让情绪慢慢消退,但其实这样错过了绝佳的亲子沟通的机会。当孩子处在负面的情绪中时,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父母要抓住机会给孩子提供支持与陪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
关键点3:认同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情绪本身无好坏对错之分。当孩子表现出害怕、悲伤或愤怒时,不要急于想办法让孩子摆脱这些负面情绪,更不能下意识轻视甚至否认孩子的情绪(例如说“这有什么好怕的”)。耐心地倾听孩子、尝试理解孩子真实的感受,可以为亲子间的沟通打开心灵的大门。
关键点4:帮助孩子识别及表达情绪
年龄小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帮助他们识别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听到巨响奔向父母的时候,告诉他这是害怕的感觉;当孩子大声尖叫乱扔东西的时候,问问他“你是不是生气了呀”。随着孩子的语言发展,父母再慢慢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感受。
关键点5:给孩子设定行为界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策略
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可以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发现孩子采用不当行为来应对消极情绪时,父母需要始终坚定地给孩子设定一个明确的行为界限,可以通过复盘来引导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增强孩子对抗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从而能更好地从消极情绪中复原。
愿家长们都能够正确养育孩子,做孩子的情绪教练,鼓励孩子走出情绪问题,才能让孩子体会到遇到困难时的正确心态,才能持续不断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Boudreault-Bouchard, A., Dion, J., Hains, J., Vandermeerschen, J., Laberge, L., & Perron, M. (2013). Impact of parental emotional support and coercive control on adolescents’ self-esteem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Results of a four-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6, 695–704.
Carlo, G., White, R. M. B., Streit, C., Knight, G. P., & Zeiders, K. H. (2018).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parenting styles,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academic outcomes in US. Mexican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89, 577–592.
Gottman, J. M., Katz, L. F., & Hooven, C. (1996).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0, 243–268.
Loop, L. & Roskam, I. (2016). Do children behave better when parents’ emotion coaching practices are stimulated? A micro-trial study.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5, 222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