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新时代的老中医 ,作者孙士清
新时代的老中医.
专业的医生,讲述实在的中医。
照理来说,怕冷,就不该出汗。
既然出汗了,应该感到热才对。
可偏偏有那么一群人,既怕冷,又出汗。
因为怕冷,衣服必须比别人穿得多,但穿多了一会儿就出汗,于是只能脱掉衣服;刚脱下又冷了,瑟瑟发抖,仿佛冷风直往身体里灌,不得不再穿上衣服,于是又出汗了……
似乎永远处在矛盾之中,难以自拔。
为什么?
怎么办?
会不会看不好了呀?!
为什么?要从“心”里找原因。。。
这种“又冷又汗”的情况其实并不罕见,它多发生于重大疾病的恢复期、外科手术之后以及女子产后,彼时身体虚弱,相对怕冷,稍稍动一下或者喝点热汤则较往常更易出汗。随着身体的康复,大多数人的“冷汗”可以自然痊愈。
但是,陷入矛盾深渊的少数人则不然,他们症状比较严重,而且难以走出困境。
矛盾的根源已不在身体,而在心理——紧张、焦虑、不安、郁闷,会干扰植物神经对汗腺的调控,也会影响体表的冷热感觉,导致莫名怕冷,动不动就淌汗。
这种出汗在医学上被称为“精神性发汗”,这种怕冷也与精神因素相关。所以,只要心结不打开,既出汗又怕冷的现象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怎么办?打开心结说对策。
第一,放轻松:这不是大不了的事儿。
这真的没啥大不了,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已。
有人在彻底放松心情后,当天就把裹了一个夏天的棉裤脱了……冷吗?不觉得。还出汗吗?棉裤都脱了,汗当然没啦。
第二,学穿衣:切断 “怕冷”和“出汗”的恶性循环。
立即痊愈的毕竟是个例,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缺乏脱掉棉裤的果敢,想要尽快改善症状,必须阻断 “怕冷”和“出汗”的恶性循环。
我们必须明白,出汗与怕冷是互为因果的。
因为怕冷,所以会过度保暖,多穿衣服、不开空调、门窗紧闭,甚至学着艾灸、泡脚、刮痧,然后开始出汗,出很多汗;因为一直出汗,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感到彻骨寒冷,然后更觉得应该保暖……如此,恶性循环,永无止境。
切断恶性循环,应该从保证不着凉开始。
如果你出汗了,请尽快把汗擦干;汗出得太多,衣裤都湿透的,必须换掉;如果你去医院,请随身带上可挡风御寒的衣服、围巾、帽子等,因为地铁上、医院里的空调真的很冷;在任何地方,都应避免让风对着人直吹,不管冷风热风。
然后,你还得保证不出汗。
当你发现在安静状态下穿一件毛衣会出汗,请先把毛衣脱掉,在无风的室内擦干汗水(避免着凉),然后换穿长袖棉衣。
如果穿着长袖棉衣不出汗,但外出活动时会出汗,那么请在下次外出前换穿更凉快一点的衣物。
增减衣物的原则是,在不感到寒冷的前提下,尽可能让自己不出汗,至少明显少出汗。
做到了正确保暖、不捂出汗、用好空调,其实病已好了大半。
第三,吃中药:疏肝解郁,养心安神,吃对中药才圆满。
有人问,我放松了心情,也在努力学着增减衣物,为什么“出汗”还是难以控制?
有时明明没出汗,安静的坐着看书呢,忽然想起某事,心里一紧张,立即淌汗了,特别是手脚心,最容易出汗,然后又感到冷了……难道是哪儿做错了?
你没错,这就是 “精神性发汗”的典型症状。努力做到上面说的两点对策,你的症状会明显减轻,剩余部分则要依靠中医了。
针对精神性出汗与怕冷,中医多采用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的治法,常用方剂有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生脉散、安神定志丸等。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性的“冷”和“汗”理应按心理疾病治疗,简单的吃点补药是没用的;非但没用,随便进补还会加重病情,造成后续治疗困难。
有人以为自己体虚,天天用黄芪、红枣泡水喝,结果吃到上火,还是止不住出汗、治不了怕冷——吃错药,哪能好?!
吃对中药,病才真的会好。
原标题:《【曙光·科普】穿衣出汗,脱衣怕冷,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