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了甘肃,却没见到铜奔马,这将会是巨大的遗憾。
如果你还没有机会去到甘肃,不如先跟我们预习一下铜奔马的英姿。
本周六(10月30日)晚21:25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CETV-1)《博物馆之夜》之《古道遗珍》,铜奔马正背着一箩筐宝贝向你跑来!
四海盛赞铜奔马
汉武帝《西极天马歌》云:“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谈汉朝,就不能不提马。无论是抵御外敌,还是出使西域,汉的故事都离不开马。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版图。武威是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重镇,甘肃博物馆中举世闻名的国宝铜奔马,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铜奔马,汉代,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汉墓,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刹那瞬间。
外形上,铜奔马三足凌空,一足踏在了一只飞鸟的脊背上。如果这匹马的重心,不在这只飞禽的脊背上,这匹铜奔马就会有倾覆的危险。这说明早在铸造铜奔马的汉代,工匠们就已经精确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还叫“马踏飞燕”?外行了吧!
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可能比铜奔马更令人耳熟能详。
1971年9月19日,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带领的政府代表团,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他仔细查看了雷台汉墓出土的这批青铜俑,当看到铜奔马后,感慨道:“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
陪同郭沫若参观的文物专家王毅向郭沫若强调了“马踏飞燕”一足踏鸟、三足腾空的力学平衡。郭沫若对铜奔马赞不绝口,说回京要邀请“马踏飞燕”等甘肃文物参加全国文革出土文物展。在故宫武英殿,他对全国文革出土文物展的筹展同志夸赞“甘肃马踏飞燕来了要压倒一切!”
“马踏飞燕”这个浪漫的名字从此为人传诵。
这个名字相当形象生动,叫起来也朗朗上口,但一直颇有争议。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原馆长初世宾在整理档案时仔细观察了铜奔马,他发现,该马后蹄所踏是鹰隼一类,尾不分叉,折扇形可聚散,大眼圈睛,头颈灵活,双翼收缩耸肩,翼端剑状长羽,尤其尾端有一未穿洞孔,象征鹞鹰足尾系铜铃之所。猎鹰尾部系铃,宋人《艾子杂说》有记。马足所踏应是一只猎鹰,而非“飞燕”。
牛龙菲曾提出的“马超龙雀”一说也轰动一时。他的主张来自张衡《东京赋》之“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云龙雀蜿蜒太空、神马遨游云汉,说该马足下物为飞廉,造出一个“马超龙雀”,寓意神马快过风神。
“幸亏送礼之前自己留了一个”
中国人自古喜欢马,铜奔马就是其中的一匹。1983年,国家旅游局还把铜奔马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1969年10月,甘肃省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的社员在挖地道时,无意间从当地一处名叫雷台的封土下面发现一座古墓。随后考古队立即对其进行发掘,发现这座古墓的墓室空间很大,里面排列着整齐的铜人、铜车、铜马等。其中就有这件稀世珍宝——铜奔马。
东汉时,张掖盛产黄金、铜矿。凉州冶炼技术当时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个外号:铜马帝。
公元60年,张江由武威太守被封侯后,为感谢效忠汉明帝的知遇之恩,又受到当时西汉东门京和东汉马援将军进献“名马式—铜马法”的启发,决定向明帝进献凉州铜马贡品,也就是后来的铜奔马,以追忆东汉开国皇帝的伟大功勋。
《后汉书》记载“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于平乐观也”。这段文字明确记载了当铸造的铜马送往京城洛阳时,感动了汉明帝,历史称其为“凉州贡天马”。
然而,送给汉明帝的铜奔马在董卓攻陷京城时被毁。但幸好,张江当初做了两套铜奔马,一套送给明帝,一套自留欣赏,死后也随他入葬。
多亏他送礼前还给自己留了一套,如今我们才有机会见到这匹驰骋的宝马。
(本文有参考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
原馆长初世宾《也说说铜奔马的名称》)
除了铜奔马,甘肃博物馆里还有不少宝贝,本周六(10月30日)晚21:25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CETV-1)《博物馆之夜》之《古道遗珍》,一起来甘肃博物馆寻宝吧!
原标题:《你还叫它“马踏飞燕”吗?一匹天马正向你跑来 | 博物馆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