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标要求,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决做到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确保实践活动成效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时间检验;坚决做到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完善“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促进民生建设水平实现“大变化”。
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级各部门努力下,东莞务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聚焦重点任务,做实项目清单,完善长效机制,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着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涌现了一大批好案例。即日起,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东莞日报社联合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系列报道,聚焦做法、成效、机制,着眼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敬请关注。
“我腰不好,双腿走动又不便,家里装了扶手、马桶架之后方便多了!”家住厚街镇桥头社区的89岁独居老人刘婆婆坐在家门口,一脸满足地笑着向记者说道。此前,刘婆婆表示家里生活样样都诸多不便:冲凉房花洒总是漏水、电线老化电灯不怎么亮,夜里连上个厕所也比较艰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桥头社区,这样在家中生活“诸多不便”的困难长者有45位,如今他们都通过“民生大莞家”解决了这些“不便之处”。
2020年以来,为响应迫切民生诉求、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而推出的“民生大莞家”服务项目,围绕“微实事”“微心愿”,共收集办理了民生诉求3万多宗,得到了群众和各界实实在在的点赞、认可。
厚街镇公共服务办“民生大莞家”项目组的王晓红和王杰文探望困难长者方婆婆,叮嘱她最近天气转冷要注意保暖
把百姓“微实事”记在心头
桥头社区的方婆婆今年86岁,独自一人生活,患有眼疾多年,眼睛已看不见,房屋是老旧瓦背屋。
在“民生大莞家”还没有给方婆婆家中进行改造之前,她家没有扶手,平常靠摸着墙上粗糙的瓦砖行走,手掌有时会被磨破皮;没有暖灯,冬天夜里特别冷;没有防撞条,她有时就不小心撞到头了,生活不仅诸多不便,还存在安全隐患。
在桥头社区方婆婆家,记者看到,她家墙壁已经安装了几个扶手,墙角贴上了防撞条,洗手间安装了马桶架、暖灯,房间线路通通翻新了。
厚街镇公共服务办“民生大莞家”项目组的“微实事”项目负责人王晓红介绍,桥头社区有像刘婆婆、方婆婆一样的45位困难长者,存在房屋破损、电线老化等情况,安全情况堪忧。针对这些居家安全隐患问题,社区启动“长者居家安全微改造”服务项目,将其作为社区2021年度“民生微实事”项目投入建设。今年7月,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社区困难长者的家庭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让他们的“安乐窝”更安全、更舒适。
“现在可以摸着扶手走出洗手间、走出门,方便很多。”方婆婆坐在家门前说,记者问及她家中还有没有其他不便的地方需要改造,她摆摆手说:“没有了,现在都很方便了。”
截至2021年10月21日,厚街镇通过“民生大莞家”已完成包括涌口长者饭堂建设项目、桥头社区“助力安家”长者安全微改造项目、新围社区青少年成长营公益服务项目等19个“微实事”项目。另外,包括“青春同行”涌口社区青少年多元成长营项目、“快乐学习”涌口社区老年大学进修公益服务项目等36个项目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民生大莞家”服务内容包含“民生微实事”和“民生微心愿”两大类,其中,“民生微实事”着眼于公众利益、群体利益,主要包括环境美化、房屋修缮、服务设施建设等便民工程项目,及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的公益服务项目。2020年启动以来,东莞已办好了1600多宗“微实事”——这些群众最期盼、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小事、急事、难事,有力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楼梯加装了扶手,房顶瓦片改造成铁皮后,厚街镇桥头社区的陈婆婆住起来安全很多
将百姓“微心愿”一一实现到底
“民生微心愿”则着眼于个人和家庭诉求,主要为因突发事件陷入困境的常住人员(含非户籍人员)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住房等临时救助服务,及为社会大众提供心理疏导、权益维护、安宁疗护等普惠型服务。
桥头社区的陈婆婆今年67岁了,名下无房产,一直独自借住在其弟弟的一间砖瓦结构的老房子里,患有乳腺癌,是厚街镇的低保对象,生活拮据。
厚街镇公共服务办“民生大莞家”项目组负责人王杰文告诉记者,当初探访时发现她家房子相当残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民生大莞家”专责小组立即通过“莞家速递”方式为陈婆婆提供救助帮扶,协助其申请“民生微心愿”的临时救助服务,为其修缮房屋,减少安全隐患。
记者问及陈婆婆对家里改造的情况时,陈婆婆表示:“肯定满意,没改造之前很不方便的,改造后现在上楼梯有扶手借力,方便多了。”而家里破旧的木门在“民生大莞家”帮忙改造成铁门后,陈婆婆说,关好门后,夜里都能睡个安稳觉了。
家住寮步镇坑口村的杨叔是外省来莞务工人员,也是其中一名受益者。他2004年和妻子来莞务工,夫妻收入不高。今年3月初,患有肾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杨叔因身体不适入院治疗。高额的医疗费用让本不富裕的杨叔一家陷入了困境。而他家中,还有两个患病的儿子,一个前不久已因病离世。
为此,寮步镇公共服务办协助其成功申请“民生微心愿”救助金5300元。今年10月,杨叔再次入院,加上长期服药,负担较大,再次申请“微心愿”救助。寮步镇“民生大莞家”中“民生微心愿”项目负责人刘晓君说道,知悉情况后迅速启动二次帮扶,为其家庭申请“民生微心愿”救助金3300元。近日,“民生大莞家”将这笔救助金送到了杨叔手上。
杨叔说:“这个月光住院就花了近2万元,我工作好几个月才能凑足这笔费用,感谢‘民生大莞家’帮我减轻负担。”
“我们现在的民生兜底政策已经有很多,但仍会有很多政策以外需要救助的对象,尤其是一些困难外来务工人员,‘民生大莞家’这个项目能帮到很多有需要的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缓解他们的家庭困难。”刘晓君说。
记者了解到,自“民生大莞家”项目启动以来,已经为在莞工作、生活的困难群众实现了30000多宗“微心愿”,这些“微心愿”覆盖到东莞每一个角落、每一位老百姓身上。
每一件“小急难”都关乎城市温度
都说东莞人很“淡定”,无论是面对疫情,还是面对生活突如其来给你开的“玩笑”。外人看来,这是为什么呢?
从走访那些实现了小小心愿的困难老人、群众后,从他们见面时表达感激的朴实、握手时传递的力度,都能真实感受到“急难愁盼”问题被舒缓的淡定。
这种淡定,来自于一座城市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自于“东莞是我家”的暖意。其中,就有“民生大莞家”——把百姓“心头事”放在心坎上的这种服务项目的贡献。
通过这个“民生大莞家”平台,会有人以最快速度帮百姓解决每一件“小急难”。自2020年4月“民生大莞家”在东莞全面铺开以来,群众有诉求,可通过市、镇、村三级渠道反映,最快24小时内有回复,3-5个工作日就能将帮扶落实到位……这是“东莞速度”,也是“东莞温度”。
“民生大莞家”的惠民服务,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感受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通过这个平台,凝聚党群合力,各级党员干部、工作人员通通都撸起袖子、弯下身子,挨家挨户走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双脚“量地图”,了解群众需求,切实为民办事。
在这个“办实事”的过程中,一场场生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惠民活动有序展开,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急难”得到及时解决,一个个群众期盼的微心愿、一项项真抓实干的惠民工程,紧紧扣住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让东莞这座城市更有“温度”。
生活在东莞这座城市,真好!淡定!
来源:东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