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下的老洋房
历经百年风雨,见证时代变迁
无数名家大亨
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生活印记
今天,我们邀您一起
感受梧桐树下的文化韵味
漫 步 风 貌 区
李俍民旧居
淮海中路1285弄
李俍民旧居位于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原名沙发花园,为英籍犹太人的私家花园,1933年浙江兴业银行购买后开发建造住宅,由马海洋行设计,至1941年共建成74幢三层砖木结构花园住宅。20世纪50年代沙发花园改名为上方花园,寓有幽静美好之意,由张元济题名。1992年6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优秀历史建筑。
人物简介
李俍民
浙江宁波人,原名李恺,又名李星,翻译家。1937年读中学时参加横河抗日救亡工作团。1942年至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1946年入沪江大学外文系,两年后辍学,开始翻译苏联儿童文学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事文学翻译。历任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编译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译所、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译所等翻译。曾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上海市政协委员。译著有长篇小说《牛虻》《斯巴达克思》《白奴》等,中短篇小说《游击队的儿子》《少女革命家——丹娘》《尼尔斯奇游记》《学校》《蓝杯》《铁木尔和他的队伍》等共数十部。
人物故事
《牛虻》影响了几代人
李俍民的译著中最有影响的就是《牛虻》。
1897年,英国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受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激励,写成了歌颂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参与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的小说《牛虻》。
正在中学求学的李俍民读到了梅益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受感动。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书中几次提到《牛虻》这本书,这使他对书中这位名叫牛虻的人物颇为好奇。此后,李俍民开始自学俄语,立志从事文学翻译工作,而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把《牛虻》译介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李俍民读到了《牛虻》的俄译本和英文原版,于是他决定着手翻译。
李俍民翻译的《牛虻》
书中,牛虻临刑前,在遗书中这样写道:“我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重新动用审讯和处决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团结起来,就会给他们猛烈的反击,你们将会实现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至于我,对待死亡将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经完成了我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经彻底完成了这份工作的证明。他们杀了我,因为他们害怕我,我心何求?”李俍民仿佛置身于狱中,边读边译,边译边读,无比激动。这段后来成为经典的“遗书”,他不知译了多少遍,改了多少遍,最后才定稿。
1953年,《牛虻》中译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很快风靡全国。这本书在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中引起了轰动,影响了几代人。有人作过统计,从1953年到1959年,该书印行达100万册。从1978年6月《牛虻》重新出版至1995年9月,累计印刷3次,发行总量达204万册。李俍民翻译的《牛虻》成为我国几代读者喜爱和受益最多的译本。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牛虻在狱中给他终身挚爱的琼玛的那封信里,写的他们儿时熟稔的那首小诗,至今还有人在诵读。
李俍民(邬海佳画)
信息来源:《200031——一个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
原标题:《一部《牛虻》影响了几代人?邀您共同走进李俍民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