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那些需要光芒的夜晚 原创 南开大学团委 南开大学团委
在那些emo的夜晚,成为自己的光
策划:叶茜林 肖晗 金隆熙
采访:王梓淳 肖晗 颜子怡 叶茜林
文案:肖晗 叶茜林
视频:金隆熙
排版:颜子怡
一、仿佛一瞬间,我们都学会了emo
“国庆下大雨吃不上饭,狠狠地emo了”
“起床emo了”
“连续输错密码,一大早就emo”
“前有网抑,后又emo,搞得我很长一段时间不敢表露心声”
“买东西踩雷了,emo了”
仿佛一瞬间,emo就火遍了网络
微博上更是有“一人一句emo文学”话题讨论
和“emo伤心俱乐部”超话
emo是单词emotional的缩写,起源于20世纪末朋克音乐的一个小众流派,如今被人们看做“一切心情不好的瞬间”。一切悲伤、失落、孤独、无助、疲倦甚至抑郁,都可以称之为emo。网友解释emo为“e个人momo地哭”。
当然,还有另类的解释,比如:
最关注emo话题的还是年轻人,集中在20-39岁。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20-39岁的跨度里,有正宗的互联网原住民,有Z时代的年轻人,也有已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90后。
曾经的emo,或许是一首首幼稚青涩的情诗,充满了青春疼痛文学的回忆,或许是杀马特非主流的造型,或许是许嵩、徐良略显感伤的歌词。如今的emo,弥漫着网抑云的气息,在一发即删的朋友圈文案、各种社群小组、微博超话、完全匿名的社交软件之中广泛流行,迅速传递,在网络中溅起了层层波澜。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学业方面的压力,爱情和婚姻中的挫折,职场中面临的各种打击,微信支付宝余额的不足,对未来的不确定和焦虑,人际关系带来的社交压力,生活中的各种委屈,甚至是一束枯萎的花,一个勾起伤感记忆的故事,一首悲情的音乐,一部动人的电影,也能让人触景生情,开始无穷尽的emo。
二、聚焦丨南开人的emo
你听说过emo吗
你会经常emo吗
你为什么emo
如何消解emo
通过开新街访的镜头
和匿名采访
聚焦南开人的emo
街采:金隆熙 肖晗 颜子怡 陈思吟
南洋 李依昂 田雨轩 王梓萌
我也有emo的时候,比如等待保研结果的过程很焦虑。这个时间我无法改变任何事情,缓解焦虑的方式,就是独处,不想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别人。
——大四学长
大二上学期,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学习上,在实验室的时间少,和大家不熟,也就更不容易融入实验小组。我不知道这样的选择对不对,心里很慌。那时我实在是做不好决定,就找了所有能给我建议的人,班导师、辅导员、教务处老师、学长学姐、好朋友……虽然他们给的建议都不一样,但是聊了一圈下来,我心里的选择也更加清晰了。
其实大三一年很多的焦虑都是不必要的,焦虑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果你把时间花在消除信息差上,保持沟通顺畅,焦虑可能就会变少。
——大四学长
很多人喜欢发朋友圈表达emo的情绪。我认为这可能让你的心情得到宣泄和安慰,让他人知道你现在是emo的状态。也许会有其他的方式解决emo情绪,比如找他人谈心,还有树洞。在树洞,你可以看到别人的想法和状态,这对自己的压力也有一定的缓解。总之还是不要过分沉溺在emo的情绪中。
——大四学长
我是一个抗压能力没那么好的人,遇到困难我很容易焦虑,比如说如果这个阶段我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特别好,我就会很焦虑,陷入emo,然后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当自己emo的时候,需要学会自我调整。我一般会去找关系比较好的朋友或者学姐去聊天。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干饭,让自己就是沉浸在干饭的快乐当中,还有就是睡觉、听音乐。
偶尔我也会在朋友圈适当发泄一下,发出去一瞬间心情就会好很多,朋友圈里会遇到一些相同遭遇的朋友,互相聊一聊就会更好一些。
之前看到一句话,我感觉挺有道理的,如果你对悲伤非常敏感的话,你可能对快乐的事情也会比较敏感,所以悲观和乐观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状态。
——大三学姐
考研的压力挺大的,但好在家里人都挺支持我。最大的压力是在专注力上。有时候会觉得没有信心,难免会emo ,尤其是晚上。但其实在生活中除了学习,我不太emo,而且emo也并没有困扰到我。我觉得emo也不完全是一种坏的情绪,它也是一种激励,今天晚上emo一下,第二天可能就转换为了动力。现在社会上的普遍emo可能跟大家熬夜多有关,到了晚上情绪就比较容易泛滥,所以要做好情绪调节。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性地放松一下。
——大四学长
我可能太佛系了,但其实在两场面试前夕也都非常紧张。因为第一场面试自我感觉不太好,所以第二场面试前一天就开始紧张。而且我面的专业其实有点跨专业的感觉。但比较幸运之前准备考研时复习过,所以就一直在背英语和自我介绍。面试之后也emo过,从面试场出来就哭。第一场觉得专业问答没做好,第二场是线上,线上设备出了问题,英语问题也很难,没回答好,就哭的稀里哗啦的。哭完觉得哭得好累,就寻思着还是去睡一觉叭,要不然太伤身划不来。
大家都会有烦恼,每个阶段都有烦恼,所以大家都会觉得emo,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可以想想还有啥能做的,去做该做的,其他的没办法改变的就去随缘吧。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总归我们是有出路的,加油吧,大家都会有美好的未来,现在做的每一分努力将来都会发挥作用。
——大四学姐
我主要的压力来自专业选择。我自己在考虑要不要读研——是跟风,还是跟着自己内心的想法?我内心的想法又是什么,读研的意义是什么?我是否要跨考,我的实力是否够?
也许就是这些问题我没想清楚,它们一直困扰着我。我会与和我处境相似的人聊天,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人与人是很难相互理解的,除非遭遇类似的困境。豆瓣上有个小组叫985废物引进计划,里面的帖子都很有意思,我偶尔会去看看,了解到有还有那么多和我处境类似的人,心情会好一点。
——大三学长
三、直面emo丨接纳真实的自己
苏格拉底曾在神殿上刻下“认识你自己”,我们至今仍在追寻这刻痕的答案,而emo也许就是追寻答案过程中的阵痛。
大学是个开阔眼界的地方,而眼界的开阔不仅在于向外认识世界,更在于向内认识自己。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自己能力的有限性,这是一个低谷期,也是蜕变的时刻。
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当你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当你竭尽全力仍然无能为力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平凡并接受自己平凡的时候。
很多时候,我们的负面情绪来自于对比和想象。社会学家库利写道:“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自我认知来自三个方面:对别人眼里的自我形象的想象;推测他人对自我形象的判断;获得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傲和挫败感。
我们发现自己不如别人优秀,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还没做到,在大大小小的评价体系中得不到积极反馈,在人际关系中缺少正面评价,个人能力达不到预期……如果你倾向于获得这些信息,便很有可能不断地想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由此陷入焦虑、失落、孤独的情绪陷阱。
面对负面情绪,很多人选择在树洞、朋友圈、匿名社交软件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浏览他人发布的帖子,也有人选择和家人、朋友、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排解情绪。这也是在“照镜子”,通过了解别人和你类似的经历和心理来获得精神共鸣和心理安慰,从而想象“还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原来我也没有那么差”。
借助表达和倾诉,焦虑可以被短暂地治愈。但若止步于此,对生活没有任何改变,我们还是会不断地陷入焦虑循环,难以从根本上治愈负面情绪。
对待emo,我们可以调侃,更要直面,但切莫逃避。
怎样才能根本上跳脱出来?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为我们提供了睿智的答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认识别人叫“聪”,认识自己叫“明”,看清他人的同时能对自我有清楚的认知,才算真正富有智慧。超越别人只能算“有力”,把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作为目标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者富”,一方面强调知足,另一方面是不知足,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要知足才能获得快乐;然而对于真理和智慧的不满足才能促进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收获。
与其总是揪住自己的短处不放,不如从多个角度重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避免自我否定;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目标,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面对自己,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设定目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努力去做,才是最治愈的方法。
我们都有自己的光,时时闪光,久久照亮,努力发热,总会有人记住我们闪亮的光芒。
参考资料:
1、我们的悲伤,是否只有emo这一种?丨YOUTHOLOGY青年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407130166002879&wfr=spider&for=pc
2、生而为人,我很emo丨新周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849738273058291&wfr=spider&for=pc
3、陈怡著. 《道德经》讲读[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7.02.
4、(美)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凡一,王湲译.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5.01.
原标题:《emo|那些需要光芒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