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安仁论坛,国资央企共谋新发展格局下的乡村振兴

10月16日,以“新发展格局下的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六届安仁论坛在成都举办,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任洪斌出席并致辞。

任洪斌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资委组织推动中央企业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上,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强力量奋战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对定点帮扶县已投入帮扶资金75.95亿元,消费帮扶33.5亿元,培训各类人才10.15万名,帮助1.23万名脱贫群众转移就业。下一步,国资央企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新奋斗,努力创造乡村美好新生活,奋力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新路径,实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安仁论坛期间,国资委举办了“奋战乡村振兴 促进共同富裕”中央企业乡村振兴分论坛,与社会各界交流分享中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

Related Readings

延伸阅读

国务院国资委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

之前一个时期,国资央企全力以赴参与脱贫攻坚,累计投入和引进各类扶贫资金超过千亿元、选派扶贫干部3.7万人,帮助248个原国家贫困县、1.2万个各类扶贫点全部脱贫出列。今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步之年,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制定印发指导性文件,组织推动中央企业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强化组织领导,以更高站位落实责任。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先后召开中央企业助力吉林、甘肃、新疆、西藏等地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并将每年开展评估考核。

坚持加大投入,以更大力度推动工作。今年以来,中央企业对定点帮扶县已直接投入帮扶资金75.95亿元,消费帮扶33.5亿元,培训各类人才10.15万名,帮助1.23万名脱贫群众转移就业,有力帮助脱贫地区夯实基础、巩固成效。

用好两个平台,以更实举措推进发展。将央企扶贫基金改组为央企乡村产业投资基金,深化服务乡村振兴功能,今年以来已累计投资122.82亿元。进一步优化央企消费帮扶电商平台,已上架产品8800多款、累计交易额4亿元。

选派精兵强将,以更强力量推进衔接。继续选派优秀干部投身帮扶一线,在246个定点帮扶县选派央企帮扶干部535人,在全国各类帮扶点派出上万人。

中央企业将如何发挥主业优势参与乡村振兴?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将坚决继续承担好定点帮扶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加大帮扶资源投入力度,大力开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消费帮扶、救助帮扶。

在助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积极参与大型商品粮、棉花、糖类、天然橡胶、优质奶源等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储运能力;积极参与农业领域产业投资布局,积极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面向大宗农产品及区域特色农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积极参与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研项目,建设智慧农业;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帮助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节水控水农业、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积极参与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助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为做好央企乡村振兴工作,国资委将持续加强监督指导,强化工作保障。

中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有何成效和典型做法?

本届安仁论坛专门举办央企乡村振兴分论坛。广大中央企业接续奋斗,勇当“排头兵”,在论坛期间输出一系列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展示了国资央企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成效、好做法。

01

中国石化

——发布“中国石化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将做到“两不少、三不减”

今年3月,中国石化发布“中国石化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做到“两不少、三不减”,即全系统投入帮扶资金不少于15亿元,助销扶贫产品不少于40亿元,做到帮扶工作力度不减、人力不减、资金不减。特别是针对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较差的西部重点帮扶县,计划每年投入资金增长10%。

坚持“一县一链”,打造特色帮扶产业。中国石化立足8个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县资源禀赋,帮助每个县打造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品质农业产业链,重点培养东乡藜麦、凤凰猕猴桃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统筹资源投入,提升教育帮扶质量。以“办好农民家门口优质学校”为主线,专门制定教育帮扶五年规划,在全系统捐建且在营的246所学校中,优选出37所,以直属单位“一对一”结对形式进行重点支持。加大教育硬件投入,已实施24所学校的教学设备和配套设施改造。加大教育“软实力”投入,引进北师大等高校教育资源。

拓宽销售渠道,畅通帮扶产业后路。“十四五”时期,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依托中国石化2.8万座易捷便利店和员工团购网、加油中石化等线上线下零售渠道,加大帮扶地区特色农产品推广力度。同时,着力提升消费帮扶质量,突出重点地区和产业,支持帮扶地区农产品品牌打造,更好地服务“一县一链”畅通销售后路。

▲发挥中石化2.8万座易捷便利店优势,解决农产品销路

02

国家电网

——发挥能源央企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主责主业,支撑乡村建设行动。“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7552亿元,加快传统农村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要,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今年安排投资1104亿元,项目竣工率达70%,农村户均停电时间同比缩短1.5小时。建设和发展特高压电网,建成雅江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白鹤滩-江苏、闽粤联网等重点工程,持续扩大西部省份清洁能源外送规模,2021年已组织陇、青、川、疆、藏清洁能源外送1576亿千瓦时,替代原煤630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7亿吨。

发挥企业优势,支持乡村产业振兴。聚焦降低农村小微企业接电成本,现已实现12个省160千伏安及以下农村小微企业“三零”(零上门、零投资、零审批)服务。在定点帮扶县(区)实施产业示范项目,培育神农架蜂蜜、秭归脐橙、巴东椪柑等地方驰名品牌,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加1.37亿元。将消费帮扶作为重要抓手,今年已完成消费帮扶1.4亿元。支撑央企消费帮扶行动,做好“央企消费帮扶”平台运营,上架产品7000余款,交易规模3亿元。

▲央企消费扶贫电商平台

发挥创新优势,融入乡村组织振兴。国家电网681个基层党组织与帮扶点党组织建立结对共建关系。

03

中国移动

——以“七项帮扶举措”和“七项数智化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移动依托原有“1+3+X”体系框架,将“网络+”扶贫模式全面升级为“网络+”乡村振兴新模式。“1”是以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为主线,“3”是持续强化组织、人才和资金帮扶,“X”是将网络信息服务全面全方位融入“三农”、服务“三农”。中国移动研究制订“中国移动数智乡村振兴计划”,以“七项帮扶举措”和“七大乡村数智化工程”为实施路径。

“七项帮扶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脱贫攻坚过渡期内,中国移动将接续做好帮扶工作,落实人才帮扶、资金帮扶、智志帮扶、消费帮扶、产业帮扶、民生帮扶和党团帮扶等“七项帮扶举措”,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中国移动“十四五”数智乡村振兴计划战略

“七项数智化工程”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一是实施乡村数智化新基建工程,在保持全国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率98%的基础上,“十四五”末基本实现全国行政村5G网络覆盖。二是实施乡村产业数智化工程,“十四五”末在全国打造智慧农业标杆项目260个,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三是实施乡村治理数智化工程,“十四五”末平安乡村平台覆盖行政村超8万个,助力乡村组织振兴、生态振兴。四是实施乡村教育数智化工程,“十四五”末互联网教育信息化产品服务覆盖1000万个乡村家庭,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五是实施乡村医疗数智化工程,推动乡村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助力提升乡村医疗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六是实施乡村文化数智化工程,通过音乐、阅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繁荣乡村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七是实施乡村金融数智化工程,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优惠的金融服务。

04

中国中化

——形成“1+4”帮扶工作模式,将通过产业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中化形成了以产业帮扶为核心,以产销对接、智志双扶、党建引领、内外动员为支撑的“1+4”帮扶工作模式,累计选派援扶干部51人次,投入援扶资金7.9亿元,实施援扶项目300余个。

产业帮扶方面,截止2020年,MAP模式在全国13个省(区)的64个粮食产区贫困县实现复制推广,联农带农约84.5万户,助农增收超过4亿元。发挥能源产业优势,推进加油站产业帮扶,共建新农村综合服务站。结合地产产业特点,在受援地导入规划建设能力和文旅产业资源。发挥环境、金融产业优势,构建“金融+农业+科技”新生态,改善了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MAP是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的缩写,中化MAP模式的核心是中国中化派出专业团队,为当地规模以上农户进行科技赋能、模式赋能、资源赋能,提供土壤检测、品种规划、农机服务、品质订单、金融服务等现代农业综合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为消费者种出好品质、为种植者卖出好价钱、为产业链集好大数据”。

目前,中国中化正在全国继续推广MAP服务模式,截至2021年4月,MAP中心总数已达383家,形成了653份因地制宜的种植技术方案,建设了900余个示范农场,服务面积1162万亩,培训农民累计16万人次。

今年是乡村振兴元年,中国中化将继续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全力投入到乡村产业振兴中,通过产业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05

中国五矿

——三大原则、一套体系、一支队伍、五个着力点

脱贫攻坚工作中,中国五矿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三大原则、一套体系、一支队伍、五个着力点:三大原则即“精准、特色、长效”。一套体系是中国五矿在长期实践中,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帮扶工作机制。在领导机制上,成立由集团公司董事长担任组长、总经理和分管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工作。在内部动员上,创新设立“双挂钩”帮扶工作机制,20万五矿人合力开展帮扶工作。在项目帮扶上,搭建了从项目选择、建设督导、运维帮扶、回头看的闭环帮扶机制。一支队伍是选好选优年轻挂职干部,对干部加强管理,对干部加强关爱。五个着力点是在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中,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消费、金融、教育五大领域开展帮扶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五矿将继续做好帮助定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助力产业振兴,重点帮扶特色产业项目。2021年帮扶资金总额的65%投向了农牧业产业帮扶项目,因地制宜培育富民产业。同时将继续发挥五矿特色的“期货+保险”帮扶模式,发挥金融帮扶对产业振兴的保障作用。二是继续助力人才振兴,在职业教育帮扶上下功夫。2021年投入了500多万元,继续重点打造“矿心”职业教育帮扶项目。三是继续助力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助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2021年将帮扶资金总额的20%投向了美丽乡村建设上。四是继续助力组织振兴,深入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工作。

▲2019年首届“矿心”职业教育计划开班典礼

06

中储粮集团

——发挥收储体系优势,倾心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主责主业,实施强农惠农政策。中储粮集团公司着力构建“大帮扶”工作格局,通过储备粮购销轮换和政策性粮食收储,增设定点帮扶县收购点,全面开展一卡通收购系统,开设贫困户售粮“绿色通道”,每年在3个定点帮扶县收购农产品2亿多元,有力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今年,针对一些脱贫地区的农民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够、科学种粮储粮节粮意识不强等问题,推出中储粮“惠三农”APP,让农民网上预约、“踩点儿”卖粮,少排队、多增收,目前已注册用户70余万、预约售粮超3500万吨;积极开展“储粮技术进万家”活动,依托布局全国的直属企业和专业化粮油管理人才队伍,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引导农民从种植环节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在收割、储存、搬倒等环节科学储粮、节粮减损,促进增收。

▲中储粮“惠三农”APP

开展产业帮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在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启动仓储建设项目120个,建设仓容1085万吨。项目建成后,依托中储粮的粮食储备轮换吸引上下游企业参与布局,打造粮食安全生态圈,促进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带动农民增收。结合贯彻落实央企援疆援藏工作会议精神,拟在新疆阿克苏投资3.73亿元建设仓容13.5万吨、年中转量30万吨的中央储备棉库。

07

华侨城集团

——创新“文旅融合+美丽乡村”“产业帮扶+乡村振兴”等发展模式

近年来,华侨城集团依托文旅主责主业,创新“文旅融合+美丽乡村”“产业帮扶+乡村振兴”等发展模式,推动一批美丽乡村在全国落地。目前,在京津冀、长三角、海南、云南、成都等区域,华侨城已建设和运营近三十个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项目,帮助16万贫困群众脱贫出列。

▲图为成都安仁南岸美村,在南岸美村的建设中,华侨城以艺术点亮乡村,以美学装点林盘

坚持战略为纲,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中探索乡村振兴的“华侨城模式”。华侨城确立了“文化+旅游+城镇化”和“旅游+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综合开发运营、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文博文创等多业务资源和全国布局的优势,逐步形成以文旅融合为基础,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为核心,田园创新产品为支撑的“华侨城模式”。

坚持产业为本、文化为魂,在产业、文化、生态、党建引领等方面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因地施策,注重乡村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导入多产业提升乡村文化价值,结合可观、可游、可购的乡村生态循环体系,创新技术、管理与合作模式,推动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以人为本,注重文化的传承弘扬。通过乡村内生文化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IP培育等为乡村赋能,结合“文化+节庆”“文化+科技”“文化+融媒体”等方式,推动产业消费规模增长。

原标题:《第六届安仁论坛,国资央企共谋新发展格局下的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