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洁静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剧照。
朱洁静在舞剧《朱鹮》中的剧照。
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海报。
6岁时的那条裙子,好像是一双手,牵着我进入了舞蹈艺术的大门;《朱鹮》舞裙帮我推开门,看到了舞蹈之后更大的世界,让我对舞蹈演员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朱洁静
2021年2月11日(除夕),在央视春晚起舞华章中,“25只朱鹮”灵动起舞,惊艳全场。
值得关注的是,领舞“朱鹮”,被人称为“鹮仙”,她就是上海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舞团首席、国家一级演员朱洁静。
据了解,今年36岁的朱洁静与舞剧《朱鹮》已相伴7年,“此舞剧是一个关于人与鸟、鸟与环境的故事,它讲述了一千年前,人类与朱鹮相识、相依、相伴的过程。”朱洁静表示,在交响音乐与中国舞蹈融合的全新舞台艺术中,我们群鹮演绎出“涉”“栖”“翔”等动作,还原朱鹮最逼真的形象。
出生于嘉兴,成长于上海,朱洁静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嘉兴赋予我太多感动与力量,一直以来,“红船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都印刻在我的心底。作为一名舞者,我希望足够纯粹,学会坚持,热爱生活,敬畏艺术。
中国城市报:1995年,您独自来到上海,从小学徒到歌舞团首席,从群舞到获“荷花奖”的女主角,从舞者到舞协副主席,从懵懂青涩到青年舞蹈家。二十余载求艺路,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在最困难的时候,您如何坚定初心?
朱洁静:宿舍、练功房、舞台、乘坐大巴车……这是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依稀记得6岁那年,马上过春节时,父母从上海给我买了条裙子,我从没看到过那么好看的荷叶边,那真是我那时见过的最漂亮的裙子。小小的我,自此记住了上海这座城市,在我心里,上海和美画上了等号。
那时,我有一个梦想:天天穿着漂亮裙子转圈。我想了各种理由,最终想到了跳舞,每每想到此处,我总觉得,这条荷叶边裙子,无意中开启了我对舞蹈、对上海的向往。
9岁那年,我考入上海舞蹈学校。我发现,上海这座城市不单单有“最美的裙子”,还有各种新的“刺激”。
直到16岁开始成为职业舞者,我有了更多穿裙子登台表演的机会。
酣畅淋漓的《野斑马》、凄美动人的《霸王别姬》、壮怀激烈的《天边的红云》……一个角色一个脚印,我逐渐站稳了舞台C位。
时隔8年,伤病也不期而遇——2009年8月6日,我在排练中出现了意外,膝盖髌骨滑位,左腿内侧韧带大撕裂。撕心裂肺的痛,痛得连眼泪都掉不下来;医生写下“不能跳舞”的诊断。
伤得太重,可能让我再也无法完整地站在舞台上跳舞,那是一种被扒得体无完肤、鲜血淋漓的痛楚。可内心深处还坚信自己能够重回舞台。
为了早日站起来,我选择了高强度康复训练,几乎看遍了全中国的运动神经医生。经过五个月的复健,我曾经肿如馒头的膝盖和肌肉萎缩的左腿基本恢复了健康,奇迹般地返回首席演员的舞台。
中国城市报:从舞剧《天边的红云》到《永不消逝的电波》,您是如何成功塑造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角色?
朱洁静: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舞蹈诗剧《天边的红云》巡演至北京,上海歌舞团党支部为我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预备党员转正仪式,在国家大剧院后台狭小的化妆间里,墙上挂起鲜红党旗,大家围坐在一起,见证我宣读入党誓言。
从那一刻起,演员身份和党员身份交叠,我肩上的责任感、使命感愈加强烈,也更明白了,起舞究竟为了谁?
我认为,我要把自己藏在角色背后,让观众看到的不再是朱洁静,而是舞台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段又一段震撼心灵的故事。
在我看来,传统军旅题材文艺作品大都以阳刚硬朗的男性为主角,但《天边的红云》体现了女性在战场上的坚毅与牺牲。演员们要把江南的、海派的舞蹈风格洗涤干净,融入长征的艰难环境,塑造战争中的女兵形象。全剧主调是厮杀、惨烈的战斗场面,但也有浪漫、温暖的插曲。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兰芬”则是细腻、内敛的,在江南女子温婉的外表下,同样有着强大坚毅的内心。如何拿捏柔软与刚毅之间的分寸,让角色更具真实性,演员需要岁月的积淀来丰富体验和感悟。
革命者的心愿是让下一代看到胜利成果,她必须带着孩子见证这一切。在我20岁出头出演舞蹈诗剧《天边的红云》饰演“云”的时候,我难以体会到那种远离爱人的五味杂陈。
如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演出近300场,我跳了150多场,对“兰芬”角色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比如,在舞台上,当我演到“兰芬”抱着孩子迎接黎明的情境,脑海里会浮现出李白在狱中写给裘慧英的一封家书,这些内容,于平淡日常中积蓄的力量一下子就倾泻出来了。
我意识到,她腹中的孩子不只是爱情结晶,更是对光明和美好的寄托与希望。我开始找寻到灵魂最深处的共鸣,在“兰芬”素雅的外表下有着超乎常人的坚定,那就是源于共产党人强大的信念。
中国城市报:七年磨一剑,您如何让舞剧《朱鹮》“飞进”全国观众的心里?
朱洁静:朱鹮很珍贵,跳《朱鹮》的人很幸福。遇到这部作品,我愿意相信是命运的馈赠。
虽然舞剧《朱鹮》已经上演了250多场,但我依然充满激情。对我来说,每场演出都是第一场。
《朱鹮》“飞上”了2021年央视春晚舞台,如今,我闭上眼睛,每一个灵动浪漫的音符和每一个潜心创作的瞬间都在我的脑海浮现,回味无穷。
舞台上的“鹮仙”飞舞得越轻盈,我在台下的练习就越“重”。千锤百炼的肢体语言融合了芭蕾等西方舞蹈与中国舞元素,描摹出鸟类“涉”“栖”“翔”的优雅姿态,我需要忘掉自己、释放自己、褪去自己,让那个角色与你的身体融合,才能达到形神合一的状态。比如,舞剧里呈现的情境:近代视角下的朱鹮,时空穿越,青年记者相会朱鹮,砍伐树木、干涸的湖水、无处可去的朱鹮面对着死亡的威胁……现代社会,老人与朱鹮最后一次相见,定格在了博物馆。
我认为,一曲5分30秒的《朱鹮》只演绎了鸟的灵动美丽,但这并不足以表达舞剧更深远的人文内涵。《朱鹮》凝结了我们对生命的感悟,用曾经的失去去叩问人类如何珍惜,呼唤人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中国城市报:做一名有灵魂的舞者不易,您认为舞者身上最宝贵的特质是什么?
朱洁静:我在参加《舞林争霸》节目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舞蹈演员不是为歌手伴舞的舞群、各大晚会的人墙背景,而是传递美和幸福的天使。
作为一名浙江嘉兴人,红船精神深入骨血。我经常向舞蹈界的朋友推介嘉兴城市的红色基因,希望能共同创作出更多的红色舞剧,将舞蹈“灵魂”写进现实。
艺术感人、化人,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唤起红色基因、民族情怀。
虽然我的腰腿不如以前柔软,体力似乎也没那么充沛,但跳舞的心却越来越通透——只要观众还在、舞蹈还在,我就在。
记者:胡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