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观竹溪”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秋高气爽,秋总不吝泼彩,绘就斑斓多姿的秋景。此季,竹溪秋韵委婉,秋总酿着诗意,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秋的声音,从季节中匆匆地来,渲染着竹溪的土地万物。

10月11日上午,“网络大V荆楚行,走进竹溪”湖北省内媒体记者20余人先后走进竹溪县桃花岛·夯土小镇油磨坊博物馆、湖北香蕈菌物科技有限公司、老家网商城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两馆一中心)零距离品鉴竹溪之美。所到之处,大家兴致高昂,用手中的镜头,聚焦竹溪县美景、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看点缤纷呈现!

看点一:桃花岛夯土小镇

桃花岛是以竹溪河为轴,以岛为中心,形成了美丽的天然岛屿。桃花岛位于竹溪县郊外,北距安康市90公里,南距重庆巫溪168公里,东距十堰市190公里,距离竹溪县城8公里,被誉为“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其区位优势突出。桃花岛夯土小镇依托竹溪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乡土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强力打造一宿一品的住宿主题,让住宿与景观相结合,为游客造就了一片“世外桃源”。

走进桃花岛夯土小镇景区,一个秦巴山区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生态与自然、民风与民俗、秦风与楚韵胶乳相融、相映生辉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数个看点使人留连忘返。

悠悠历史尽显华夏文明,古朴的夯土小镇讲述竹溪盛世繁华。在这里你将会穿越历史、品读古今,感怀现在,追寻远去的乡愁。夯土工艺再现,不仅仅是审美的回归,更是夯土墙里藏着一段岁月的记忆。

在夯土小镇油磨坊博物馆里,传统的榨油技术得到了完美的呈现,采用传统手工艺,油菜籽烘焙后、碾磨均匀通过蒸麸、踩饼、榨油等多道工序,将传承千年的榨油古法技艺重新散发出浓郁香味。

 在竹溪县夯土民俗群,有一组竹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二黄泥塑群。山二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又名“汉调二黄”,是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随荆州、襄阳移民带进山的楚调(即汉剧)与鄂西北方言语音、民间音乐逐渐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被汉剧大师陈伯华称为“汉剧之母”。2008年,山二黄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宿院落中,共4个院落18栋民宿,家具装饰全部采用竹溪土漆和桐油,没有任何污染。一院一主题,一栋一品牌,一室一特色。按九佬十八匠立意,让游客感受农耕文化和地域风情。民宿共分为4个主题园:农耕苑,耕读渔猎商;匠心苑,铁匠,木匠,编制,篾匠,瓦匠;艺舒苑,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怀旧苑,为电影主题风格和新中式风格两栋,夯土小镇是休养生息的好处去。

看点二:“三农”发展迈向的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三农”全面发展的新征程,广大的乡村因此成为新时代一片希望的田野。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需要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竹溪县探索出自己的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竹溪在过去,并不富裕。但是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禀赋丰富,竹溪境内山川纵横,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森林覆盖率76.8%,植被覆盖率83.9%。境内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优良天数达到320天以上。境内拥有维管植物204科1043属3310种,被著名的植物学家吴钲镒教授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生物的百科全书”。他说,基于这些特点,竹溪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产业菌类种植产业——现在的企业加工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小作坊了,而是技术研发加标准化。工业化的进程辐射到乡村的时候,湖北香蕈菌物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这家公司是竹溪县引进的一家专门从事香菇工厂化栽培、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基地化食用菌产业园区,也是十堰市首家开展香菇工厂化栽培的企业。在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时,该公司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据悉,该公司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结合实际、优中选优,从中筛选了秀珍菇、滑子菇、猴头菇、金顶侧耳、灰树花、赤松茸、桑黄、银耳、灵芝等十个品种,作为全县主导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效益高、成本低、技术好的特点,不仅为全县食用菌的发展“趟”开了路子,也为全县产业发展确立了方向。

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的问题解决了,仅仅走完了乡村振兴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把这些产品卖出去,就成了新的问题。竹溪县委县政府,结合互联网特点,建设了一个秦巴电商产业园运营中心。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县,却叫了一个这么大的名字?因为竹溪县虽然隶属湖北省十堰市,但是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西接陕西省平利县、镇坪县和旬阳市,南交重庆市巫溪县,东邻本省竹山县。这个地方,是秦岭和大巴山的交汇处——地跨三省,所以不仅仅是湖北,而是囊括了陕西重庆部分区域,所以叫秦巴电商产业园。

既然叫了这个名字,自然也就不仅仅是竹溪一地:这里有个老家网商城,里面卖的既有竹溪本地的产品,也有陕西重庆河南四川等兄弟省市的产品。

据了解,通过电商对接精准扶贫,建设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双向通道”,建成老百姓自己的“土淘宝”。采取“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网络”与“实体”相结合的产品推广模式。线上交易即在网上老家商城店铺下订单。线下设秦巴山片区等全国14个集中连片680个县“一县一品”和湖北省内72个县农特产品3270余种,日点击量过20多万次。据不完全统计,14个片区年实现土特产品线上和线下交易额已超过“10亿+”。

看点三:文化竹溪

竹溪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两馆一中心)——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和全民健身中心。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乡村振兴,文化要先行,乡村文化是乡村民众群体生活智慧的结晶。在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以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能够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提供坚实保障和持续动能。

竹溪县图书馆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设计,有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古籍收藏室、报刊阅览室等功能室。图书馆馆藏图书达到28万册,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格调健康。阅览室面积200平米,现有5大项22类图书可外借阅览,可同时容纳60余人阅读;文化馆摄影展厅,展出120余幅作品,均出自竹溪县30余位摄影名家之手。方寸之间展示的是竹溪博大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人文情怀,以及竹溪人的淳朴、善良和勤劳的率真天性。

竹溪文化展馆共分敬祖守家、耕读传家、诗礼兴家、厚德立家、慈孝治家、修身齐家六个单元,全面形象反映竹溪县开展“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的历史根源、主要做法、工作成效,“人立言、家立规、族立训、村立约”的要求,“续好一本谱、挂好一批匾、树好一面旗、演好一台戏、搭好一个台、走活一盘棋”的流程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纵观整个竹溪县的(两馆一中心)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化人”,以“乡愁”重构本土文化生态,以多元文化构筑秦巴文化体系。

看点四:竹溪“国漆”亚洲首个生漆博物馆 

“漆”迹可寻。据《竹溪县志》记载,竹溪县生漆历史悠久,不仅具有发展生漆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出产的大木漆是“中国五大名漆”之一,也是全国生漆主产县。拥有“生漆净如油,宝光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美誉的生漆,始于殷商,兴于汉唐,盛于明清,漆树栽种、采割、加工、利用等传统技术、工艺等历久弥新,民间传承延续至今。上个世纪50年代竹溪生漆就被列为全国出口生漆基地县,曾被国家授予“优质生漆先进县”的称号,1976年又被授予“中国生漆之乡”称号,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竹溪漆文化传承悠久,漆工艺积淀深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带动下,竹溪生漆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亚洲首个生漆博物馆在竹溪县建立。 

走进竹溪生漆博物馆,探访这些守望着中华民族生漆文化的艺术瑰宝,这些泛发着岁月淡淡幽光的百余件各个时期馆藏漆器,见证中华民族传统生漆文化的继承、振兴和发扬。

在1200平方米的展厅里,这座修旧如旧的竹溪生漆博物馆,斑驳的墙体在默默地告诉几千年来生漆文化的荣辱兴衰。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传统古老的生漆文化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保留着中华民族历史遗留文化记忆。

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韶辉介绍;由于生漆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历史上曾被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加以储备和利用。现代,它被广泛用作军工、化工、纺织、轻工、造船、机电以及工艺制品等方面的重要涂料。在世界上,说到漆器,也许外国人会想到的是日本,为什么?因为“japan”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是漆器,但是也是日本的国名“Japan”。就像瓷器的英文单词是“china”,而中国的英文国名也是“China”一样。 其实,漆器和漆艺发源于中国,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以及手工艺品。

 在汉代,漆器以及工艺才逐渐传入日本。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生漆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已发现并开始使用生漆,有近万年历史,它是比文字还早的一种文化。 2013年,在浙江萧山出土了一张用生漆油漆的弓,距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这说明,在人类文明之初,中国人的先祖就开始使用漆器了。 生漆被文字记录,大概是春秋时期。《诗经·秦风》云:“阪有漆,隰有栗。”这是为秦地产漆的最早记录。 《庄子·人世间》:“漆可用,故割之。” 漆,为什么要“割”? 张韶辉介绍,生漆出自漆树,要用漆刀在漆树上开个倒三角形的口子,把这块树皮割掉,然后用树叶或者别的器物嵌入树皮,篼接漆树流出的树脂,这就是生漆。人们从漆树获取生漆的过程,就叫“割漆”。 

如今,竹溪县将生漆产业和乡村振兴的内容叠加在一起,通过扩大栽植规模、弘扬生漆文化、培养产业人才、培育漆业企业等举措,着力擦光擦亮竹溪“中国生漆之乡”这一块金字招牌。

短短的两天时间,从一个个鲜活的动态事物中,我们感受到竹溪县沐浴着乡村振兴发展的时代新风,正在擘画乡村“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新蓝图,“乡村振兴”正在驶入“快车道”。

( 作者:清哲木 )

 【责编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