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提名演员揭晓

“佐临话剧艺术奖”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于1996年

首设的奖项,旨在纪念艺术大师黄佐临先生,弘扬其倡导的“以赤子之心,不求名不求利,做终生奉献于话剧事业的真诚艺术家”的精神,奖励为话剧事业奉献,在话剧艺术方面有突出表现和特殊贡献的、敬业爱岗的话剧工作者们。

第24届佐临话剧艺术奖颁奖典礼,即将到来。

·第24届佐临话剧艺术奖

提名演员名单

最佳男主角提名

韩秀一:话剧《艺术》

顾鑫:话剧《邂逅月台》

最佳女主角提名

张露:话剧《深渊》

李黎:话剧《热干面之味》

杨景然:话剧《山海经》

最佳男配角提名

王梓:话剧《贵胄学堂》

陈山:话剧《贵胄学堂》

顾鑫:话剧《一个夏日》

最佳女配角提名

李黎:话剧《伽利略》

最具潜质新人提名

陈山:话剧《深渊》《贵胄学堂》《伽利略》《山海经》《12個人》《亨利五世》《惊梦》、音乐剧《那年那时那座城》

麦朵:话剧《作家在地狱》《伽利略》《亨利五世》《糊涂戏班》、音乐剧《那年那时那座城》

一位位优秀的演员,背后是一部部付出心血的作品。

身为观众,这两年来,来上话看了其中哪些戏?对这些演员有多少的了解?

·第24届佐临话剧艺术奖

提名演员的关键词

有人说颁奖典礼就是一个“专业的游戏”。在这场游戏最终谜底揭晓前,我们先来点击其中属于每位提名演员的关键词。

每个人展开写都是一幅长卷,这些关键词便是其中的星星光点,让你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张 露

关键词

“转型”

张露不是第一次入围佐临奖,但这次的入围很特别。所获提名的《深渊》中的角色,是她难得的一次尝试:没有美丽光鲜的妆容加持,而是展露出一个崩溃母亲的真实状态, 用更加精湛的演技和爆发的情感征服了在场所有观众的感官。

走上舞台20年,《深渊》是张露的转型之作。

遇到《深渊》之前,张露其实已在考虑自己的现状、转型与突破。她想了很多,顾虑重重……《深渊》中母亲的角色恰恰好出现在了张露面前。想那么多,不如放手一做。

全力以赴的排演,到正式演出前,演出了20年戏的张露突然有些忐忑,她心里没底——观众会接受这样一个我吗?

她想到当初大学毕业刚入上话,就要演出大戏《长恨歌》的女主角王琦瑶,当时的她到临上场前也是一样紧张。同剧前辈握住她的手,发现她紧张到双手冰凉,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现在,又是紧张,但和当年初出茅庐时不自信而紧张不一样。她是在新的跑道做新的出发,并非不行,是因为特别“看重”。这时她已是前辈,她在心里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所有的顾虑忐忑和怀疑,所有为全新出发储备的能量,都在《深渊》中母亲角色的表演中得到释放、宣泄。

常来安福路看戏的观众,常看张露演戏的观众,看到了一个新的张露,和美貌与风情无关了,但和内心与情感有关,大家接受了这个新的张露。

水到渠成,佐临奖的提名再度到来。

“即使没有得奖,也不会觉得失落,因为满足感已经在演戏时得到了。”张露说。

李 黎

关键词

“百味”

这次佐临奖,李黎获最佳女主角与最佳女配角双料提名。提名即肯定,某种意义上,李黎已经“赢了”。

这份“赢”的背后,李黎心中滋味,是百味杂陈。

获女配角提名的《伽利略》是2019年底的戏,获女主角提名的《热干面之味》是2020年疫情之后上话最早排演的新创剧目。

两剧之间只隔了半年,但像隔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难熬,因为疫情。以及,李黎是一个武汉人。

关于疫情,李黎有自己切身的体会种种,封城后无法回去,各种消息不断传来,关乎自己的家乡,关乎自己的亲友。那些日子,迷茫、沮丧、各方鼓励、自我加油……都有之。

情况略缓解后,上话首排《热干面之味》,李黎出演。

说起这部戏,当时排与演的情景,李黎眼里闪着泪光。那是她作为武汉人,用心在演出,在“战斗”。

所以,如果得奖,岂是“赢了”两字所能概括。

而如果万一双提名落空,没有当选,李黎亦不会气馁。《热干面之味》的演出之于她不是简单演出一部戏而已,在创作过程中,演出过程里,已经收获满满。

何况——“上话就像国乒,高手太多,赢了自己才是最关键的。”李黎这样说。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似乎被刚结束首轮演出的《红楼梦》中她饰演的角色薛宝钗“附体”。

百种滋味,百变的李黎。

杨景然

关键词

“感谢”

上一次提名并获奖佐临最具潜质新人奖,这一次,杨景然提名了最佳女主角,成长肉眼可见。

是因《山海经》获得提名,这部剧排练演出在2019年,当时疫情未来,来自英国的导演,跨国合作,这一切在今天回忆起来,恍如隔世。但创作过程历历在目:没有剧本,导演以工作坊的形式启发演员参与创作,杨景然从记忆深处将成长岁月中姥姥、母亲的生活片段化成自己的表演。

如果得奖,她要感谢全剧组上上下下,当时这群人,带着“爱”,一起创作了一出好戏。

如果得奖,她要感谢姥姥和母亲,因为那些启发了她的表演的回忆片段,也带着“爱”的色彩。

杨景然还最该感谢自己,谢谢几年前的杨景然,做了大胆决定,从北京来到上海,换了生活环境,换了戏剧环境,才有了今天的自己。

勇敢而懵懂地来,然后迎接机遇、考验和暴击。在全新环境中,她成长与适应。在北京做演员那几年,工作并不少,但后期逐渐失去了对表演的热情。她意识到那是可怕的。虽然前路未知,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

她因为一个理由而来到上海,但因为更多的理由坚定地留在上海,留在上话。

因为——譬如从“最具潜质新人”到被提名“最佳女主角”,短短时间演了那么多戏,遇到好的角色,成长进步明显,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韩秀一

关键词

“艺术”

我们来聊聊让韩秀一获得本次佐临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的《艺术》吧?

但因为隔了一个疫情,演出好像已是很久以前,记忆模糊。

那,就从韩秀一出演,刚刚结束首轮演出的大戏《推销员之死》聊起吧。这部戏在安福路上掀起了一阵观演热潮。阿瑟·米勒的经典剧本,以一个家庭发生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折射到今天的问题种种。

这样的戏,很有现实意义,也很“艺术”。

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好戏,渴求着好的演员——韩秀一是很早就被奖项肯定的好演员。

他2007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双面胶》等热门剧便大受肯定,当年就得到佐临最具潜质新人奖,09年晋级拿下佐临最佳男主角奖,11年得了佐临契约奖,可谓出道即巅峰。

有了口碑,就有了标准。“这些年,来找我的剧本就都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难度意味着挑战,而已打磨出多个有难度的角色的韩秀一也对“什么样的角色更适合当下的自己去挑战”有了更独特的理解。

就像《艺术》,三人一台戏,密集的台词,层层递进的剧情,暗涌然后爆发的情绪,法国导演不一样的排戏方式,十足的挑战性。当时定演员,大家首当其冲想到韩秀一,因为韩秀一身上,“艺术”的标签很醒目。

这是口碑,是某种赞赏,而韩秀一自己的认识很清醒:“其实话剧演员,应该是很生活化的,我们离开了舞台,就踏踏实实生活,敏感细致地捕捉生活里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转化为表演的一部分。虽然做的是艺术,有自己的艺术的标准,但是千万别觉得自己很‘艺术’!”

投身艺术而不以艺术自居——这,就是韩秀一身为演员的“艺术”。

顾 鑫

关键词

“生活”

因《邂逅月台》和《一个夏日》获最佳男主角、男配角双提名的顾鑫,是这几年才加入上话。但他对许多观众来说,是个熟面孔。童星出道,演过电视剧,也主持过电视节目。大银幕和荧屏上都见过顾鑫这张脸,其实他还做了许多年的表演老师。这几年,他耕耘在了话剧舞台。过往种种,都成了现时的积累。

《邂逅月台》和《一个夏日》两个戏,角色很不一样,但是如果论其中关联,顾鑫说:“都和自己的生活都有一些重叠——又有一些不同,会有启示,也会有思索。”

顾鑫热爱生活,经常会拍摄短视频记录生活日常。他喜欢享受生活,并分享之。生活即戏剧。

“比如去年疫情期间,排演都停摆了,在家陪孩子,看到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她的简单也给我疗愈和力量。”——这,也是生活。

疫情之后,他重回排练厅,不是自己演戏,是去探班《真相》、《谎言》,他在排练厅待着不想走,一颗想演戏的心,蠢蠢欲动。“我和别的演员不同,我是当了多年表演老师后再来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心态和刚从学校出来不同。”

这次是双提名,提起自己的心态——“我不需要自我鼓励,我一直是一个有热情的演员,不会怀疑自己。”

做过表演行业的不同工种,顾鑫看来,“话剧演员”和别的岗位比起来,最不同在于有一个出口:“生活中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在别人(戏剧角色)的世界里,解决自己的问题。”

戏剧即生活。

王 梓

关键词

“紧张”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大概不会相信在台上演戏挥洒自如的王梓面对镜头会那么紧张,他说:“我不会说话。”这应该不是演戏吧,因为紧张的汗水就从他的额头上一颗颗滴了下来。

但看王梓演戏是看不出他的紧张的。比如这次获最佳男配角提名的《贵胄学堂》里,他在台上玩玩闹闹,还会唱几嗓子京戏。“专门去学了,我本身不会戏曲,接到这个角色就很紧张。身段、唱腔,这些,专门都去学了。”他又提到“紧张”。

谈及这两年由他主演的,票房口碑皆不俗的连台戏《真相》、《谎言》,王梓说:“一开始感觉自己背不下台词了,不会演戏了,我能行吗?”还是紧张。

他说“紧张”是他的习惯。从进上话的第一出戏,在《商鞅》中做没有台词的演出开始,在台上举着大旗,手都是抖的,就非常紧张。这样,一直“紧张”到了现在。

“其实——我挺喜欢自己的这份紧张。因为这份紧张,才不不懈怠,一直好奇,一直学习,一直进步。”王梓说。

因为“紧张”,怕自己不够好,所以一直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永远也不会百分百自信地走上舞台,总觉得自己总有所不足,于是一直进步。

这是王梓的“紧张”态度。

听到这些,你还觉得王梓不会说话吗?

陈 山

关键词

“潜质”

陈山因《贵胄学堂》提名最佳男配奖,同时也因《深渊》、《山海经》、《惊梦》等戏中表现提名了最具潜质新人奖。

他说起《贵胄学堂》中的角色景澜,“他是一个有很多才华的人,会做很多小发明,但当时的环境里,他没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大家干什么他也跟着去干……如果是现在,他会是一个发明家。“可见得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同理,上话的环境,对陈山的培养和帮助,也是显而易见。

陈山对第一次走上上话舞台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是演《1977》,只是五年前,并没有多久,又好像过去很久很久了。比起当时的自己,成长和蜕变都还谈不上,但他发现自己似乎没那么敏感了,觉得自己被环境磨得迟钝了。叹了口气。

不过,能发现自己的这份“迟钝”,也是一种敏感吧。

陈山想跟当时的自己,其实也是跟现在的自己说:“请保持你的好奇、敏感和笨。因为聪明人会找捷径,只有“笨人”会选择踏实的一步一步。

他对“最具潜质新人”的 “最有潜质”几个字很有感觉。“因为自己确实很新。而且‘最具潜质’,就像收藏石头的人玩‘赌石’,有一种石头什么开口也没有,但隐隐约约看得到里面的光,希望自己是那种隐隐发光的石头。”

陈山心里对佐临奖,对其背后的黄佐临先生,印象最深是那句印在工牌上的话:“以赤子之心,不求名不求利,做终生献身于话剧事业的真诚艺术家。”

关于这句话,陈山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只有不求名不求利,才能做个真诚的艺术家。

麦 朵

关键词

“珍惜”

总觉得麦朵气质不同,原来她是藏族,她出生在丁真家乡不远,歌手阿兰的故乡,传说中的“美人谷”……看这背景,便能推测是个有故事的女演员。

果然——被视为“新人”提名了“最具潜质”奖的麦朵,今年已经31岁。她曾一度离开话剧舞台,走过一段不属于自己内心的分叉路。当时,她放弃表演,回到了四川,在家人的建议下去报考公务员,预备进入一段循规蹈矩的人生。

就是那段时间,她大学同班同学范祎琳进入了上话,火力全开,经常演戏。那段时间远在成都的麦朵根本不能看范祎琳的朋友圈,不是嫉妒,而是难受。那种离理想越来越远的难受,像溺水把她带去一个危险而可怕的深处,渐渐不能呼吸。

她孤注一掷,回到上海,报考上话。没地方住,就和范祎琳合租,前景不明朗,不知道前路会怎样,但朝梦想回归的路,总要从第一步开始。麦朵进上话的第一个戏是《原告证人》,没有一句台词,坐在主演们的背后,但她每天都很兴奋地去排去演。因为失去过,所以更珍惜。

而进入上话,是回归理想,也是再次开始学习。麦朵尤其提到《厄勒克特拉》,来自希腊的导演,启发了她关于表演的另一扇窗。

“以前也在说能量,但究竟什么是演员的能量?”麦朵睁大双眼,说着在剧组里的收获和心得。她的大眼睛里满满是对舞台的珍惜和渴望。失去过更珍惜,失而复得后就不打算再次失去。“那么这次得奖当然最好,但得不得奖,戏都一定会好好演下去。”

2021年10月5日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第24届佐临话剧艺术奖

颁奖典礼

敬请关注!

同时,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效会员卡内积分

可兑换颁奖典礼入场券!

数量有限,兑完即止。

详情请看今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发布的B栏推文~

作者:甘鹏

摄影:陆宇烁

摄像:华方文化传媒

服装赞助:

原标题:《第24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提名演员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