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发布
投稿邮箱:geermufabu@126.com
青山绿水德令哈 苏烽 摄
青海高原西部的柴达木盆地,这块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区域,大自然的造化使其既拥有“聚宝盆”的美誉,又塑造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物的多张“面孔”,而其中的一个“沙”字,几乎占据了盆地过半的版图,连绵的戈壁大漠和风蚀沙丘,汇成这里的天地之阔和苍茫形胜,也使这块广袤之域,成为我省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生态保护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
这里,曾是风沙肆虐,因一抹抹绿色在荒漠上步步前伸,探索西部荒漠化治理的跋涉足迹汇成了路径;
这里,风沙渐行渐远,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绿色指数的一路上扬,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实现了几代柴达木人的绿色愿景。
泉水湾里的“柴达木镜像”
出乌兰县城东南方向10余公里,虽然这里与海西的诸多区域一样干旱缺水,却顶着一个湿漉漉、水灵灵的名字——泉水湾。
随着乌兰县林草局的人员深一脚、浅一脚援坡而上,其间,路两边的灌木丛和地上的草丛稠密地随路向上延伸,不时有山鸡在林间飞起。林草局的人员说,以前这里是流动的沙丘,别说长树,就连地上也是寸草不生。春秋时节,连续几个“风天”,周边的村庄都是灰头土脸的“一码色”。夜里的风呼啸起来像吹的哨子一样盘旋在县城的上空……自从乌兰人栽下的树越来越多,风小了,沙住了,感觉像换了个地方。
在一个山凹处平坦的地方,建着一溜数间板制平房,这里即为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泉水湾防风固沙区生态管护站,从周边村庄聘来的数名林业生态管护员轮班长年守护在这里。河东村的回族村民冶云已经在管护站当了三年管护员,巡护沙区林地、林区消防,解除树木病虫害等都是他和几名护林员的职责。
面对曾经的流动沙丘上呈现的满目葱茏,冶云说,这些林草能在这里扎根真是不易,先是从山脚下沿坡往上扎草方格固沙,到栽种沙蒿、柠条等沙生林草,实现滴灌,年复一年补植补栽,十几年的苦工,换来了防风固沙的绿色林带。 经过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封育林草、工程固沙、公益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柴达木已建成以城市周边、交通沿线、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的区域防风固沙绿色屏障,“十三五”时期,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20.84万公顷,以点状、带状的绿色笔墨,延向盆地、沙区深处。柴达木盆地已崛起7处国家沙化土封禁保护区、6个沙漠公园,累计45.33万公顷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面积和沙化面积以“双下降”的历史性逆转,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枸杞丛林撑起“双赢”产业
沙生植被截断了“黄龙”去处,始于防风固沙初衷的“西部枸杞”,正于八百里瀚海戈壁,撑起柴达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梁”。
在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万亩枸杞种植园示范基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枸杞林挂满了成熟的红色果实,从省内外招来的采摘工人已在这里采收了头茬果实。每天都要往枸杞种植基地往返数趟的德令哈防沙治沙公司经理史连奎说,在柴达木盆地种植枸杞,最初是始于防风固沙。在没有建起眼前这些集中连片的枸杞林带之前,流动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已开始逐步吞噬周边的庄稼地,甚至向各个村庄逼近。自从枸杞种植从“扎下阵脚”到逐步扩大,枸杞种植最先收到的是防沙治沙的生态效应,可以说,其后带出的枸杞产业,是生态之树上结出的生态果实。
枸杞种植的日益扩容,让曾经风沙“狂舞”的荒滩戈壁转身柴达木绿洲,同时“绿了生态、红了产业”。
柴达木盆地独特的自然成就了柴达木枸杞纯天然无污染的“金字品牌”,并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巨大活力。枸杞生态经济林带起了沙区农牧户防沙治沙和发展林地产业的吸附力,在推进防沙治沙促进生态效益好转进程的同时,成就了农牧户增加收入的又一“钱途”,实现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当地防沙治沙部门的引领下,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德令哈、格尔木、都兰、乌兰等市县纷纷开展了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枸杞基地建设。枸杞全产业链产值已逾百亿元之多。柴达木人在拥有“绿水青山”的同时,收获了“金山银山”。
都兰县诺木洪地区的大漠红枸杞种植公司,在广泛种植枸杞和推进枸杞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在枸杞的采摘季节发展起又一新型产业——枸杞生态旅游,以连年举办“大漠红生态枸杞节”吸引省内外游客,以鲜活的生态建设实践,验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真知灼见。
可鲁克湖折射“生态之光”
秋日的可鲁克湖水天一色,沿岸连绵不绝的芦苇丛和芨芨草,如伸长臂弯将湖光水色揽于绿色怀抱之中,使这里成为上百种野生鱼类和珍禽的家园。清波潋滟的湖面水鸟翻飞嬉戏,绿丛中不时有水鸭等野生鸟类出没。
德令哈自然资源局人员介绍,正因不断加大自然资源和林草建设力度,才有了眼前的“湖光山色”。因为有了防风固沙的林带的保护,有效遏制了湖面萎缩和水岸线下降,近几年可鲁克湖水岸线在强化生态建设中不断提升,使当地坚持走生态保护完整性之路收到了实效。在对部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功能区进行科学调整后,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大幅度提升了生态资源质量,以统筹山水林田草湖沙冰生态多多样性的系统保护,为柴达木盆地走出荒漠化环境治理探索出了新的路径。
有统计数据显示,柴达木盆地现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53处,自然保护区数量占全省首位,总面积约达1885万公顷。随着荒漠化生态治理环境日趋向好,与之相关联的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观,野生动物种类、数量都有大幅增加。火烈鸟、大天鹅等珍稀鸟类已在可鲁克—托素湖自然保护区“安家落户”。柴达木当地共有野生动物种类62种,并拥有了野生植物资源400余种,可开发利用的近200种。在可鲁克湖西码头,一丛丛白刺林和黑刺林,如一堵堵“挡风墙”,保护着近在眼前的可鲁克湖。待到深秋时,成熟的白刺果和黑刺果等沙棘类植物,又带着芬芳被采下枝头。
亘古柴达木,在绿色擘画中正焕发新的生机,释放无尽活力。
热门文章
原标题:《柴达木:风沙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