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竹大山深处的国有林场,曾经生态脆弱的连片荒山,如今已是郁郁葱葱的林海,放眼望去,苍翠连绵,茂密成林。建于1958年的绵竹市国有林场,63年来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林场面积达到18883亩,林木绿化率91%,森林覆盖率达70%,其“天然氧吧”和所创造的森林资源,成为了长江上游沱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
建一片森林造福一方百姓
绵竹市国有林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南段的绵竹市境内,所辖林区位于长江上游支流沱江上游绵远河、石亭江源头和两岸。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林场先后实施了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试点示范种苗基地建设工程、国有林场扶贫工程、“5·12”特大地震灾后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欧洲投资银行优惠紧急贷款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项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转移支付禁止开发区资金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天保森林管护292万亩次,植树造林7000亩,封山育林147000亩,育苗300亩,建杉木母树林800亩、杉木采种基地1250亩,森林抚育18000亩次,建成排灌渠系4000米,新建或重建输变电线路13公里,重建林区公路13公里及房屋等设施。
“空气中70%二氧化碳被树木吸收,60%氧气来自森林。树木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氢化物、氟化物、氯气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森林还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 绵竹市国有林场场长刘志武讲述着树木对生态环保的作用。
不仅造林护林还要搞林业科研
“每年的1月至6月,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如果林子冒烟了,我从颜色就能分辨出是什么着火了。白色的是草,黑色的是树。一有火情,我们立马就向林场汇报。” 绵竹市国有林场环境安全部部长马明义称,造林不易,护林更难。一个小小的火苗就能将林场63年的努力成果付之一炬。
绵竹市国有林场在抓好营造林和林业工程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切实做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防止乱捕乱猎、防止乱砍乱伐和乱占林地工作,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取得了无森林火灾和无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佳绩。
“有些害虫长大后会爬上树,在巡查时我经常拿着木棍敲击树干,有时会有大量害虫掉落。”有着29年林场护林经验的马明义称,在每天的森林巡查中,他常扒开树底下的草丛,检查是否有害虫卵寄生。
在开展科学试验中,绵竹国有林场先后完成了五倍子蚜虫冬寄主癣圃的培育管理,承担了林业部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光皮桦胶合板纸浆材种源林试验”协作任务,完成了德阳市科技推广项目——杉木无性系繁育,实施了绵竹市林业科技“先导计划”——乡土树种银杏繁育推广建设项目,积极主动做好珍稀树种和特殊林木培育、珙桐的人工培育造林,并在低海拔做引种试验,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森林鼠害、云斑天牛生活史照片和基础数据库,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好森林公园打造绿色生态名片
上世纪90年代,绵竹国有林场开始走既能保护森林资源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1992年兴办的省级云湖森林公园于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德阳市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并建成集餐饮、住宿、娱乐、观光、科普于一体的旅游胜地。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云湖国家森林公园受损严重,林场人凭着坚强意志完成了灾后生态植被修复和房屋、道路、水、电、移动通讯等基础设施重建,满目疮痍的林场重现了盎然生机。
“现在通往云湖国家森林公园云湖景区的道路已经硬化了10.48公里,清水河景区道路硬化了1.5公里,景区内的水、电已经畅通,针对地震垮塌地带栽种树木,并对树种结构进行调整,园区栽种了观花、彩叶、珍稀、珍贵树种近2000亩。”刘志武向记者介绍说,1013公顷云湖森林公园的森林绿地每年可生产氧气6167.16吨,吸收二氧化碳7830.83吨,吸收二氧化硫28.42吨,滞尘量375.33吨,蓄水量72万立方米,生物物种量增加30%,折算经济效益可达81148.4万元。
据了解,云湖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有绵延2000余米的牯牛脊,碧波荡漾的云湖,具有探险趣味的绝处逢生。山势雄伟、绝壁万仞、地形险要的凌云峰,1000余亩具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原始珙桐林,200余亩妖娆灿烂的杜鹃花林;国内罕见的“水青冈王”。这些自然景观把大自然的雄、奇、险、秀、幽融为一体,形成云湖国家森林公园独特的风景线。
“这不仅仅只是一片林,它还是绿色发展的一张名片,更是我们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典型的范例。” 刘志武对着满山的林木深情地说道。
图据王平
原标题:《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绵竹莽莽“林海”筑起一道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