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浙江嘉兴与中国歌剧舞剧院、浙江传媒学院共同打造的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型原创舞剧《秀水泱泱》,在嘉兴试演。这部由著名舞蹈家山翀任艺术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任编剧、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孔德辛任总导演,著名舞蹈家郭海峰任执行总导演,一批实力主创人员和演员联袂精心创排的舞剧,于9月20日晚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
一条历史主线,三幕历史节点,串联起王会悟在时代下之对“旧”的撕破反击,对“新”的初试探索,同时,舞剧中穿插的剧情,分幕展现她所收获的至深爱情相伴、至坚的友谊同行、至诚的理想追求。
舞剧展现王会悟从积极争取妇女解放的“小先生”到护卫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的故事,鲜活表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步女性的成长成熟,展示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寻求妇女独立解放,结识李达并结为伉俪,中共一大期间参与会场安排和敲定代表住处,在王会悟身上,能看出女性的温婉细腻,也看出女性的果敢刚毅。全剧以“主旋律”贯穿始终,但让“主旋律”活化了。观众站在“她”的视角,见识到各色的“人”,有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有彻夜长谈的枕边人,身旁是修身齐家,胸中有国和天下。一个我们不曾留意甚至没有过多了解的角色担任本剧的主要人物,折射出来一个时代的一批人,如何谨慎抉择,如何湍流中勇进,如何冲破桎梏与枷锁,唤醒千千万万沉睡的国人,然后牵起大家的手,迎接更和平、更自由的年代到来。舞剧除简短旁白外未言一句,这种“不赘述、不多述”反而能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去带入那段历史,在片刻灯光的渐暗下去思考一把红折扇、一柄红油纸伞、一搜游湖上的小红船究竟蕴含的是怎样一种力量。
第一幕讲述的是1898年,生于浙江桐乡乌镇的王会悟,少年时深受新文化影响,在湖州湖郡接受英语教育后,十三岁便继承父亲遗志,在私塾当小先生,而私塾的开放对象却全部换成了女性,这对于一众高发髻、掂“小脚”的年轻女性而言是新鲜的,在王会悟的引导下,她们捧起书本、剪短长发、更换成早期的“现代穿搭”,音乐轻快活泼,舞蹈演员们交错的手部动作变换,或呈柔软曲线蜿蜒向上伸展,或执着书本四手穿插交错变化,丰富的肢体表现亦刻画出女孩们从单纯汲取知识变成共同讨论。
王会悟将呆板的旧时代厚墙凿穿,“新思潮”的微光中,她引领一众女孩们解放思想、奋力前行。倏地音乐转急,光线变暗,镇长乡绅首先出现,学校倒了,此时舞台中央只安置一张木床,独舞时刻,舞者用被褥将自己包裹、倒立的“一字马”定格、借助床沿挺直的身段,肢体表现力中得以窥见王会悟的无力和无可奈何。黑袍的长舌妇人们紧接出现,群扑和拽扯,王会悟用避躲和翻滚宣示着她的抗争。一幕最后,一群女学生站定,她们双手无力,书本纷纷掉落,她们捡起、又掉落,简单的蹲起,因由快而慢显示出不同心境。如此演绎,表现出痛苦不是一个人的痛苦,痛苦却只能由一个人承担和铭记。最后,只有王会悟一个人,拾掇地上的书籍,收拾简易的行李,被迫出走,走向上海。
第二幕,李达开场,将舞剧情节发展推向中共一大。在上海,王会悟同一众仁人志士结识,在革命的思辨和讨论中,他们相知。《新青年》、时髦的妆造、洋溢青春气息的绿裙,在上海,舞步是欢快的;配红花、结连理,在上海,表情是幸福的;传书信、戴眼镜,在上海,舞步最终归于踏实和缓。这部分作为舞剧的关键可见用心,无论背景板的“旅社”建筑细节,还是舞台中出现短短几秒的老式自行车都与史料呼应。
“我们通常认为,一幕会从一个场景开始,再到这个场景结束。这部舞剧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是从车站开始,遇见志同道合的一批人,一幕尾声王会悟又回到车站,在车站却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是启航,她引领我们走向红船、走向红船精神。”一位观众这样评论。
门口,男演员佝偻腰身,压低帽檐,在门边徘徊、偷听。屋内,从嘈杂归于沉寂,这部分的舞蹈动作细致,“开会”的人群只在舞台一侧作为辅助场景,透过半遮掩的门,得见人影逐渐稀疏,会议选址的情节来临。这部分演绎真实还原了资料记载的情景,王会悟本人就曾在回忆选址情景时说:“我看到一个陌生人,从厢房出来往楼上走,我立即叫住他,问他是谁。李家的厨师答话说,他是侄少爷的同学。我捉摸这事有些蹊跷,就上楼告诉了杨明斋。马林警惕性很高,得讯后马上拿东西走了......散会后不久,法国巡捕果然来了......上海已不能开会了,到哪儿去继续把会开完呢?代表们意见不一。我想到我家乡嘉兴的南湖,游人少,好隐蔽,就建议到南湖去包一艘画舫,在湖中开会。李达去与代表们商量,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意见。我便作为具体安排事务的工作人员先行出发,与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乘头班车去嘉兴......”但在会议地址的选择上,却别有新意,王会悟、李达、李汉俊的饰演者围着一张桌子起舞,而每一个角色,却又安排三名舞者饰演,一个作为真实的“人”,两名作为各自的两种矛盾情绪,此时独舞的表演方式为三人,是纠结的、挣扎的个人;群舞的表现方式时而为两两辩论争执,即六人齐舞;时而为三人相互安抚,相互劝慰,即九人齐舞。 舞蹈随着音乐抑扬而力度不同。这一情节的设计让现场很多观众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
“我们经常思考‘无声的艺术’怎样传达思想,怎样用非语言的形式‘说话’,《秀水泱泱》做到了,在这样的表现力下,我似乎看到了当时的‘选址’情景,这个看上去、听起来很随意的一件小事,却真的需要一个人不断构思、再不断将想法推翻,需要一群人相互说服,最终达成一致。舞剧环环相扣,正如历史发展,每一步都不能错。”现场观众这样说。
嘉兴南湖、画舫会议。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一大”全部议程圆满完成,中国共产党自此正式宣告诞生。最后的两遍相同齐舞,用大跨步、大甩臂、大跳跃,用匍匐翻滚到半蹲立再到站直挥臂,力量感的冲击力是极强的。然而舞剧中虽然出场人物众多,甚至最后的女子伞舞环节,都在道具颜色、服饰搭配上进行明显区分。舞剧始终是围绕王会悟进行情节展开,并突出王会悟本身的。
通过舞剧可以看出,其着力点在于表现王会悟的“守护”,用事件和时间将其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演绎,主次分明、主题鲜明。正如饰演王会悟的演员之一王雪柔所说:“‘以先生之勇坚守,以女子之智巧护。’嘉兴南湖的画舫上,那船头撑伞遮雨的女子,谨慎细腻地守护着中国共产党的初生。雨润天青,他们顺水而来,山色湖光,他们指引方向。留给后人一个个淡淡的背影,融入了历史的烟雨……”
在舞美方面,舞剧的灯光是亮点之一,追光突出个人,在前期让“新”“旧”有鲜明对比感,中期穿插刺眼电筒光、镁光,用“刺眼”表现情况危机,后期的纵深光感,引着一批人走向那艘画舫红船。而每一幕的最后,王会悟所行走的一行,一定伴随整条光芒,这表明王会悟“始终向着光的方向,追着光的方向前行。”这与最后的周迅配音念白恰好呼应。在音乐创作上,以浪漫主义色彩为基调,通过配器、乐器与和声的精准设计搭配,重音、轻拍,旋律节奏的变换,让观众感受到历史发展、感受到时代变迁、感受到个人情感。在服装设计上,“乌镇蓝”“青春绿”与“中国红”三个鲜明的设计理念。其中“乌镇蓝”又分为深蓝、浅蓝、湖蓝、天蓝,深浅明暗是不同个性的外化表现。而背景板的设计,石库门、屋内室外,现代感材料将老上海的风貌还原,不同场景烘托出不通气氛。“意向+实体”于细节之处见创作团队的用心。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存。舞剧最后,周迅念白:“我叫王会悟,嘉兴乌镇人。我这一生,因为心向光明,成为光明的侍者,成为一朵平凡的太阳花,永远向着太阳,永远跟着太阳走。”
(图片来源于中国歌剧舞剧院官方微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者:战蔷
责编: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