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为何这么难?

撰文/赵舒洁(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关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运营/王云汐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品。购物节接踵而至,购买途径日益多样,不知不觉中我们囤积了一堆不需要的商品。于是,有人喊出要“断舍离”。然而很多时候,“断舍离”沦为口号——无论行动多少次,总以失败告终。有些年轻潮人甚至选择去寺庙禅修学习扔东西。“断舍离”怎么就这么难呢?

囤积是人类的生存策略

其实囤货没有那么可怕。让我们看看人类祖先,囤积食物对他们而言是存活繁衍的必要技能。早期的人类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狩猎生活,如果连续几天没有猎捕到食物,那么就只能饿着。当人类掌握了为未来囤积食物的技能后,存活率大大提高。长此以往,囤积成为了人类本能。物质丰富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人类这种未雨绸缪的行为模式还没来得及改变,凭借本能的力量,现代人越囤越多。

对抗不确定性

人类经历了太多战乱和自然灾害,这些风雨飘摇的经历,让人们讨厌不确定的生活,并且发展出了通过“占有”来对抗不确定性的生存哲学。不止经历过战争和饥荒的人会囤粮,就连“95后”也有囤积行为,他们无法忍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以至于难以割舍旧物与不需要的物品。

生命史策略与囤积

了解生命史理论能够让人更好理解囤积行为。该理论提出,生物体需要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所谓合理分配,指的是决定把多少能量和资源用于当前,多少用在未来。每个人所作的权衡不同,拥有快策略的人更关注当下,而使用慢策略的人更在意未来。研究发现,生命史策略能有效预测囤积行为,生命史策略越慢,囤积行为越少;生命史策略越快,越容易囤积。

童年的遗憾

大量研究表明,许多囤积障碍患者在童年期经历过创伤事件和生活压力事件,或与父母是焦虑型依恋关系,他们很难获得安全的依恋关系。成年后由于缺乏安全感,便会试图通过“堆堆堆”来填补缺失的安全感。如果要求他们丢弃物品,反而会触发那些悲伤痛苦的童年记忆,因为扔掉一件东西就像是结束一段情感,为了避免这种不良体验,他们倾向于保留物品。

从囤积行为到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是一种认知行为发展障碍,患者因知觉到储藏物品的需要而难以丢弃或难与物品分离,并由此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障碍。囤积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难以放弃财产,无论其价值如何;保存与丢弃物品伴随着痛苦;物品堆积堵塞个体活动和生活区;物品囤积造成个体严重痛苦等。青少年患病率约为2%,成人约为2%至5%。

目前已有多种技术可治疗囤积障碍,比如个体认知行为疗法(I-CBT)、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CBT)和“混合”治疗(BCBT)等。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约25%到30%的囤积症状;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的成本效益优于个体认知疗法,它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羞耻感、自责,并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改善患者的共同抑郁和焦虑症状;“混合”疗法是面对面治疗和在线治疗的结合,其成本效益高、易于获取。

总之,“断舍离”不易,囤积有其心理成因,适当囤积是正常行为,而囤积障碍患者则需要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符仲芳, 徐慰, 王建平. (2015). 依恋焦虑、囤积和负性情绪的关系:囤积信念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 660-664.

耿耀国, 朱雪丽, 石丽萍, 余洁静, 詹婷婷, 杨敏齐. (2019). 生命史策略与囤积:控制感的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7, 1267-1270, 1250.

贾彦茹, 张守臣, 金童林, 张璐, 赵思琦, 李琦. (2019). 依恋焦虑对大学生囤积行为的影响: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经验性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5, 393-400.

徐小雨. (2020). 囤积障碍的概念界定、诊断测量及机制干预. 心理技术与应用, 8, 440-448.

张旭, 张守臣, 孙婉, 王磊, 宋琳婷, 赵建芳, 刘勇. (2020).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大学生囤积行为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8, 77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