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实践|“小院议事厅”,打通“民声”的最后一公里 原创 张志然 民主与法制周刊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1年第34期
“小院议事厅”,打通“民声”的最后一公里
文/本社记者 张志然
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是北京城区内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胡同群,坐落着诸多同乡和商业会馆。在这个地方,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小院议事厅”。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到“小院议事厅”考察,并说了“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这样一番话。
草厂社区“小院议事厅”是2012年成立的,至今已有9个年头。居民在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建议、诉求都来议一议。“上传下达,把居民的意见征求上来,及时传达给社区党委,社区党委将问题上报街道,问题处理后,我们再反馈给居民。”“小院议事厅”“厅长”李彩仙说。
从2012年草根萌芽、逐步组织化、走向平台化,到今天发展到组织、平台、空间融为一体,多元功能发挥突出。9年的探索,“小院议事厅”已经成为北京社区治理的理念和品牌。
“胡同里的120”
“小院议事厅”成员丁淑凤回忆称,2012年的时候,她作为居民组长,时常与街坊邻居聚一起闲聊。在互相熟识的过程中,大家互帮互助,这种自觉自发的邻里关系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号称“胡同里的120”。
草厂社区的党委书记得知后,认为胡同聚会是一种畅通民意、实现上传下达的好做法,鼓励引导发展成为居民自治组织。就这样,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胡同聚会发展演变成了“小院议事厅”。
“小院议事厅”,不仅让居民有了主人翁意识,也提高了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小到院子里的晾衣空间如何设置,大到“煤改电”、架空线入地、厕所改造,这些都是“小院议事厅”的协商内容。
李彩仙告诉记者,有次她带领大家去区里参加健身比赛。早上六点多离开社区后,十点多就接到了书记的电话说,公共厕所拆了,大家不干了。李彩仙中午赶回来后,立即召集居民开会。并且,她以小巷管家、居民代表的身份,跟施工方进行了沟通,要求他们应该先跟大家承认错误,不能不打招呼就拆除了公厕,造成大家的不便。
当时许多居民包括施工的工人,都到了公厕拆除现场。李彩仙当众询问施工方负责人,两个公厕拆除后,是否还再重建两个厕所?并请他们介绍规划方案,看看大家有什么建议。现场居民提出建立两个方便厕所,南边一个北边一个。施工方答应了,并且表示四点半之前可以建起厕所。负责人给大家鞠了一躬,表示工作没做好,没有事先沟通好。李彩仙也向居民表示,大家也应该将心比心,毕竟人家施工方也是来给大家服务的。
就这样,矛盾迎刃而解,居民还在当天就用上了新厕所,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013年,“小院议事厅”通过参与草厂社区“六型社区”创建工作,从胡同层面发展到社区层面,走向社区建设的大舞台,其间参与策划组织了“民俗运动会”和“胡同健步走”等社区服务活动。
2014~2015年,“小院议事厅”仍处在概念与实践相互印证的发展阶段,社区在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行动集中在社区党委的号令下,针对社区和居民关心的某项议题开展协商议事,研究可行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当时,“小院议事厅”扮演着社区开展居民工作的协助者角色,尚欠缺社区治理主体参与者的意识和能力。社区提出“议百姓关心事,筑社区智慧家”的想法,“小院议事厅”在此框架下参与策划组织了邻里文化节等系列服务活动,在服务过程中接受了社区治理的启蒙,社区也开始有意识进行孵化培育,让“小院议事厅”在协商议事中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逐步朝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方向迈进。
2016年,前门街道成立了社会组织协同发展中心,开始系统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草厂社区借助街道级平台发力培育“小院议事厅”,加速其组织化发展进程,着力打造其议事平台功能。
针对草厂文保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社区借助“小院议事厅”的示范效应积极开展协商议事,只要是居民关切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协商,让各利益相关方代表在议事会上充分表达诉求,发挥议事平台“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核心功能,推动社区治理走向精细化。
十九大召开后,“小院议事厅”在内外多种力量的推动下发展走向快车道。2017年,民政部出台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对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2017~2019年,前门街道社会组织协同发展中心先后开展了“活源计划”“活力计划”“活跃计划”项目,借助专业力量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小院议事厅”在孵化培育下作用发挥越加明显,成为街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
特殊时期的议事厅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生活的节奏。
很多居民正不知所措时,李彩仙却在积极地寻找与居民沟通的方式。她通过微信先联系到社区其他几位小巷管家和议事厅成员,经过线上商议,决定按照各自负责的区域入院入户扫码建群。
刚开始入户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居民的不理解甚至排斥,因为毕竟这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而且,草厂社区居住的老年人很多,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甚至有的人根本没有手机。志愿者们就想办法联系老人的子女,加他们进群。
微信群建立起来后,李彩仙组织其他志愿者在群里及时宣传防疫知识和防护措施,及时解决居民日常困难和需求,解决不了的,便及时联系社区想办法给予解决。李彩仙一边在卡口盯守值班,一边让居民们每天都要在群里报平安、报体温等,关注大家的状况,及时反馈到社区。
4月初,李彩仙和“小院议事厅”成员又召开了垃圾分类宣传动员会,以庆祝“爱国卫生月”活动的方式,拉开了草厂四条垃圾分类示范胡同的帷幕,并以此迎接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
4月底,草厂社区举办了“垃圾分类我先行”启动仪式。仪式上,李彩仙和议事厅成员们郑重承诺:垃圾分类我先行。同时组织大家入户宣传、示范动员,使四条胡同居民从垃圾分类的“观望者”变为“行动者”,成为垃圾分类的示范者。
2020年9月,北京市妇联“益家行”垃圾分类试点项目落户在草厂社区。为使垃圾分类试点项目扎根在社区,由“小院议事厅”主要成员、社区妇联支委成员、爱心居民志愿者等组成的草厂巾帼志愿者团队由此成立。李彩仙被推选为队长,开始了垃圾分类的落地落实之路。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她们集思广益,制定了一套激励措施,一是线上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答题,二是上传当天分放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短视频。然后以积分兑换奖品的形式,提高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居民们掌握了垃圾分类知识,做到了源头减量,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为更好地让居民们了解线上答题、上传视频等一系列规则,“小院议事厅”成员和小巷管家们一起行动起来,挨家挨户进院宣传讲解。社区共有900多户居民,他们走访了600多户,使大家很快掌握了线上活动的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李彩仙也切实感受到了居民们的转变。很多居民从嫌麻烦到有意识进行垃圾分类,从不会分到会分、再到愿意分。许多人从开始时反对,到最后逐步接受,不少人和她成为朋友。居民的变化之大让她非常感动,也增加了继续推进垃圾分类的信心。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巾帼志愿者团队配合社区开展了两次线下可回收垃圾兑换绿植、蔬菜活动,活动吸引了700多人参与。共收到塑料瓶2223个,旧书、旧衣物、旧纸板共计239.1公斤。
从主题宣讲、桶前值守,到回收兑换、源头分类,再到经验交流、总结表彰等活动,“小院议事厅”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垃圾分类典型经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垃圾分类达人、垃圾分类最美家庭、垃圾分类优秀志愿者等也因势而生。李彩仙带领的巾帼志愿团队也得到了市区妇联领导的肯定,被授予2020年度最美志愿服务团队称号。
“小院议事厅”成员议事
“五民”群众工作法
草厂社区在新时代下的社区治理方面的积极探索,助力草厂社区的“老胡同,新生活”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社区建设不断走上新台阶。李彩仙及其议事厅成员后来在总结工作经验时,将其称为“五民”群众工作法。
“五民”具体指的是哪“五民”呢?李彩仙为记者做了详细介绍。
首先是民事民提——说事。及时收集居民反映的各类急、难、热点问题。建立民情接待室,社区党委建立“党委书记负责社区、党支部书记负责胡同网格、党小组长负责院落、党员负责居民户”的四级社区社情民意反馈网。社区里发生的事都会在第一时间呈现在各管片“主任”的“民情晓记”上,社区通过了解社情民意,汇总信息,下情上达。
其次是民事民议——议事。根据“民情晓记”上的相关问题,结合“小院议事厅”成员收集的议题,定期开展议事活动,对社区内的大情小事和关系居民切身利益问题进行协商。
2019年以来,“小院议事厅”就便民服务设施设置改造、街巷环境提升、“两个关键小事”等基础民生问题,召开居民恳谈会40余次。通过社区党委向街道提出针对房屋漏雨、跑冒滴漏、院内路面塌陷等民生问题建立应急抢修队,快速排除安全隐患。
其三是民事民决——理事。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并制定解决方案。根据“小院议事厅”提出的议题,召开恳谈会,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通过讨论建言献策,达成共识形成行动举措。
2014年以来,由于前门地区拆迁等原因,许多居民之间邻里关系淡漠。议事厅通过讨论,提出开展社区“邻里节”活动。这个做法增进了邻里的感情,营造出“睦邻文化”氛围。至今,草厂社区“邻里节”活动已举办了四届,成为草厂社区的品牌活动。
其四是民事民办——晒事。采取居民自治、委托购买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三种形式为居民办实事。通过居民、社区居委会和街道职能科室、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共同谋划、发挥作用。
最后是民事民评——评事。通过居民自评和相关方打分,进行效果评价。积极推进“双述双评”工作,邀请群众评“事”,居民及利益相关方共同构成评估小组对社区工作成效进行评议,并在年底对社区工作业绩进行总体评价,纳入年度述职考核中,确保为居民办身边事,办暖心事,办满意事。
“小院议事厅”不仅有效解决了许多问题,还提升了社区居民参政议事的能力及主人翁意识,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李彩仙作为“小院议事厅”的“厅长”,很多居民都亲热地叫她“仙儿姐”,并说“有事找仙儿姐”。在跟她的接触过程中,也能够深切感受到她为居民服务时发自内心的快乐。虽然没有一分钱报酬,但能够感受到她满满的热情。
“小院议事厅”实现了三个目标:首先是实现了草厂社区党委、居委会对社区议事协商的有序组织,社区主体组织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其次是实现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社区各方力量对社区建设共同支持;最后是实现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社区问题,将政府为民所想与民之所需有效衔接,实现良性互动。社区居委会逐步从“政府的腿”回归到“居民的头”,居民不再是“被管理者”“旁观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和“建设者”。一些辖区单位、产权单位、物业企业等也逐渐从责任推诿者或被动参与者转变成积极参与者。
在草场社区的带动下,东城区各社区在自治过程中,纷纷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工和社会公益人才队伍为支撑的运行机制。如今,“小院议事厅”已经成为社区协商共治的新型参与主体和有生力量。
2018年年底,经街道和区民政局的力荐,“五民”群众工作法入选民政部评选的全国100个优秀群众工作法。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一个都不能少。如今,北京市已有超过3100个“小院议事厅”,逐步打通“民声”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实现以民为本、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一些地方培育“新乡贤”,遴选“评理员”,为优化基层治理注入新动力。“小院议事厅”的探索实践证明,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是实现基层“善治”的最有效手段。
编辑:屈赫赫 康齐贤
推荐阅读:
法治·实践 | “新型警力护校园”的江西模式
法治·实践|“金牌司法所”是这样炼成的——广东佛山司法“四个同步”锻造“一所一品牌”侧记
法治·实践 | 公益诉讼,赣州检察新作为
原标题:《法治·实践|“小院议事厅”,打通“民声”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