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书写了壮丽多彩的历史画卷,留下来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市委网信办与市委党史研究室深入挖掘与利用地方文献、档案资料,以“秦皇岛红色记忆”为主题开辟专栏,全面展现党领导下秦皇岛社会的百年历史巨变,生动鲜活地讲述、宣传秦皇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的百年奋斗历程与取得的丰功伟业,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学党史、感党恩、爱家园的热情,进一步投入到现代化国际化沿海强市、美丽港城的建设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涉及面很广的社会活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状况,全国各地就曾动员组织一部分青年学生到农村务农。1955年,毛泽东向知识青年发出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起大落,就业压力的忽强忽弱而起伏盈缩。到60年代前期,年年有计划地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遍布全国各地。
秦皇岛市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于1957年。当年9月,由市委文教部牵头,市教育局主办, 团市委配合, 组织了本年未升学、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50多名,到慕义寨、南大寺参加秋收和体验生活。之后,又动员20多名知识青年报名下乡,到慕义寨、南大寺、西盐务等村参加农业生产。
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的要求,秦皇岛地区发动学校和街道等基层组织,对没有升学、就业的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进行下乡动员。1965年5月18日,市委发出“关于动员城市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的指示,决定从5月份开始,全市广泛开展动员城市青年及闲散劳动力上山下乡工作。要求各区动员下乡人员在6月底前完成,学校动员应届毕业生下乡要在9月底前完成。同时强调,各单位必须把工作做深、做透、做实;下乡人员一定要坚持自愿,防止强迫命令。1965年,全市共有1230名知识青年被批准下乡。1966年春,全市 又有601名知识青年下乡,多数被安置在抚宁、昌黎、乐亭县和市郊区,其中有216名安置在沧州海兴县青年农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党政机构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常进程被打断。到1968年,全国积压初、高中毕业生达400多万人。由于大学停招、工业停顿,这些学生既不能升学、又不能就业,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成为稳定社会所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随着局势的逐步稳定和各级革委会的建立,毕业生安置问题提上了日程。此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体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1968年到1969年,主要是将大部分“老三届”毕业生分配安置到农村、农场、边疆;第二个阶段为1974年至1976年,主要是推行以“厂社挂钩”为主要形式的对口安置。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编者按发表毛泽东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从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高潮。
1969年1月20日,市革委会常委会议决定,安排1966年至1968年毕业的中学生(即“老三届”)、社会青年和城市居民到农村去,要求3月底基本完成任务,上山下乡的去向是抚宁、昌黎县和山海关区。此后,市里每年都动员和安排知识青年下乡。还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台、广播站进行广泛宣传,组织知青下乡宣传车、先进下乡知青和典型家长巡回报告团,并组织家长和学生到农村参观访问,了解知识青年在农村落户的生产生活情况。
当时,上山下乡成为国策。虽然没有长远规划,缺乏各种政策和物质保证,但各地区各部门依靠革命热情,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大批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作为中心工作和政治任务,学校、家长单位、街道统筹行动,敲锣打鼓登门造访,模范人物现身说法。动员上山下乡的汇报座谈会、定向审批会、下乡知青回城报告会、各类经验交流会、表彰会、誓师会接连不断。欢送知青上山下乡时,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市主要领导出席,数万名群众夹道欢送,其场面蔚为壮观。1974年7月18日,秦皇岛市召开了3万人参加的欢送大会,除了全体市委常委出席外,还有市直各部门和驻军的领导出席大会,并请知识青年代表、学生家长代表、贫下中农代表、下乡青年代表、群众团体负责人在会上分别发言,大造声势。当天下午,就有50多人报名下乡。通过深入宣传和广泛动员,全市掀起了报名下乡新高潮。
1975年,秦皇岛市区开展了动员知青下乡大会战,市知青办、劳动局、公安局等部门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对已上工的“下乡对象”进行清理,共辞退固定工444名,临时和零散工663名。同年8月,市委决定对已下乡1至2个子女或生活困难家庭,允许留下1个子女,多子女下乡父母身边无人照顾的,可抽回1人照顾。
1976年,市委又召开两次知识青年“下乡对象”扫尾动员工作会议,要求把历届遗留下来的知青下乡对象全部动员下去。3月开始,市区报名下乡知青全部安置在郊区,其中有556名知青安置在蔡各庄、归提寨、铁庄公社农场和大乐安寨青年创业队,有404名安置在山海关、北戴河区的林、农、牧场和园艺场。
知识青年在农村没有任何生活基础,为使知青能比较顺利地渡过生活上的难关,尽快在农村稳定下来,国家拨付一定的安置费用,并采取一些补助措施。多数知青到农村后受到热情接待,基层干部和农民帮助安家理财、安排口粮、筹措建房等,在生产、生活上传帮带,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生活。
1978年12月,中央明确提出“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也可以不动员下乡”。据此,市区不再动员往届和应届毕业生上山下乡。1979年2月回迁政策逐步放宽,回迁手续简化,市区批准6573名下乡知识青年办理回城。1979年3月,根据中央“积极地稳妥地解决好在农村的下乡知青”的指示,市委印发了《关于下乡知青抽调回城和安置工作的暂行规定》。各单位对本单位职工的下乡子女进行清查、摸底、造册,报市知青办批准后,分4批集体回抽在乡知青4726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广大知识青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艰苦劳作,传播科学知识,普及文化教育,为建设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少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了解了基层的情况,学习了农民勤劳朴素的优秀品质,后来成为各方面事业的栋梁和骨干。但是,在对下乡知识青年的使用和管理上,过分强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使一批青年失去了继续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成长的断层,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造成一定影响。
来源:中共秦皇岛市委党史研究室
原标题:《【秦皇岛红色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