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怎么治?中医这样告诉你

一说到“虚”,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肾虚”。其实更常见的问题是“脾虚”,甚至有一种说法叫做“十人九脾虚”。为什么脾虚的人这么多?脾虚应该怎么调理?今天,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张欣怡医师为大家答疑解惑,健康指导。

正确认识中医的“脾”

中医的“脾”属于人体五脏之一。《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脾胃之间功能不可分割,涵盖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的功能,不单纯指“脾脏”的概念。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因此,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一旦“脾虚”,则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出问题,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造血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身体的运动机能。这些系统的功能可以分别甚至整体不足。而脏腑器官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疾病开始的前期,是从亚健康向疾病过度时期。

脾虚的人大多会出现这6个异常症状

1.大便不成形

脾虚患者的消化能力受到影响,就会有大便稀溏等表现。多伴有腹胀。如果在排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大便粘腻、不成形,可能和脾虚有关。

2.疲劳乏力

脾虚气血往往不足,湿气偏重,患者多半会有身体疲劳、乏力困重的感觉。

3.身体肿胀感

脾虚无法运化体内的水分,水湿潴留在肌表之间,人就容易出现浮肿的情况。尤其是睡前饮水多,造成就晨起眼睑肿胀感等情况出现,需要看看是否和脾虚有关,及时针对脾虚症状展开治疗。

4.抵抗力下降

出现脾虚这种情况后,身体对营养物质吸收能力下降,无法及时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此时人的卫外能力下降,外邪容易入侵,抵抗力会下降,出现容易感冒、容易腹泻等疾病。

5.面色萎黄

脾虚出现后,气血生化不足,容易出现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等情况。

6.怕冷

脾虚大多怕冷,不耐冷风空调,容易腹部发凉。脾主四肢,因此尤其是手足容易怕凉。

哪些人容易“脾虚”?

1.缺乏运动的人群

“久坐伤脾”,这句话台词出自中医《黄帝内经·素问》。

中医的脾主肌肉,而久坐者缺乏运动,肌肉失于濡养,脾运化的精微不能舒布,聚而生痰成为脂肪,反过来累及脾,则表现为人越来越胖, 而且是虚胖。

2.情绪压力大、经常熬夜的人群

中医讲“思虑伤脾”,思则气结,气机运动枢纽转化运动不利,导致脾气不能通畅,久则伤及于脾。而经常熬夜,到睡觉的时候不愿意睡觉,身体无法得到更好的休息,脾脏也无法休息好,这样也容易让脾脏出现问题。

3.过度减肥的人群

生活中如果过度减肥,控制饮食导致过度饥饿,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而这样就会导致脾本身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从而容易出现脾虚。

中医怎样应对“脾虚”?

1.运动养脾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四肢。应该选择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健康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

2.保暖养脾

中医告诉我们,身体中出现的大部分毛病都是由于没有做好保暖工作造成的。在春寒料峭的时候,脾胃虚弱的患者更是要注意保暖工作。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如果有胃痛的患者要避免手冷;腹泻的患者最好在肚脐的地方进行有效的保暖;日常要少吃一些生冷的果蔬或者饮品,女性可以多喝一些姜茶。最容易让人忽略的是夏天的保暖,长期在办公室吹着空调工作的“上班族”应该时刻注意颈项部的保暖,避免空调直接吹着颈项部。因此注意保暖十分重要。

3.饮食养脾

饮食应以清淡,富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为主,不要吃过于油腻的烧烤油煎食品。烹调采用汤、粥、羹、糕等形式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注意食有节制,防止过饱伤及脾胃。养脾食物: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马铃薯、芋头、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菜。

4.情绪养脾

饮食进餐时心情舒畅,不带着情绪进餐。平时管控情绪,少计较得失,多养徳助人,收获快乐,紧张时听听音乐,有一份自己的喜爱,从中获得乐趣能有助于养脾。

5.药物调理

中医强调整体观,脾虚要根据患者整体情况,运用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君臣佐使,理法方药,为您进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