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 | 琴声悠扬,传统技艺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发展演变而来,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草原风格。太仆寺旗的马头琴制作技艺经过几代艺人的传承,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成为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欢的乐器。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大者,琴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琴箱长26厘米~30厘米、下宽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体全长70厘米左右,琴箱长20厘米、下宽 18厘米左右,宜室内演奏使用。

太仆寺旗的马头琴制作技艺有100多年历史,就地取材、自制自用,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工艺要求也很精细,娴熟的制作工艺,精细的雕刻技术,展示着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对蒙古族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2020年9月入选为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第五批锡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刚苏和

刚苏和 男,1978年8月出生于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后瓦窑嘎查。1999年退伍后开始从事马头琴制作和木雕工艺品。

在马头琴制作方面,经过刻苦的学习,在没有专业工具的条件下,独立完成第一把马头琴,在专业马头琴老师试音后,得到了专业认可。此后一直从事马头琴制作,并且成立了阿拉腾呼日都马头琴厂,为发扬民族器乐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事马头琴制作20余年,利用参加全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这一有利契机,加大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和探究,为马头琴制作的发展与传承奠定了更广阔的前景。

无偿教授蒙古族学校学生学习马头琴制作技艺,讲解和弘扬马头琴的传统文化。多次免费提供马头琴参加民族器乐展览和相关比赛活动,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技艺。

刚苏和制作的马头琴不仅造型精致、音量足、音质优、音色美,而且马头琴演奏始终延续柔和、浑厚、淳美、深沉等具有浓郁的草原特色。现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作品有:传统造型10余把;现代造型20余把;民俗工艺品20余把。

原标题:《非遗文化 | 琴声悠扬,传统技艺马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