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心向党·党史铭初心 |巾帼故事汇⑨:何泽慧

赤城藏于心 中国“居里夫人”

巾帼故事汇⑨——何泽慧

何泽慧简介: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女,籍贯山西灵石,江苏苏州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何泽慧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合作者一起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上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一起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何泽慧在领导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的名字也是为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已故科学家何泽慧。(来源丨百度百科)

说到“两弹元勋”,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但其实还有另外一名在中国“两弹”事业中有着卓越贡献的人,那就是中国“居里夫人”何泽慧。何泽慧发现了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是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

何泽慧,1914年出生在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她是个大学霸,创下多个“第一”纪录: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年唯一的“女状元”、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等等。作为中国物理界少有的女性工作者,何泽慧走上物理学习和研究的道路并不平坦。

1

据理力争

成为清华物理系“女状元”

▲ 何泽慧

何泽慧自小对物理这门现代学科有极大的兴趣,1932年何泽慧打算考大学,父亲当时还开玩笑地说:考不上就回来当丫鬟。

没想到何泽慧一考便考了个“女状元”,被清华物理系录取了。可何泽慧刚到学校不久,便被通知物理系所有的女生都必须转专业。

▲ 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照,后排左一钱三强,前排右二何泽慧

当时,清华物理系系主任叶企孙认为物理研究工作过于艰苦,不适合女生学习,在学校和一些家长的劝说下,有一些女生渐渐开始动摇。不过何泽慧却有不同看法,她认为学校这样做就是看不起女性。

她二话不说就直接跑到清华物理系的办公室找到叶企孙教授,当面辩论了起来,何泽慧据理力争,最终如愿留在了清华物理系。她日后的学业表现也很出色,无论是在考试还是论文中,她总是能够名列前茅,成了物理系出了名的才女。

2

打破德国留学先例

成为首位外国学生

▲1946年巴黎,何泽慧(左)与伊莱娜·居里

毕业以后的何泽慧找工作四处碰壁,偶然间得到了可以公费到国外留学机会。因此,成绩优异的何泽慧成功申请到了出国的机会。而在国外众多的名校中,她最心仪的是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尤其是那所学校的弹道专业。

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德国之后,何泽慧却被告知,这所学校的弹道专业由于涉及到一些军事技术机密,从来就没有收国外学生的先例。何泽慧不服输的劲头又来了,他找到了系主任克兰兹。她对老师说,您能够到我们中国去,我为什么就不能到这里来学习。她还告诉老师日本正在侵略中国,她就想学习物理报效国家。

这一次,何泽慧又赢了,从此,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物理系破例第一次收下了外国留学生,而且还是个女生。1940年,何泽慧完成了她的毕业论文《一种新的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并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3

发现铀原子的四分裂

回国搞科研

1946年11月22日晚,何泽慧正在进行实验,她在显微镜中突然看到,原子核从一个点发射出了四条粗线。何泽慧判断这很有可能是一个铀原子的四分裂。原子四裂变的概率大约是三千分之一,在第二年的二月,何泽慧又观察到了第二个四分裂现象。

这个现象有什么用呢?答案是造原子弹。铀核是应用于原子弹不可缺少的元素,这堪称是一项“诺奖”级别的发现。据研究数据表明,在原子核分裂中,三百次裂变当中有可能出现一次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在上万次裂变当中,可能出现三例。而四分裂如此稀少的现象就是何泽慧先发现的。

▲ 何泽慧(右)与丈夫钱三强

1947年初,何泽慧和丈夫钱三强正式公布了数月来的研究成果,马上便引发了法国物理及科学界的关注。

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物理学上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何泽慧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 何泽慧

1948年归国之后,何泽慧全身投入我国科研事业,全力配合原子弹的研制。在她的领导下,中国的中子实验工作很快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并在1956年获得了首次国家自然科学奖。

1980年,何泽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院士。直到2000年,她每周还要坚持几次到高能所上班。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院士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7岁。

来源:整理自央视新闻、《两岸秘密档案》栏目

原标题:《巾帼心向党·党史铭初心 |巾帼故事汇⑨:何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