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聚双高”作风效能提升 | 如东围垦精神旌旗展

回顾历史,“辟我草莱、勇立潮头”的围垦精神一直是激励如东人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无穷力量,在全县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跑赢新赛程,勇当排头兵。新起点上,围垦精神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应准确把握和深入挖掘围垦精神的本质内涵,接续传承发扬围垦精神,为奋力谱写沿海高质量发展如东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条扁担 沧海变桑田

走进如东滩涂围垦史陈列馆,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珍贵史料、一幅幅定格历史的资料图片映入眼帘,生动展现了如东人民面向大海、维护大海、改造大海、造福如东人民的生动场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馆中央的一座沙盘:红旗招展,雄壮威武,人山人海,或挑着扁担、或推着小车,迈着步子,往返流星走……

“这个沙盘,就是上世纪50年代滩涂上围垦人艰苦创业场面的真实体现,也是‘辟我草莱、勇立潮头’围垦精神的生动写照。”顾玉彦是陈列馆的工作人员,也是对如东围垦历史最为熟悉的人之一,她说,由于当时还没有机械化作业,筑堤完全都是靠锹挖、人担,劳动强度大、出工人数多,可谓千军万马筑海堤。

“昔日沉寂的荒滩上人声鼎沸,芦苇棚、塑料薄膜棚,一座接着一座;老堤上、高滩上一片繁忙喧嚣,数万扁担大军号子震天。” 原如东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局长、原如东县围垦指挥部副总指挥,83岁的施文明正是模型中的一员,回忆当年的场景,仍记忆犹新:“条件非常艰苦,大部分民工穿的是草鞋,有的甚至赤脚,吃的是杂粮饭,喝的是咸潮水,每天补贴仅有2毛钱和2两粮食。”

事虽难、做则成,路虽远、行必至。自1951年春天,如东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兴修水利的号召,组织苴镇、掘东1.4万民工匡围北坎老垦区。开启第一次围垦造田工程以来,面对困难,数十万的如东人民肩负着发展的使命,拿出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垦荒精神,一往无前,向大海进军,让沧海成了桑田。

施文明先后曾参加过18次围垦,被人们称为南黄海边的“海子牛”。这不仅因为他甘于吃苦,还在于他无私无畏的品质。1970年中秋,正逢大汛,刚筑起的栟北海堤被大潮冲开了200多米的缺口,施文明和4万多围垦人坚守一线。在抢险中,施文明发现一处潮水猛灌的管涌,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立即跳下去,用生命保住了大堤,“当时稻子已是金黄,棉花开得雪白,正是丰收的季节。万一洪水直冲内地,农田就得遭殃。我是个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必须要豁出去。”

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东围垦造田历程分三个阶段,从人工挑抬施工到人机结合、再到全面机械化施工,模型展示的正是第一阶段。潮去筑堤,潮来护堤,数十万的如东人像施文明一样,用扁担在滩涂上劈波斩浪,拦海夺田,夺取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展示了如东人“辟我草莱、勇立潮头”的精神面貌。

25次围垦 再造新如东

事实上,“辟我草莱,勇立潮头”,这是镌刻在如东人骨子里的创业精神。“在过去,县城掘港有座土地庙,庙中塑着肩扛工具、面向东方的三兄弟,门楣上写着‘辟我草莱’四个字。”顾玉彦说。

如东沿海处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濒南黄海,地理位置独特,年复一年形成的广袤滩涂,是大自然馈赠如东人的一份宝贵礼物。与海相伴、以海为生的如东人很早就知道了滩涂的价值所在,开始了拓荒垦殖的伟大进军。一代代如东先民修筑海堤,抵挡风潮,拓荒种植,捕鱼制盐,展现了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精神。“辟我草莱”这四个字,正是对这种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随着社会进步,进入新世纪,告别了人海战术、人工挑抬的历史,围垦施工也从半机械化迈向了机械化作业,但是不管哪个阶段施工方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东围垦人那种吃苦耐劳、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始终没有变。肩挑人扛的“围垦精神”始终在一代代围垦人身上传递,激发着一代又一代如东儿女们谋事创业的豪情。

2004年初,10级大风和怪潮袭击洋口港,导致破堤。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拼着性命与海潮博弈。“中国的地理学界有这样一句名言,如东的沿海滩涂相当于沿海的喜马拉雅地带,哪个愿意去喜马拉雅山?”有人这样评价如东的滩涂形势。正是有了围垦人的奋斗精神,才有了现如今洋口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陆海统筹发展的步伐大步向前迈,在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的情况下,几乎从零开始,矗立起一座世界级深水大港。

据统计,从1951年至今,如东共开展了25次大规模围垦,动用民工45万人次,完成土方近5000万方,筑堤总里程230多公里,如果将其换算成1米高、1米宽的堤坝,长度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多,总匡围土地60万亩,相当于从大海里围出了一个新如东,创造下了“荒滩变绿洲、沧海变桑田”的人间奇迹。

又谈围垦 激创业精神

初秋时节,在栟茶镇兴凌村方凌垦区耐盐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项目现场,水稻长势喜人。去年,示范区所种植的“超优千号”耐盐水稻产量达每亩802.9公斤,喜获丰收。而在三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正是如东人民发扬“围垦精神”,通过扁担、泥络子、大锹围垦生长出了一块块良田。

70年弹指一挥间,25次围垦留给后代们一片肥沃的土地,也为沿海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使得如东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沿着海岸线行走,可以看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工厂林立;海上风电场,气势恢宏;中石油江苏LNG三期扩建工程,投产在即;黄海二桥,初现雏形……百万勤劳的如东人民以“辟我草莱 勇立潮头”的围垦精神,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海洋滩涂文化,构建起江苏沿海的蓝色经济新高地。

如东人的围垦精神,成就了一道又一道围垦大堤,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刚刚召开的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标志着如东发展又掀开了新的一页,面对新征程、新形势、新要求,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怎样的激情斗志、怎样的工作作风,担当新使命、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

对此,日前召开的全县“双聚双高”作风效能提升专项行动动员大会给出了答案。“围垦精神”与“洋口港精神”“中天精神”是如东的三大精神,也是如东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县委书记陈慧宇在会上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从如东三大精神中把握历史规律、汲取经验智慧,不断开创新局面、再创新奇迹。

“曾经,一代接一代的接续奋斗,在艰苦条件下,不断开拓,围海造田,再造了一个新如东。”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吴金明在阐述新时代“围垦精神”意义时说,“现在,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相信等到10年、20年以后,定会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届时又是一个‘新如东’。”

全媒体记者: 季雯雯 王莹 张平 缪姗姗

编辑、制作:孟福娟

原标题:《“双聚双高”作风效能提升 | 如东围垦精神旌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