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颖Faith 上海武志红儿少心理
“出生第6个月,是婴儿咀嚼关键期。2~3岁是口语关键期。2岁半~3岁半是遵守规范关键期。3岁是培养独立关键期。3~5岁是音乐关键期。3~8岁是外语关键期……”如果你是一位小孩的家长,你是不是通过读育儿书或者听早教机构的推销,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关键期”这样的观点?
“哎呀!小时候没认真学外语,长大真的学不会了!”,“我一直想学钢琴,但是现在学是不是来不及了?”……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类似的声音。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一门语言或者一种乐器,是不是真的不如孩子?是不是真的已经晚了?
“关键期”到底是什么?
二十世纪30年代,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茨发现小鹅、小鸭等动物在出生后数小时内就能跟随自己的母亲一起行动。但如果在这些幼崽们刚出生时,将它们带离母亲的身边一段时间,那么即便再把它们送回来,它们也再也不认自己的母亲了。劳伦茨认为这是因为幼崽们错过了建立“认识母亲”的“时间阶段”,所以“认识母亲”这样的行为就不再出现了。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印刻”,而印刻发生的时期就叫做“关键期”。
“印刻”和“关键期”理论甫一出现,便受到了学界的重视。而敏感的心理学家们将“关键期”理论与不同心理学流派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某个阶段对某种事物特别敏感,有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这个时候他们会学得很快、很好,但如果过了这个时期,这样的情形便会消失。
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人的各种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的建立都有特定的时间,50%在3岁之前,70%在7岁之前,如中国古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便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关键期”理论。
“学习关键期”真的存在?
这就好比上帝在你两岁的时候为你打开了一道“学习外语”的门,然后在八岁的时候就关上了;在你三岁的时候为你打开了一道“学习乐器”的门,然后在五岁的时候就关上了。你必须得在这个时间段进门,不然他就派人叼着烟在门口把着,然后那人昂着下巴对来敲门的你说:“早干嘛去了!”。
真让我们这些三岁时净顾着到处疯跑的人很沮丧。
也让无数早教机构眼前一亮。
“你们孩子现在就得学英语,要不就错过关键期了!”,“你们孩子现在就得学钢琴,要不就错过关键期了!”,“你们孩子现在就得学围棋,要不就错过关键期了!”,“你们孩子现在就得学数学画画手工小提琴吉他小号架子鼓跳舞唱歌戏剧游泳武术体操足球滑冰书法剑道瑜伽蹦极练多塔谈对象学厨艺开挖掘机……要不就错过关键期了!”
许多娃的父母大概都领教过早教机构“顾问”的“咨询”。是啊,孩子的“学习关键期”那么短,错过,一辈子就耽误了!
“关键期”的存在,主要与孩子的生理发育,特别是脑部发育息息相关。感觉、知觉、运动、语言等发展的关键期往往就是与它们相对应的大脑发育或成熟的时期。如果一出生就蒙住婴儿的眼睛,那么其对应的大脑视觉系统就不会发育,即使几个月后让婴儿重见天日,也再看不到东西了。(参见休贝尔的“盲猫”实验,有点残忍)上世纪30年代,印度的“狼孩”被拯救回人间的时候已经八岁,错过了行走和语言的关键期,在人们悉心照顾下,她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学会了直立行走和运用一些简单的词汇。
类似的例子和实验也不算少。但是,这些生理、心理“关键期”的存在,真的意味着只能在某个时间段内开始“学习某种技能”么?
很多学者和很多理论都认同“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人们的经验似乎也是“越早学钢琴越好”,“越早学外语越好”,“越早学画画越好”。不过,大概是由于“从两岁开始观测,直到他们成家立业”这样的实验实施起来实在太困难,这些理论和经验大都缺乏科学严谨的论证。
换句话说,目前还没能证明:错过学习某种技能的关键期,你就很难甚至压根学不会了!
纽约大学马库斯教授是心理学与脑科学研究专家。他曾经以自己为对象进行过一个小小的“实验”:在40岁的时候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弹吉他。他克服了自己诸如节奏感差、不识谱、不懂乐理等缺点,通过两年的时间最终学有小成,并组建了一支自己的乐队。
“学习一门技能最重要的是坚持苦练”马库斯总结自己学习吉他的经历时说,“当然还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那就是针对弱点部分去’刻意练习’,而不是重复已经学会的那些。”
正确的方法加上努力刻苦,你就能学会某种技能,即使你早就过了“学习关键期”。是不是很“正能量”?不仅如此,成年人还具备比儿童更好的主动性和耐心,这些都是完成学习的有利条件。
不过由于没有人督促,成年人的学习只能依靠自控力,你懂的,很多人就会失败。
没错,别再拿错过“学习关键期”当借口了,学不会只能说明你懒+方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