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医学人文学
医学人文学科体制化的历史脉络
《周易》曰:“文明以止,人文也。”《北齐书·文苑传序》曰:“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西方的“人文”概念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和尊重人。医学人文(Medical Humanities)是一门运用人文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那些与每一个人相关的医疗卫生健康问题、现象、价值和本质进行审视、理解和诠释的学问。
医学人文的理念和实践虽然历史悠久,但医学人文学科的构建与发展却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虽说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中国唐代的孙思邈等医学大家的思想和行医实践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和价值,但医学人文的概念则是20世纪初才出现。1919年,威廉·奥斯勒率先提出了医学人文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医学人文逐步进入欧美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开启了学科的建制化进程,成立专业学会、创办专业期刊、实施研究生培养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就医学人文的核心课程体系达成共识,开始了医学人文研究生培养,“医学人文综合”成为国家医师执业化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卫生健康领域中存在的哲学/伦理、政策法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正确分析和妥善解决。
一系列积极因素推动了医学人文学科的快速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世界各地的千百万患者和社会公众逐渐意识到医者弘扬人文精神、践行人文医学实践的重要性的时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全球最知名的医学人文研究机构更能把医学人文学科推向前进。
评判医学人文学成熟度的标志
任何一个新兴学科都要经历一个从萌发、成长到成熟的艰辛历程,医学人文学科也不例外。当前,这个以“医学人文”为核心内容的学科在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核心概念、研究方法、相关学科关系等方面尚未在国内外学界达成一致意见。传统的学科设置造成医学人文各相关学科的发展多为孤立、单向的。医学人文学科都分散在各母体学科末端,难形成合力。人们从中外冠以“医学人文学”的教材、专著所涵盖内容和理论体系的不一致性,就可窥见一斑。正因如此,很多专家学者明确指出“医学人文学”尚未形成一门显学。当前我国医学人文建设相对滞后的主因有:医学异化、资本介入、人文教育的缺乏。
当然,学者们的总体印象也不一定能够客观准确地描述该学科的发展现状。如果用“0”代表无,而“1”代表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完全确立的话,“医学人文学”的理论体系的完备程度也必然介于0和1之间,而具体偏重哪一侧,主要取决于它能否令人满意地回答下列问题。首先,它是否具备了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研究对象?第二,它是否具备了一个逻辑自洽的概念网络?第三,它是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后,它是否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此,笔者将分两部分对上述四个问题做简答和评判,以便为这个学科发展定位。
2021年上半年,国务院学位办开展了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笔者参与了在医学门类下设置“医学人文”一级学科的申报论证工作,也是医学人文一级学科论证报告和研究报告的两个主笔人之一。本文将分享医学人文学科内涵建设的一些阶段性认识,愿引发更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共同推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医学人文学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方法论
医学人文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在科学发展史上,任何一个学科必然有相对稳定、独特的研究对象,否则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然,具有明确的独特的研究对象也是医学人文学科的立身之本。那么,医学人文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鉴于“人文”是一个外延极其广博的概念,要想全面而又准确地描绘出医学人文研究对象,是非常困难的。在广泛征求了国内学者的意见之后,我们可以把医学人文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医疗卫生和健康领域中的价值理念、时代精神、行为方式及其规范、人文关怀实践,以及医学发展过程存在的伦理、法律和社会等方面的现象、问题及规律。
显然,上述对医学人文学研究对象的界定难以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不同的学者难免从各自学科视角做些补充或删减,甚至推倒重来。为此,深化认识是必要的,具体的途径至少有如下三种。其一,邀请来自医疗界和理论界的学者开展建设性地跨学科研讨,明辨是非,求同存异,凝练升华;其二,广泛阅读和研判中外医学人文专著、教材、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挖掘其背后的真知灼见,构建一种多元化视角;最后,从各个医学人文二级学科的研究对象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概括出母学科的研究对象。
医学人文学基本具备了三级概念体系
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同行之间、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往往离不开一系列专业术语。这些所谓的“行话”通常源自本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作为医学思维的基本单元,一门医学相关学科均离不开核心的概念体系,并基于概念网络来开展专业判断和推理。同理,是否形成了一个有着合理结构层次又逻辑自洽的概念体系,也是判断医学人文学科是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医学人文学科所采用的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概念、学科概念和应用性概念。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医学、照护、健康、人文、历史、社会、文化、关怀、价值、精神等。学科概念主要包括: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医患关系、医学道德、生命伦理、社会结构、社会公平、医患角色、整体性等。应用性概念主要包括:职业操守、职业精神、人文关怀、医疗决策、医患沟通、全人照护、人文管理,研究伦理,等等。诚然,学者们不一定都认同上述的概念层次分类,也不一定都认定这里罗列的概念都是核心概念。这就需要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由此形成一股推进概念术语界定及概念间关系研究的源泉。
医学人文学研究不同阶段采用各自的研究方法
医学人文学科,是从跨学科视角考察和理解疾病与个体、群体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解释医学的人文本质,破解医学伦理、社会和法律难题,考察培育医者人文素养之路,推进人文医学理论发展。医学人文学科要达到这些研究目标,就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的构建和应用。
总体而言,医学人文学科倾向于自然主义研究范式,也重视学科间的方法移植渗透。就目前掌握的有限文献资料的研读和评判看,在医学人文研究的不同阶段,研究者均会采用一些共性的研究方法。例如,在资料收集阶段,采用社会调查、田野观察、试验、文献分析、口述访谈等研究方法;在资料整理阶段,采用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话语分析等;在提出和检验假设、学说阶段,采用概念分析、假说、理论构建法。各阶段采用的方法会体现量化与质性、实证和思辨、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显然,医学人文二级学科的特点不同,但所采用的方法有共享之处。
换一种视角看,医学人文研究方法还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方法:元分析方法、描述方法和规范论证方法。元分析法主要是借助语言、概念和推理规则,进行概念辨析、剖析医学人文的特性、辨析医学目的等;描述方法主要是借助访谈、问卷调查、医学史料采集、田野考察,来识别、归纳医学人文现象,考察医学人文认知和态度、行为倾向等;规范论证方法主要是开展判断、演绎推理、分析论证。
医学人文学的理论体系初步确立,但需要去粗存精、系统协同
医学人文学二级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不平衡
17世纪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首次理论大综合,直接催生了流体力学、电磁学等物理学理论。它对随后的自然观念、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均起到了奠基性影响。医学人文的发展似乎没有遵循这一学科发展轨迹。如上所述,虽说医学人文学科的建制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它并没有一开始就形成一个公认的理论体系或研究范式,而是呈现出一种各个二级学科齐头并进、但又发展不平衡的学术生态。其中,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史、医学哲学等学科相对活跃,也较早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科,在学术界的认可度相对较高;而医学美学、医学逻辑学、医学语言学等二级学科发展得相对缓慢。
在医学人文二级学科的大家庭中,除了上述学科之外,医学社会学、医事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教育学、医学传播学、医学心理学等也具有较强的人文属性,因而在广义上也可以纳入到医学人文的范畴。不过,也有不少学者坚称只有医学史、医学哲学/伦理学、以及目前仍处于襁褓之中的医学美学、医学逻辑学、医学语言学才是地地道道的医学人文,其他的更像是医学社会科学的分支。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在广义还是狭义,这些多元的二级学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新的医学人文研究领地;也正是这些二级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才有了母学科理论体系的成长壮大,日臻完善。
医学人文学的理论体系: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原理
就医学人文学的理论体系本身而言,考虑到医学人文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跨学科性和思辨性,它可以划分为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原理等三部分。基础理论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主要借助于医学哲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医学史的认识成果,开展针对医学人文的元概念分析,确立起本体论、基本认识规律和方法论体系。坦率讲,我国学者在医学人文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
专业理论主要是指医学人文二级学科中的理论学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喜人成绩。医学史研究医学演化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方向有医学思想史、医学技术史、医疗社会史、比较医学史等;医学哲学研究医学实践中形而上学问题,以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为基本内容的哲学分支学科。研究方向有医学的自然哲学、医学技术哲学、医学工程哲学等;医学伦理学是对医学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为实践提供伦理规范。研究方向有公共卫生伦理、科研伦理、护理伦理、临床伦理、高技术伦理等;医事法学研究医疗法律及其规律,保障医患权益,协调医患关系,回应医学新技术引发的问题。研究方向有医患关系法律、医疗服务与技术法律等;医学社会学考察医疗卫生体系构成要素,医学与政治、经济、科技间关系。研究方向有医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社会结构与健康等。
应用原理包括医学职业操守、人文关怀、科研伦理、科研诚信等方面的原则与路径。例如,公共卫生基本伦理原则(如效用原则、相称性原则、共济原则等)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文应对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医学社会学视角剖析社会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解读社会公众的恐慌、焦虑状况及诱因;医学伦理学会倡导基本伦理原则,保护个人隐私,保护临床研究受试者的权益,采取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要符合相称性原则,救治急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过程中要解决好“先救谁”的难题;卫生法学会关注《传染病防治法》是否发挥效用、是否需要增补内容。
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原理之间在逻辑上有关联,在内容上又相互融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为医学人文关怀实践提供了具体的目标、路径和方法指引。如此说来,医学人文学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理论体系确立,但无论是基本理论,还是专业理论,均显得内容相对庞杂,学理的系统性和二级学科的协同性不强。为此,把医学人文学定位在学科初创时期较为稳妥。
医学人文学科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医学具有强烈的人文属性。人文理念、知识和方法渗透到医学门类各一级学科,医学人文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医学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使得医疗服务能够更好地需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医学人文一级学科的设置可以促进医文交叉与融合,有助于完善现代医学学科体系,把控医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促进医学模式转变。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是提升医疗卫生人员人文素养,弘扬职业精神、培养新型医文融合人才的机制保障。
致谢:感谢北京大学的陈琦、南京医科大学的刘虹和王锦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尹梅、天津医科大学的刘惠军、中山大学的程瑜、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李飞等专家学者对本文中若干观点所提的宝贵意见。
(作者及单位:张新庆,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本文刊登于《中国医学人文》杂志2021年第8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编辑部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国投财富广场5号楼10层
● 投稿平台:www.medhuman.cn
《中国医学人文》
国内唯一医学人文期刊
微信号 :medhuman
原标题:《张新庆:医学人文学科构建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