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红星闪耀之地:中国飞航 甲子春秋正风华

原创 中国航天报 中国航天报

“红色地标·航天印记”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走进北京丰台云岗

位于首都西南方的京畿重镇长辛店,是中国北方工人运动的摇篮。“中国工人运动还是从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始的。”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

1957年12月24日,一辆特种专列从满洲里车站一路南下,穿越一座座隧道、桥梁、车站,抵达长辛店火车站,经由专用铁路线直接运抵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驻地(今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西大院所在地)院内。列车上装的是什么,没有几个人知道。

今天的长辛店火车站

中国航天报记者 王磊 摄

这条神秘的专用铁路线全长9公里,从长辛店火车站出发蜿蜒至西南方向不远的云岗——一块同样在永定河滋润下的风水宝地。

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导弹部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飞航导弹的摇篮……这里见证着中国的导弹与航天事业从一穷二白开始蹒跚起步,在自力更生中艰苦创业,到一步步实现创新超越取得今日的辉煌。

卫星影像由中国四维提供

起步:中国火箭和

导弹事业拉开大幕

01

20世纪初,彼时的中国虽然现代工业还很落后,但京郊的长辛店已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厂区之一。这里机车隆隆,此起彼伏的汽笛声不绝于耳,南来北往的旅客们行色匆匆。长辛店火车站建成于1899年,毛泽东、邓中夏等当年到长辛店进行革命运动时,就是在这里下的车。

长辛店是中国早期铁路修造业和产业工人的聚集地,也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主要策源地和发生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起点与典范,被誉为“北方的红星”。

这里也留下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工人夜班通俗学校旧址、劳动补习学校旧址、工人俱乐部旧址等一批红色旧址。

当年从长辛店火车站驶来的专列上装载的正是从苏联引进的2枚P-2地地导弹。“学习是为了独创”,由此,从仿制P-2导弹起步,中国火箭和导弹事业正式拉开了大幕。

那条专用铁路线后来也成为三院铁路自备线,主要用于国防物资铁路运输并沿用至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吹日晒,这里已成为中国飞航导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海鹰”翱翔、“鹰击”长空、“长剑”飞天的见证者。

位于三院内的火车站台

1961年9月1日,国防部五院三分院(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前身)在北京西南的荒郊野岭中成立。成立伊始,适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同时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专家被撤走,图纸也被带走。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按照当时国防部五院提出的“自力更生”要求,早日研制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先进武器装备成为科研人员的梦想。

仅用6年时间完成设计定型、射程比原型导弹大大增加……在吃透“544”、仿制“上游一号”的基础上,经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在时任总设计师梁守槃的带领下,我国第一代岸舰导弹“海鹰二号”的研制走出了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这枚“争气弹”的诞生让所有人的信心更加坚定,“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

1963年春天,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丁振宗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来到三分院。如今,已年过八旬的他回忆起自己当年与同事们白手起家拓荒研制“小二黑”的经历,依旧十分激动、侃侃而谈。“我们在云岗西北角的荒沟里,拔掉野草挖个坑,竖着把半截发动机头朝下埋进坑里,冒火的屁股朝天,用铁丝固定在两棵树上,接上测试导线测量压力,然后再换算出推力。”

外方专家与技术人员研究问题

在山沟里为“小二黑”做试验

丁振宗讲述的这个场景的珍贵影像至今仍保存在三院的历史档案中,在这张“小二黑”主发动机露天点火试车的照片中,他就是站在最左边手拿铁锹的那个人。这个三院自筹资金开始研制固体发动机的型号,后来终于有了正式“户口”,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上让世界为之赞叹的“中国飞鱼”——鹰击八号。

“虽然现在各种研制条件好了,但自力更生精神永远不能丢。”尽管听力不太好,但退休后的丁老仍然经常作为飞航动力专家为年轻人讲述当年的故事,“叫干啥就干啥、叫干啥就干好啥的爱国敬业精神,始终在我们心头扎根,一旦国家需要,我们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他总是这样说。

跨越:只有自力更生、

自主创新这一条路

02

在今天的丰台区长辛店德善里18号,有一座灰红砖相间的小楼,1918年这里被改为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教室。“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百年前革命先驱为理想与信念燃烧着热血青春,百年后依然有一代代的航天人,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负时代韶华、贡献智慧力量。

先后担任我国多种近程、中程海防产品的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的黄瑞松院士,在少年时期目睹过校园里刺眼的日寇碉堡后,心中就埋下了一颗强国的种子,那就是“总有一天中国人会不再受欺负”。

上世纪90年代初,“雄风二号”试射成功,海军首长果断作出决策:中国要尽快定型一种杀手锏武器——“强国弹”。面对型号研制时间紧、技术难度大等诸多问题,虽已经历过无数难关的黄瑞松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

问题接踵而至,研制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失败不是坏事,总结了经验教训,我们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碰到困难,作为总指挥的黄瑞松就给队员们打气鼓劲。由于试验中连续出现问题,队伍只能回院进行全面质量整顿。在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后他发现,有的是技术未吃透导致的,而更多的是因为管理混乱、技术状态控制不严造成的。

“在质量问题上就是要小题大做”,这是黄瑞松常说的一句话。那一年,他深入到分系统的每个环节,掌握设计、生产第一线的信息。全面整顿终见成效,之后的试验四发四中,很快完成了定型飞行试验。

“勇于承担起历史给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才能无愧于历史。”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黄瑞松站在天安门前看到自己多年为之呕心沥血的海防武器装备雄赳赳、气昂昂地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10年后,当我国新型陆基巡航导弹惊艳亮相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时,观礼台上的巡航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刘永才院士同样心潮澎湃,因为这是“中国人自己的”!

鹰击八号导弹双发齐射

1991年,“战斧”巡航导弹在海湾战争中首次亮相,震惊全球。“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巡航导弹!”全新的型号技术新、难度大,可继承的太少、可借鉴的更少,“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是拼了命也要上!”刘永才和团队都知道,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这一条路,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逐梦之旅。

为突破超过70%的新技术,他们近乎疯狂地攻关,进行了大量的地面科学试验,攻克了几十项关键技术和短线,各系统性能有了质的飞跃。但进入试验场后接连出现问题,整顿势在必行。团队开始了一年多的艰难“整改”,除了技术上逐一排查,队伍还创造性地提出“一次成功技术保障分析”的思想与工作方法,后来被形象地称为“成功树”,拉开了型号研制精细化、系统化管理的大幕。

经历了“涅槃”,整个团队脱胎换骨。当导弹拖着一股桔红色的火焰,呼啸着飞出了发射筒,沿预定航迹飞行了一圈又一圈,转过一弯又一弯,全场沸腾了!这场“翻身仗”他们打赢了,这枚“爱国弹”他们拿出来了!

“争气弹”“强国弹”“爱国弹”……60年来,在云岗这块风水宝地上,一个强大的飞航导弹家族正在形成。他们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跨越,他们继续朝着“超快、超远、超精、超强”的目标而前进。

转型:插上高科技翅膀

飞向“中国智造”

03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如今,在云岗这片红色土地上,一座现代化航天城已拔地而起。三院干部职工传承红色基因奋力拼搏,在为国铸剑的同时,积极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

新时期,三院坚持推动航天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探索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国计民生发展,一批航天高科技产品在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

2008年5月8日,奥运圣火在珠峰胜利点亮。在高寒大风缺氧的珠峰峰顶点燃火炬,难度无法想象。在接到任务后的800多个日夜里,三院干部职工奋力攻关,圆满完成了珠峰火炬燃烧系统设计任务,研制出体育赛事史上开创性的火炬,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力量。

奥运火炬研发团队在珠峰合影

“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大飞机!”2009年,306所从400多家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拿下C919大型客机的4个工作包研制任务。为实现蓝天上的“中国制造”,三院在江苏镇江成立了海鹰特材公司。“前20年,我们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希望后20年,我们也能够为祖国的大飞机事业奋斗。”如今已是海鹰特材公司董事长的高志强在当时这样说道。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万众瞩目下圆满完成了首飞。此时,正在观看电视直播的海鹰特材公司干部职工兴奋不已,掌声经久不息,因为这架飞机的后机身后段正是出自他们之手。如今,作为国产大飞机九大供应商中唯一的航天企业,海鹰特材承担了C919大型客机40%的复合材料零件的研制工作,是多个部位的主要供应商,助力“中国制造”迈出新步伐。

在新材料、无人机、先进动力、智能传感系统及应用、智能制造与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与网信安全产业、增材制造等领域发挥优势,多项技术成为“国内首创”,实现技术跨越;以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器、油田钻井旋转导向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专精特新”产品突破“卡脖子”技术、打破垄断,在国计民生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三院为民用产业发展插上了飞航高科技的翅膀,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的惊艳转变。

产业发展的多点开花,有力支撑了三院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而在商业航天的舞台上,三院也担当着“重头戏”:集团公司实施的“五云一车”商业航天工程中,三院主导着其中的“两云”和“一车”;打造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三院携手腾讯云发起卫星即服务产业联盟。

此外,三院国际化经营迈出关键步伐,先后成功收购卢森堡IEE公司、英国AC公司,实现了国际化经营业务结构转型升级。“IEE公司正在成为中卢两国合作的支点和亮点。”全国政协副主席杨传堂率领的全国政协代表团到三院所属IEE公司卢森堡总部调研时这样评价。

三院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国际化各项业务开展,实现了国际化经营规模和质量的快速增长,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助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串联起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

担当:红色土地上的

时代使命与壮志豪情

04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辉煌的历史不仅给奋斗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航天人留下了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革命本色,也激励三院全体干部职工不断开拓进取,奋力谱写新篇章。

一直以来,三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持续引领企业在高质量发展征途上阔步前进,也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把理想信念化为行动力量的先锋形象,彰显了航天人的使命担当。

在三院,平日里如果遇到科技委副主任、重点型号总师朱坤,着装休闲、说话朴实的他,常常手里捧着保温杯,笑起来甚至有几分孩子气。而工作中,“朱坤带领的团队胆子最大、不怕失败”已成公认。这股劲头让朱坤和他的团队创造了诸多成绩:解决100多项关键技术,取得300多项发明专利;朱坤个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央企业劳动模范……

朱坤常说,航天事业如今的蓬勃发展靠的是一代代航天人秉承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信念和精神,敢于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不断开拓进取,研发出一系列大国重器守家卫国。

大国重器通过天安门广场 本报资料图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三院干部职工在不同的岗位上诠释着“航天人”的内涵。

1991年,18岁的辛东接替父亲来159厂当起了学徒工。30年过去了,当年的青葱少年已经成为“机加操作大拿”。经他的手为无数大国重器披上坚韧铠甲,踩上冲天火焰,插上飞天之翼。

“我是一名普通的航天技能工人,在大国重器上可能也就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但我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份守卫和平的工作,我觉得非常神圣而光荣。”辛东说道。今年也是他入党的第20个年头,“未来我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航天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坚定地说。

作为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三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集团公司精准扶贫要求,勇担扶贫攻坚的时代使命。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是航天科工定点扶贫县(区),由三院对口承担具体扶贫任务。从2013年至今,三院选派了多名优秀干部到当地挂职开展扶贫工作,建设了一批重点科技扶贫项目。

一座座山,一条条沟,一片片红土地。盘山公路旁边就是金沙江,脚下就是乌蒙山。“乌蒙磅礴走泥丸”是红军将士的豪迈,也是帮扶干部的写照。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遍访、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系统投入使用、地灾及水情监测系统落地东川区坝塘水库……一项项举措见证着三院扶贫工作的真情实意、真抓实干。

此外,三院党委充分发挥航天科技、人才和文化优势,除了物质帮扶,还积极开展文化扶贫,通过支持希望工程、援建贫困地区小学、设立帮扶奖学金、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将航天人的大爱播撒向社会。

拼出来!闯出来!干出来!甲子春秋,飞航腾飞,历经60年的砥砺发展,三院奋勇前行的每一步都延续着先辈们的革命理想,激荡着这片红色土地上航天人奋斗的豪情,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引领着全体干部职工在新的长征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

文/中国航天报记者 李淑姮 姜琼琼 通讯员 金芳

人物志

此次“红色地标·航天印记”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中,《中国航天报》还记录了各地航天发展中涌现出的获得国家级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解靖安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离休职工

“1949年7月31日,那是一个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在我们驻地边上的一个小树林里,面对鲜红的党旗,我被批准入党。”说到这里,解靖安的声音哽咽了。

91岁的解靖安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的一名普通的离休职工,也是一名有着72年党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

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在“翻身不忘共产党”的号召下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通过参军学习,解靖安对中国共产党渐渐有了深入的了解,他想:“这么好的组织,我能不能加入呢?”于是,解靖安两次提出入党申请,1949年7月被正式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奠定了一生的信仰。

入伍后,解靖安参加了解放鄂西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加入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工兵连当军械员时,解靖安发现美国飞机轰炸时扔下的炸弹有些没有爆炸,“这里面的炸药如果拆出来不就可以用吗?”于是他主动跟连里申请来承担这项工作。

拆除炸弹时,一个不小心就会引燃炸药,解靖安的手套、眉毛、头发和帽子都曾经被烧着过。有一次拆炸弹的钢钎都崩出老远,他的眼睛受伤,肿了好几天。“这项工作很危险,但我是党员,还是军械员,我要第一个上。”解靖安说,他先后拆除了500磅的炸弹7个、1000磅的炸弹2个,也因此受到了表彰,荣立三等功。

在战斗中,解靖安听力神经受损,腰和腿也落下了病根,部队安排他回国治病,后转业到黑龙江北安市的国营626厂(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前身)。在33所工作期间,解靖安负责科技档案管理,他认真钻研档案管理技巧,观察到存储档案的库房容易潮湿生霉、档案和图纸的复制装订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就进行分析试验,找出解决方法并整理成论文。

在战斗中冲锋在前,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离休后勤学不倦,“听党话,跟党走。”为了这句话,解靖安足足奋斗了70多年,但他依然觉得还不够。

(王小月整理)

张波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2室党支部书记、研究室副主任

十五年如一日扎根一线深耕前沿技术,将所有热爱倾注于党建工作和科研任务的推进与融合,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2室党支部书记、研究室副主任张波就是这样的人。

张波所在的研究室从事的是新型发动机技术研发,而这个团队老一辈的领军人是已故的刘兴洲院士。“超越极限、开拓创新”——他们继承刘兴洲院士的精神,多次圆满完成重大试验任务,关键指标不断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屡次创造世界第一。

在今年“中国航天日”活动期间,张波受邀在中国航天大会青年科学家论坛“成为——航天杰出青年说”活动上发表演讲,“人活一辈子总要做点事情,哪怕现在还不能对外讲”,他的这句话引发了现场热烈的反响。

作为党支部书记,张波认为,面对创新性强、难度大、风险高的世界前沿技术,要让大家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力优势,大力协同开展突击攻关,共同完成全流程各项工作。

意识决定行动,感受造就意识。在开展思想工作中,张波注重从“讲道理”向“重感受”转变,“要想让思想工作真管用,那就要触碰到人最柔软的心底”。

曾经有一首稚嫩的诗作《亲爱的妈妈》在三院干部职工的朋友圈内刷屏,当时年仅6岁的小诗人对总是加班的妈妈的思念和超越年龄的理解,震颤了大家的心,而她的妈妈就是张波所在2室的一员。2室党支部通过发掘职工自身的感动瞬间,引发情感共鸣,彰显共同情怀,得到“他行、我也行”的自我激励效果。

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张波在党建和技术工作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他所在支部获得“中央企业先进集体”“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企业第二批基层示范党支部”多项荣誉,他本人也获得31所“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尽我所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在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道路上,汇聚起身边每个航天人的力量。”这就是张波对未来的承诺。

(李淑姮整理)

《中国航天报》2021年8月19日 2~3版

视频/王小月 王磊

图/除署名外均由中国航天科工三院提供

原标题:《北方红星闪耀之地:中国飞航 甲子春秋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