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跑一次、不用开证明,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太方便了!”近日,家住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的刘女士特地给大兴镇为民服务中心打来电话表示感激。
刘女士丈夫2016年因车祸过世后,自己也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孩子还在上初中,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今年4月,她在申请低保时,还想申请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救助。如果按照原先的规定,她需要带上身份证、户口簿以及各种证明材料,跑多个部门填写申请表,然后需要层层审核和盖章,来回要跑不少次。
如今,宿迁市推出的帮扶救助“一件事”服务,帮了刘女士的大忙。现在她只是带上身份证到大兴镇政务大厅填写了一张表格,剩下的所有事就交由有关部门内部流转,30天后民政、教育、住建的补助资金就打到了她的银行卡里。
宿迁属于革命老区,困难群体数量多、体量大,在“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之前,开展帮扶救助的部门数量多、头绪杂,群众从申请到拿到救助金要历经多轮审批,耗时好几个月。如何化解这个难题呢?宿迁市帮扶救助“一件事”改革为此提供了解决路径。
“一个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今年以来,宿迁市推行帮扶救助“一件事”改革,研发了覆盖全市73万名困难群众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将原先分散在民政、医保、教育等21个部门的38个帮扶救助事项,以“一件事”的视角全部归集到平台办理,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窗口一网通用,所有帮扶救助事项从申请到确认、从对象动态管理到资金发放全部在一个平台上完成,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碎片化”帮扶救助模式。
“一个窗口”推行集成服务
宿迁市依托市、县、乡、村四级政务大厅,按照有专窗、有人员、有系统、有专线、有热线、有清单、有流程、有制度等“八有”标准,设立专门受理窗口,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打造帮扶救助“一件事”线下专区,困难群众可就近选择任意一处政务大厅窗口申请。
窗口受理后,线上推送至申请人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进行受理、调查核实,并推送相关部门审批,实行受理环节与审批环节相分离,改变部门分别受理的传统模式,变碎片服务为整体协同,实现帮扶救助事项“前台受理、后台办理、一网通办、分块落实”。
“一张清单”优化审批流程
为了让困难群众少跑路、减轻各种材料负担,宿迁市推出“一表通”审批模式。在申报阶段,困难群众仅需提供“一证一书一表”(身份证、签订核对授权委托书、申请表)即可申请救助,方便群众申报。在审核研判阶段,统一设计入户调查表,涵盖不同部门需要的各类信息,形成帮扶救助“一件事”事项“一份指南指引、一份表格申请、一套流程办理”。
针对帮扶救助事项要素不一致、流程不优化的问题,对所有帮扶救助事项逐一压缩审批材料、时限,优化审批流程,统一固化为“申请-审核-认定研判-确认”,推行“并行联办”审批,办事效率明显提升。相较改革前,帮扶救助事项办理时限平均缩短8个工作日,审批效能提升50%,申报材料精简39份,精简率达37.2%。以低保办理为例,过去办理时限平均在25天左右,现在最快12天左右。
“一套标准”规范协同运行
去年8月,宿迁出台救助对象认定办法,明确救助对象范围,统一核定内容、口径,依托省、市、县三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对申请对象及其家庭成员以及赡(抚、扶)养人的收入、财产情况进行核对,可实现住房、车辆、存款等25个项目的线上比对,统一了核定方式,有效解决困难群众认定口径不清问题,最大限度提升帮扶救助的精准化、规范化水平。
到哪儿申请?怎么申请?这是困难群众首先关注的问题。宿迁市在申请环节建立了全域办理机制,探索本地办理、线上办理和市域通办三种服务模式,扩大群众选择面。群众可通过PC电脑端、APP、微信小程序等线上申请,也可到户口所在地综合窗口申请,还可到异地政务大厅窗口申请。只需填写一份申请表格,在授权委托书上签字,一次性完成申请程序,改变群众“多头求助”的申请模式。
据了解,为了让困难群众最大限度得到帮扶救助,宿迁市规定,困难群众可在申请特困人员、低保家庭救助时,同步选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慈善救助、水、电、数字电视等联办事项,从而实现一次申请、协同救助,增强受助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心 省时 省力
这项惠民举措切实解决
基层困难事 群众烦心事
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中国社会报
原标题:《宿迁:“一件事”改革,破解“碎片化”帮扶救助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