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技术工作者获得该奖。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凝聚科技界自立自强的奋进力量,广西科协公众号将陆续为读者呈现这33位科技人物风采,展现他们忠于祖国、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矢志创新的光辉业迹和崇高精神。
题记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颁奖。
赵忠贤院士坚守超导研究,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敢为人先,坚持进行创新研究,在人类对高温超导研究的两次重大突破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铸就了中国超导研究创新的丰碑。
赵忠贤独立发现了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还发现了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了55K纪录。50多年来,赵忠贤除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一直从事超导研究,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50多年的岁月,他从一名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了满头华发的古稀老人,但其始终坚持创新,攀登科学高峰,引领我国超导技术从一穷二白到站上世界之巅。
人物评价
1.评价
赵忠贤老师始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引领着中国超导研究的方向,他对工作的执着和刻苦也一直影响着年轻一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兴江评)
50多年前,年轻的赵忠贤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时,中国的超导研究才刚刚起步,高温超导研究更是天方夜谭,与国际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今天,赵忠贤已经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高温超导研究人才,中国的高温超导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从追赶到领跑,赵忠贤功勋卓越。他两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年,又获得了象征我国科技终身荣誉的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国际公认的超导研究权威,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领军人。
荣誉等身,赵忠贤从未自满。他还常常提醒前来采访的记者:“别光报道我,多看看我身后那些没露面的人,别把我报道成劳模。”面对媒体的聚焦,老先生坦率而诚挚。他常说,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做着自己喜欢的研究。荣誉归于国家,成绩属于集体,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以赵忠贤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胸怀祖国、敢为人先、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他们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将爱国、创新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镌刻在大地上,铸就中国科技创新的丰碑。
2.所获荣誉
1987年 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8年 获陈嘉庚物质科学奖
1989年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 获王丹萍科学技术奖
1997年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4年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5年 获马蒂亚斯奖
2017年 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入选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
人物简介
1941年1月30日,赵忠贤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今新民市)。
195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1964年,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后又任课题组负责人。
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有机会接触到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
1974年2月至1975年9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等的实验室进修。
1976年,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
1977年,在《物理》杂志上撰文阐述自己的看法,支持对国际广泛认同的麦克米兰极限提出挑战的那一派的观点。
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材料实验室副主任。
1984年11月,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6年3月,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温带超导联合研究组负责人之一。
1987年初,与同事们一起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同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88年,被授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89年,当选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实验室主任、所长;同年回到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青年大学生做了一场题为《超导技术研究和我们的使命》的学术报告。
1994—2000年,一直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和常委委员。
200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赵忠贤院士当选为首届主任。
原标题:《【科技人科技事】世界超导研究的“中国名片”——赵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