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优秀共产党员李玉坤:爱心助学路上的“拾荒人”

  7月19日早上6时,74岁的威海市文登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玉坤刚刚结束了门卫的工作。回家的路上,疲惫的她仍然盯着地面,看到垃圾和废品就捡起来带回家,放进堆满废品的杂物间。而在2013年重病之前,她从事的就是环卫工作,尽管生活拮据,她坚持将环卫工人的微薄工资和拾荒积攒的辛苦钱资助贫困学生。寒暑更迭,岁月荏苒,李玉坤拾荒用的三轮车已在爱心助学路上行驶了22年。

  1990年,李玉坤经好心人介绍开始从事环卫工作,当时家里有重病的丈夫、瘫痪的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但她从未因家事误过一天工作,兢兢业业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她主动要求承担城区最繁华路段“步行街”的清扫工作。“单位要求五点半到岗,我一般三点半就开始扫了。”李玉坤每天来来回回清扫街道20多趟,一个月磨光两把扫帚,硬是把脏乱差的步行街变成了卫生“样板街”,她带领的班组获得“省巾帼文明岗”称号。

  回忆过往,李玉坤最遗憾的是当初没有钱供两个女儿读高中,每每说起都不禁哽咽:“我这辈子心里都欠孩子的。”经历过女儿辍学的李玉坤,不愿再看到其他孩子因为贫困放弃读书。1999年,李玉坤得知有个帮助贫困生的“温暖工程”,她拿出上级奖励的2000元钱加上5年熬夜刻花边积攒的1200元,全部捐给了“温暖工程”。从此,李玉坤走上了一条资助贫困学生之路,至今已坚持了22年。

  为了帮助更多贫困学子,她开始在繁重的环卫工作之余捡垃圾、拾废品,运回家再分类,赚取微薄的收入。扫大街和拾荒占据了她的大部分时间,早些年李玉坤家里从不开火,忙起来一天只吃一顿饭,凉水泡米饭,就打发了一顿。“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想多捡点破烂,多赚一点。”繁重的劳作让李玉坤有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和粗大的指关节,白发斑斑、走路蹒跚,因为捡拾垃圾,裤边总带着泥。

  22年来,靠扫大街、拾荒挣钱和省吃俭用,她累计资助100多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达40余万元,80多人在她的资助下完成学业,他们有的成为军官、公务员、老师、白领,有的出国深造,其中和她最熟悉也最亲密的是她口中的“小康”。

  2006年,李玉坤从报纸上得知几名寒门学子情况后,主动定向资助3名大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受资助的康玉静,主动给李玉坤寄来信和成绩单,之后她们保持了4年书信联系。“小康当时以为我是男的,信里面称我为伯伯。”李玉坤一直没有告诉康玉静真相。2010年4月,大学即将毕业的康玉静来到文登寻找一直资助她完成学业的“李伯伯”。见到头发花白的李玉坤时,康玉静震惊又愧疚地抱着李玉坤哭泣。李玉坤安慰她说:“不用你想着怎么报答,只要你好,我就欢喜,我就高兴。”

  近几年,她们之间改为打电话、发短信联系。康玉静和其他受资助学生的60多封来信,被李玉坤精心保存起来。“你看,这个开头写着‘李伯伯’的就是小康的信,这是华子的信,这是燕子的信……”李玉坤对每封信的内容和学生考上了什么学校都如数家珍。向记者展示后,她又仔细抚平折痕,对齐边角,收藏起来。

  “去年我资助了五个孩子,今年我想多资助几名。”从22年前踏上爱心助学路,李玉坤就秉持初心,执着奉献。她与资助的绝大部分学生未曾谋面,也从没想着回报。每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要捐资助学时,她总说:“孩子们有学上,我就高兴。”

  李玉坤家的小院里有一棵矮矮的猕猴桃,7月里枝叶葳蕤,覆盖了小半个庭院,结满了毛茸茸的青涩果实。年复一年,李玉坤熟练地在树下分拣废品,用卖废品换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猕猴桃的果实一年又一年长大、成熟,她资助的孩子们也一个又一个走进课堂,成长、成才。(Hi威海客户端记者 陈怡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