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建中 上海文联 收录于话题#我们的文艺12个
编者按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一百年以来,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思想,领导文艺工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建党百年·我们的文艺”微评,上海一批文艺家、评论家将围绕这一主题,结合上海的文艺发展历程,用文艺评论等方式回顾、梳理、总结百年来党领导文艺工作包括创作、理论评论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展望新时代繁荣创作、发展评论的前景。
进步电影和人民电影的引领者
赵建中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举办了一系列由影视文学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分析全国影视创作形势,评论全国影视作品优劣,探寻影视创作艺术规律等,出席的人员有许多,包括谢晋、余秋雨、李子云、黄蜀芹、宗福先等业界名人。由于大家都是文艺界、理论界人士,加上会议通常是在业余时间召开的,因此谈话气氛轻松,常有金言妙语出现。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现代文学评论家李子云的一番话。
李子云曾担任夏衍同志的秘书。在谈及上世纪30年代夏衍代表党组织领导上海电影界工作时,李子云说,在许多人眼里,电影界是最易滋长贪图享乐、名利风气的地方。然而,当时的上海电影界却是最严肃和最进步的,是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这是因为那些导演、演员们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尤其是电影主张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代表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广大民众爱国情绪高涨,观众对言情片、神怪片、武侠片、伦理片等失去了兴趣,希望能看到大量直面现实、反映民生、保家卫国的作品。1933年3月,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夏衍为组长,钱杏邨、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为组员。小组通过抓剧本创作、创办进步刊物、发展评论阵地、译介苏联电影、培育左翼影人等举措,很快地改变了当时中国电影的创作风气,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创新了电影语言,挣脱了传统影戏的桎梏;开展电影理论研究与电影批评,对进步电影的创作进行引导;借鉴西方特别是苏联电影的优秀创作经验,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与风格样式。
在党的领导下,当时的上海影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左翼作品。它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危机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忠实地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农民、妇女的命运。其中精品力作有反映阶级压迫与贫富差距的《狂流》《春蚕》,反映民众爱国热情的《民族生存》《中国海的怒潮》,反映女性苦难与觉醒的《三个摩登女性》《女性的呐喊》等等。
电影《春蚕》
电影《中国海的怒潮》
电影《女性的呐喊》
在艺术表现上,左翼电影大胆创新,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强调“多动作,少对白”,镜头语言简捷明快、质朴真挚……总之,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在党的领导下,充满了鲜明的时代风貌、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
列宁说过,在一切艺术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由此看来,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30年代对电影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体现了高度的阶级性、人民性、社会性和时代性。从当时的左翼电影运动,到新中国人民电影的创建;从改革开放后的体制机制改革,到十八大后开启电影强国的新征程,党始终以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领导、支持、发展着中国的电影事业和产业。
当今正处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在电影领域实现文化强国的愿景,我们均可从上世纪30年代党的实践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文编 | 忻 颖
美编 | 音 云
我们的文艺
原标题:《进步电影和人民电影的引领者▸我们的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