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芦苇,大“作为”!他们将万亩苇田变废为宝

01

曾经的“摇钱苇”变成了污染源

七间房乡位于雄县西南部,白洋淀东畔,白洋淀水域1.8万亩,苇田1.25万亩,全乡共14个村,其中11个村沿千里堤而建,是典型淀边水乡。“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男人打鱼女子编席,是历史上七间房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芦苇制品曾是七间房乡的骄傲,畅销国内外,是老百姓养家糊口的“摇钱苇”。

随着芦苇市场的淡化,因收割、管护不到位,芦苇不断退化且经济效益逐步降低,部分芦苇残体倒伏在水中腐烂,直接污染白洋淀水质,造成水质富营养化。芦苇弃收更会直接影响下一年新苇的生长,导致芦苇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芦苇作为一种挺水植物,对白洋淀水质有着净化作用,但由于管理荒废,造成芦苇退化,使其净化功能减弱。部分芦苇直接丢弃或作为燃料烧掉,对大气造成污染。

图为七间房乡芦苇田

02

芦苇产业化之路破解生态之困

李建光是七间房乡梁沟二村人,在白洋淀淀边长大的他盯上了淀里的芦苇,2008年创办了七间房乡兆龙芦苇工艺合作社,将收割的芦苇加工成颇具水乡风情的苇席、苇帘等产品,销往美国、英国、沙特阿拉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了七间房乡数百个家庭增收致富,也得到了七间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创业之路不容易,摆在李建光面前的芦苇加工机械的技术难题也通过他的研究得到了解决,并取得了国家专利。他的兆龙芦苇工艺合作社通过生产传统的芦苇工艺品,实现了自己在家乡的创业梦,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还消耗掉了大量污染环境的废弃芦苇,在提升芦苇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了白洋淀生态环境。

图为兆龙芦苇工艺合作社工人在编织制作芦苇篱笆

03

芦苇市场潜力巨大亟待开发

经过13年的摸索,兆龙芦苇工艺合作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把白洋淀的芦苇用最简单、最生态的制作技术和方法加工成市场所需产品,发挥出芦苇最大附加值和生态价值。

李建光选取的是淀里的高约3米笔直粗壮的芦苇作为原材料。这些芦苇都有着极强的防腐性,同时在硬度和韧性上又属原材料的上佳之选。芦苇经过了去壳、抛光等工序的处理后,再经过加工制成篱笆、墙、吸管等,这些产品在国外都有着极好的市场。李建光说,纯天然的芦苇作为塑料制品的替代品,越来越受到国外消费者的欢迎,这一趋势也将延续到国内。

图为英国买家对李建光可降解芦苇吸管的反馈

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的禁塑令已经实施,塑料吸管必须换用可降解吸管。白洋淀芦苇品种多,粗细规格全,适合做各种规格的完全可降解吸管,为白洋淀芦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宝贵契机。

此外,白洋淀芦苇制作的出口芦苇栅栏、芦苇篱笆、芦苇围栏,因产品生态美观实用,深受国际市场青睐。在国内,白洋淀芦苇也用于制作防沙固沙、治理沙漠的芦苇沙障。

图为芦苇沙障

值得一提的是,兆龙芦苇工艺合作社参与了雄安新区白洋淀码头改造提升工程科技馆芦苇屋面设计与打样制作,作为白洋淀一大特色的芦苇,以建筑屋面主材的形态出现在改造后的白洋淀码头。芦苇是人们有关白洋淀的乡愁记忆,通过参与科技馆芦苇屋面的打样设计,李建光用十几年积累的芦苇加工技术为新区加快形成新形象,实现“五新”目标做出了贡献。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七间房乡一定能依靠龙头企业,在白洋淀芦苇绿色利用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原标题:《小芦苇,大“作为”!他们将万亩苇田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