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武义 | 农民日报:浙江武义——古村焕发青春 村居洁美幸福

今天,中央级综合性大报《农民日报》在【人居环境整治】专版中,以《浙江武义:古村焕发青春 村居洁美幸福》为题,用了半个版面的大篇幅,报道我县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紧抓垃圾分类,善用科技之力,坚持人人参与的好做法、新成效。

紧抓垃圾分类,善用科技之力,坚持人人参与,浙江武义——

古村焕发青春 村居洁美幸福

航拍坛头村

“我们每家每户门口都放置了分类垃圾箱,以垃圾是否腐烂为分类标准,黑色区域是不可腐烂垃圾区,绿色区域是可腐烂垃圾区。”在浙江省武义县白洋街道白阳山村界首自然村打工的刘启疆,每天早上出发上班时,都会将前一日的生活垃圾分好类,扔进住所门口的分类垃圾箱。

界首自然村只是武义县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目前,武义县258个行政村已实现分类垃圾箱到户全覆盖,同时,已全面完成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人居环境整治任务。

环节打通——

哪里有问题,就要治哪里

灰色的水泥路面干干净净,青白相间的村屋布局整整齐齐,沿着村路坡道望去,各家房前种的盆栽,红花、绿叶还有地面上微绿的苔藓痕迹,点缀在村居民巷的灰白底色上,朴素中透着淡雅,这便是白洋街道白阳山村界首自然村。

白阳山村党支部书记周宗林告诉记者,“我们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哪里有问题,就治哪里,我们村建在山坡地上,最早村民吃水、扔垃圾等都要上下坡,路又狭窄,非常不方便。我们就以房屋为界,将路面沿着房子边界扩展,在路两边铺上管道,吃水可以送上去、生活污水可以排下来,现在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都可以直接开上坡到家门口。”

周宗林介绍,界首自然村以出租厂房为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工厂的增加,吸引了许多外来劳动力,租住在村民家的工人数增加,前些年,随地扔、垃圾桶不够用等问题逐渐显现。

“我当初来界首自然村租住,一是离工厂很近,二是这里环境好,入住后房东都会专门教我们垃圾分类,慢慢地大家也都养成了爱卫生的习惯,而且村里每天都有专门的保洁员上门收运垃圾,生活很卫生、很方便。”从云南来武义打工的刘启疆告诉记者。

环境整治离不开每个村民的参与,为做好生活垃圾管护,界首自然村在武义县政府统筹下每户安装垃圾桶,并且实行“门前三包”制度,户主包自己家周边的卫生、环境和秩序,负责好房前屋后地面、树木、花草及其他公共设施的保洁,坚持做到垃圾分类投放。

周宗林说:“生活垃圾分类等人居环境工作,我亲自抓,每天都要查,查到问题要及时总结,并且及时改正,我们安排专门的保洁公益性岗位,每天负责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清理,并且发动党员,每户都有责任人、监督人,在全村实行环境卫生每月考评,分为好、一般和差3个等级,对应有不同的奖励与惩罚机制。”

据统计,截至目前,武义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集中收运率达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科技助力——

专业化运维,精细化管理

“我们将全县所有村的污水处理项目全部交由专业机构进行管理运维。”武义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个村的地形、村居村貌甚至是生活污水内含物等情况都不一样,这样操作能有效地处理好各个村的生活污水,同时也便于我们管理。”

在柳城畲族镇车门村,一片偌大的碎石子地面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除了与界首自然村同样的水泥板外,还立着3块一人来高的光伏电板。武义县污水处理运营单位有关负责人邹琛告诉记者,不同于界首自然村的纳管直接过滤式处理技术,车门村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是通过设置厌氧、缺氧、好氧和沉淀池等4个分区,用污泥回流来去除水中污染物。

“因为本地大面积种植茶叶,我们用这个技术处理后,排出的污泥含磷高,具有较高肥效,在处理厕所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同时,还可以将处理后的污泥还田。”车门村村监委会主任钟章富告诉记者,“光伏电板下连接的是一套灌溉系统,直接将水和肥一体化处理,需要灌溉的时候,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系统灌溉茶园,不需要灌溉的时候,处理后的污水即使直接排入旁边的河流,也不会对河水造成污染,而处理后的污泥则存储在水泥板下的地罐内。”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武义县共投建污水运维终端设施994座,提升泵18处,污水管网1700多公里,日处理量23845吨,已实现258个行政村厕所污水、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受益农户达8万余户。

科技可以处理好污水,也能管理好垃圾分类。

“扫一扫垃圾桶上的二维码,再把桶内情况拍照上传,系统就会自动把分类情况汇总到这家农户的分类工作信息里面。”

桐琴镇倪上垅村负责人朱久耕向记者介绍“考垃APP”的使用方法,“以前村里的督察员打开分类垃圾桶查看后,再将情况记录在本子上打分,如果村民对打分情况有异议就很难解释清楚,但有了‘考垃APP’后,就随时可以核对,有图有真相。”

据了解,“考垃APP”是针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监管、大数据分析、精细化管理的智能化监管平台,后台管理系统通过分析各角色终端上传的数据,可精准研判农户每天垃圾是否分类、村保洁员每天是否到户收运、第三方清运公司是否每天清运及清运是否彻底等情况,并逐项量化分析,形成农户积分排名等信息,农户积分可用于兑换洗衣液、牙膏等生活用品,并且还可以用于银行授信贷款。

为了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2018年,武义县专门推出《垃圾分类积分激励实施细则》,荣获月度垃圾分类示范户的农户可在银行个人积分账户得2500分。积分长期累计有效,村民凭积分可按需申请最高20万元额度贷款,并享受利率优惠。

“我们村外来务工人口有将近3000人,很多工人租住在农户家里,人居环境整治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有了智能平台助力,加上激励机制奖优罚劣,我们能有效及时地进行管理。”倪上垅村负责人朱久耕告诉记者。

“通过数字赋能,我们在主动激励的制度基础上,将智能化平台引入垃圾分类监管工作,做到群众参与、精细化管理,不仅操作方便,还能收集真实有效、可以追根溯源的第一手数据,便于针对性提升整改,下一步我们还将扩展平台功能,将公厕管理、垃圾资源化站点使用等内容也纳入监管平台,对农村生活垃圾从分类到处置进行全过程监督。”“考垃APP”项目负责人、武义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朱国良介绍。

产业带动——

环境好了,游客也就来了

记者来到武义县西北部的坛头村,村庄背靠后郭山,南对十都畈,东濒武义江,西临白塔山,历经700多年的岁月,古民居白墙黛瓦,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古村落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但几年前的坛头村却是一副破败的景象。

村支书林卫良介绍,村庄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村民以朱姓为主,现存明清古建筑17栋。岁月变迁,风吹雨打,这些古建筑大多已衰败不堪。2013年起,武义县委、县政府提出,借助古民居修缮,弘扬传统孝道文化,把坛头村打造成一张湿地和文化旅游的“金名片”。

“这些年,坛头村通过实施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美丽乡村精品村等项目建设,先后投入1500万元,整修破旧村落,将臭河滩建成美湿地,破民宅建成整洁干净的新民宿,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3A级旅游景区。”坛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卫良告诉记者。

沿石阶而上,走在鹅卵石铺设的村道上,巷陌幽静,修缮后的古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黑瓦,古朴简约。

随着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推进,坛头村也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当时来看到有如此历史底蕴的村落,就萌发了来这里发展的打算,后来整体租下了这栋宅子,打造成现在的民宿。”坛头村田庐文创园创始人徐成斌,本身是做制造业起家,到了坛头村之后,认为这里能满足内心的乡愁记忆,先后投资800多万元,修建了这座集民宿、图书馆、会议厅、餐饮为一体的文创园。

“两年前刚过来的时候,村庄还没有修葺,村外的湿地还是一块沼泽地,下过雨之后更是一片狼藉。后来我们数十个社会组织,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成立‘湿地红社’,开展清污行动,100多人自发当起了保洁员,将湿地公园打造得洁美亮丽。”

“坛头村有600余亩湿地公园景观,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厚重质朴的古村人文气息深深吸引了我们。”诗人冷盈袖专门租房住了下来,还在村里开办了“冷盈袖藏书阁”,牵头举办“坛头诗会”,参加诗会的人一次比一次多,人气越来越旺。

林卫良告诉记者,坛头村人居环境整治之后,近年来,慕名而来的不仅有诗人、画家,一些社会组织也主动联系要“落户”坛头村,现在,入驻村内的社会组织超过40家。环境好了,远道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坛头村去年的旅游客流量已经超过4万人。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胡若男

审核:何灿

监制:陶鸿飞

新闻+:

《农民日报》 于1980年4月6日在北京创刊,原名《中国农民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报纸,是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大报。1985年,《中国农民报》更名为《农民日报》,邓小平同志欣然命笔题写了报名。

30多年来,《农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指导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始终如一地发挥政治优势,坚持党性原则,把政策宣传作为报纸的灵魂,在农村改革开放事业中,发挥了有力的政策指导作用。30多年来,她始终如一地坚持替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县乡领导及农民群众中享有盛名。

本文内容及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0579-87673902。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

原标题:《央媒看武义 | 农民日报:浙江武义——古村焕发青春 村居洁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