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展播①:走近十佳兵妈妈背后故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集中展现我市军人家庭为军队建设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军属的精神风貌,砥砺全市广大妇女和家庭爱党、爱国、拥军,潍坊市妇联、潍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潍坊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在全市联合开展了“十佳兵妈妈、十佳好军嫂”推选活动。经推荐、联评、公示等程序,王召梅等10人被最终推选为潍坊市“十佳兵妈妈”,李文哲等10人被推选为潍坊市“十佳好军嫂”。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潍坊女声特专题展播她们的感人事迹,向广大军人军属致敬!

让我们一起走近潍坊市“十佳兵妈妈”

探知那些拥军背后的感人故事...

王召梅

临朐县冶源街道老崖崮村村民

临朐是沂蒙革命老区之一,有着爱党、爱国、拥军的光荣革命传统,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诞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送儿送郎参军的好故事。在这一群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送儿参军的英雄母亲,临朐县冶源街道老崖崮村村民王召梅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召梅,1952年5月生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朴素勤劳,先后将三个儿子潘如华、潘如生、潘如亮陆续送到部队去献身国防事业,谱写了一曲“教子有方”“送子参军”“立功受奖”的动人乐章。

教子有方

“兵妈妈”含辛茹苦撑起天

老崖崮村,坐落于距离冶源街道驻地3里多路的西南山区,在村靠近中心大街、门口挂着“光荣之家”“功臣之家”牌子的王召梅家里,临朐县妇联、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冶源街道妇联的几位同志正围坐在一起,听“兵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我们村山地多,石头多,庄户人家主要是靠种黄烟、打石头过日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要上坡干活,忙得顾不过来看管孩子,家里也没有老人帮忙照看,没有办法只能散养放养,拉巴三个男孩子真是一骨碌一爬的,非常的地不容易。从小我就教育他们要学会独立自理,因此,孩子从小就知道干活,老大4岁就能帮家里烧火熬饭,老二老三每到星期天就要帮我和他爸推碾倒磨,准备一周的煎饼,三个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包水饺。”王召梅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对当年的生活情景印象极其深刻。

“孩子的爸爸是是石匠,每天都下大力去山上开大理石,干一天活累的腰都直不起来,所以家里的农活基本上是我一个人承包下来,特别是烟地里的活,批烟、系烟、解烟、做烟、剥离烟筋,我样样做。”王召梅让在场的人感受到了当年的辛苦。

坐在一旁的村妇联主席潘兰菊对王召梅很是了解,“她老俩很勤劳,很能干,家庭和睦,对孩子们影响很大。”

“那个时候,家里盖房子买料,向4家借了40元钱,带着去赶集。到了集上,兜里的钱被偷了,我感到天都要塌了,到家哇哇的哭了一场,他爸爸也没有责备我。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开始搞养殖养鸭、养鹅,他爸爸继续去山上开采青石石料,每天能开采8拖拉机,回家来就是一身汗、一身泥,满手都是血泡。

“孩子们大了很懂事,也很争气,知道挣钱不容易。老大从小练体育,初中高中都是在潍坊一中上的,放假了,同学们都回家了,他还在学校勤工俭学,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挣钱帮衬家里。他两兄弟放学放假看着老的累了就帮着家里干活,从猪圈里出粪,再往地里推粪,感受生活不易。老三有一年暑假还瞒着家里去大家洼盐场晒盐,拿回来了5000元钱,把脊梁晒脱了一层皮。”说到这儿,王召梅既骄傲又心疼。

在王召梅的言传身教下,潘如华、潘如生、潘如亮兄弟三人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快善良、遵纪守法的优秀品质,为日后参军入伍、扎根军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送子参军

“兵妈妈”家国情怀为大家

儿子大了,上学在外,未来的路自己要走好。王召梅是这样想的,也是全力支持儿子的选择。

1995年9月,潘如华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圆了父母的心愿,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大学四年,潘如华努力刻苦学习,加强体育锻炼,先后参加省、市运动会,加入校橄榄球队,把青春汗水挥洒运动场上,斩获一枚枚奖牌,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1999年7月,潘如华大学毕业,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号召,毅然决然报名“大学毕业生进军营”行列。经过各项层层选拔考核,潘如华凭借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被应征入伍,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当潘如华回家把参军入伍的喜讯告诉父母时,王召梅老两口显得异常平静,告诉大儿子:“人穷志不短。到了部队,咱要听党话、跟党走,尊重领导,听从指挥,遵纪守法,时刻要有吃苦的准备,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走进军营,潘如华不负众望,勤学苦练,增长才干,在部队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

潘如华在家作为长兄,受他的影响,二弟潘如生、三弟潘如亮均参加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可谓军人之家。

1997年11月,已满18岁的潘如生应征入伍,在武警某部服役。1998年夏,我国南方地区遭遇暴雨袭击,特别是长江流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洪水肆虐,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遭遇严重威胁……灾情就是命令,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紧急驰援受灾地区,潘如生所在的部队参加湖州市抗洪。他和战友们日夜鏖战抗洪一线,加固堤坝,转移被困群众,帮助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抗洪壮歌。

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家的妈妈看到电视上抗洪的一个个感人瞬间,禁不住为在抗洪一线的二儿子潘如生担心挂念起来,独自一人躲在房前的柴火垛旁大哭一场。平时武警吃苦训练,战时才能拉得出。道理是这样说,但直到潘如生写了封平安信到家,王召梅一颗悬着的心才安稳下来。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有国才有家,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2006年12月,已满19岁的潘如亮应征入伍,在武警某部服役。

王召梅把身边最后一个儿子潘如亮送到部队,怎么割舍得了,不需要儿子照顾?当时很多亲戚朋友对此不理解,有的还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但是王召梅有自己坚定立场,把风凉话、嘲讽话挡在一旁。她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当兵苦,当兵累,当兵就要效忠国家,只要儿子为国家当好兵,就不怕人笑话,更不怕丢脸!”

立功受奖

兵妈妈”感念时代颂党恩

临朐县弘扬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浓厚氛围,“兵妈妈”王召梅心里乐滋滋的,送三个儿子参军入伍倍感光荣。

王召梅家的大门口,“光荣之家”“功臣之家”门牌格外醒目,家中客厅墙上挂满了全家的照片,还有武警部队颁发给潘如华荣立个人三等功的喜报。

“兵妈妈”高兴地指着照片上的儿子们,心里很知足:“孩子们都有出息了,多亏了党的教导培养。”

当问起“兵妈妈”与在外的儿子经常联系时,王召梅通情达理:“部队上时间都不自由,也不固定,我不主动联系,都是儿子给我打电话。前些年他爸走了,大儿子怕我孤单,接我去北京住了两年,孙子也大了。二儿子兵役服满,退伍回家,在浮阳小区买了楼房,儿子儿媳都很孝顺,冬天冷了接到楼上住,夏天热了回老家消暑。我现在月月有养老金,大儿子部队还给俺发工资,每月600元的国家补助。真是党的政策好!”

因为“兵妈妈”良好的教育,才有三个儿子接力参军,相继把青春年华献给国防事业。大儿子潘如华曾任“雪豹突击队”队长,率队参加约旦“勇士比武”获总冠军,荣立个人二等功3次、三等功7次。二儿子潘如生1998年参加湖州市抗洪,1999年在广州执行海关监管任务,荣获优秀士兵2次,部队嘉奖1次。三儿子潘如亮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兵役期间荣立三等功2次,2008年12月三等功1次,参加公安工作后荣立三等功1次。

儿子在部队的进步,离不开功臣母亲的教育和培养。熠熠生辉的军功章、立功受奖证书就是献给“兵妈妈”的最好礼物,不由让人唱起那首熟悉的旋律:“妈妈,月亮之下,有了你,我才有家。离别虽半步即是天涯,思念何必泪眼,爱长长长过天年,幸福生于会痛的心田。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

今年6月17日,农历五月初八,是“兵妈妈”70岁生日,三个儿子相互约好回家为母亲祝寿。潘如华提前回家住了两天,接到单位电话没有等到母亲生日那天就立即回京了。潘如亮在江苏公安,因南京受疫情影响不能离宁回家看望母亲。生日那天,潘如生和妻子在饭店准备了寿宴,二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围坐在一起,共祝“兵妈妈”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寿宴上,“兵妈妈”与远在北京、南京的儿子儿媳视频聊天,好不热闹。“我知道你们都公务在身,军令如山啊!当娘的都理解。现在生活好了,不缺钱了,你们都很孝顺,我心里满意知足着呢。”看着手机视频里儿子盈满泪水的笑脸,“兵妈妈”安慰着。

“我现在很幸福,也坐过飞机了,云南游了,看大峡谷了。党的政策这么好,家乡换新貌了,路修好硬化了,散步逛街转一圈儿,到果园看看,到社区看看,生活过得比蜜甜。”王召梅对围坐身边的人们高兴地说,大家纷纷为可爱的“兵妈妈”竖起大拇指。

▲上下滑动事迹查看全部内容▲

王秀兰

安丘市经济开发区魏家埠村村民

王秀兰,1957年生人,育有一儿一女,是安丘市经济开发区魏家埠村的一名普通农家妇女。也是一位让人尊敬的“兵妈妈”。

她17岁就当上了公社妇女主任,带领当地妇女办过绣花厂。她处事公道有魄力,作风雷厉风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成为当地农村响应改革开放的女性带头人,不仅很多女性愿意跟随她谋创业搞发展,很多男人也很佩服她。在她的带领下,绣花厂曾兴极一时,使几十个农村家庭摆脱了贫困。

虽说如此,但王秀兰并不是典型的事业型女性,她内心深处最看中的是家庭生活的幸福。结婚生子后,她主动将绣花厂交给了其他姐妹,自己回到家中操持家务,认认真真照顾儿女,让丈夫放心在外面打拼。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培养教育儿女这件事上。

在外人以及她的儿女看来,王秀兰既是个好母亲,也是个有能力、有担当的母亲。她从不重男轻女,这在当时的农村中实属难能可贵。在一双儿女同时读中学的时候,因为经济困难,不少人劝她让女儿辍学,他们认为女孩子长大后出嫁了,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没必要培养得太多、付出得太多,但她总是斩钉截铁的拒绝。她时常告诫女儿说,相较于男孩子,女孩子身体弱、处事难,那就更要自立自强,更要好好学习,将来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立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她的女儿果然没有辜负她的教诲,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稳定而有意义的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母亲的关爱做出了最好的回报和答复。

有一段时期,家里生活特别困难,馒头加咸菜就成了全家一日三餐的不变主题。为了供儿女上学,王秀兰再次外出工作。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多年在家务农,缺少工作经验,找不到什么赚钱的好工作,只好在集市上摆地摊,或者去工厂打工。好在她性格坚毅,不怕吃苦,在那个工作岗位极少、钱极难挣的年代,硬生生的坚持下来,与丈夫一起艰难地为孩子们安心上学解决了后顾之忧。

王秀兰的儿子褚旭亮高中毕业,王秀兰便对儿子说,参军入伍可以实现你的理想,同时还能为国家出力,一点也不比读大学差,你就好好的去当兵吧,争取在部队里混出个样儿来!

在王秀兰的鼓励支持下,儿子褚旭亮参军入伍后表现非凡。他训练刻苦,对自己要求严格,常常自我加码,加大训练力度。很快的,他就成为了所在部队的尖兵,多次受到部队的奖励和肯定。后来,经过不懈努力,褚旭亮凭借优异的成绩,从部队中考入军校,成为了一名武警部队军官。那一年,作为母亲的王秀兰内心感到了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儿子成为军官后,王秀兰及时提醒儿子不要骄傲松懈,不要辜负军队给予他的机会和厚望。她给儿子提出要求,要么不干,干就要干到最好!她希望儿子能在极致的追求中实现人生价值。受母亲的鼓舞和警醒,儿子褚旭亮也很是发奋。除了日常勤奋刻苦外,他还多次主动要求参与处置武装抓捕、山林灭火、抢险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并奋勇争先,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由于表现突出,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当地武警总队评为“优秀教练员”、“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省级“五四青年奖章”。2016年,他入围第十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候选人。儿子的优秀成为了王秀兰最大的欣慰和幸福。

儿女都成家立业后,王秀兰的苦日子算是熬了过去。但她没有就此闲了下来。她是一个特别热心的人,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总是喜欢找她帮忙,而她总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为了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她自掏腰包买了音响、扇子、腰鼓等文化器材,带领村里的老年人在农闲时跳起了广场舞。她听到村里的一些老年人感叹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便主动到县城联系旅行社,并且争取到了最低的价格,带着他们组团到青岛看海,到北京爬长城,弥补了他们的遗憾。智能手机以及微信流行起来后,她又努力学习使用微信,在她的老年朋友圈里刮起了一阵微信风,她教会了大家使用微信,并组建了一个老年人自己的微信群,大大的地丰富了他们的老年生活。

儿子在部队驻地附近安家后,她主动要求儿子为士兵做出表率,过年时带头在部队执勤。儿子入伍15年来,从未回老家过一次年。为了照顾孙子孙女,解除儿子的后顾之忧,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王秀兰开始了两省之间的不停往返。由于路途遥远以及需要转车,每次往返都要在路上耗去两天时间。她在花甲之龄乘坐火车两头跑,克服了陌生环境的困难,渐渐地熟悉了各种出远门的流程,网上买票、自动取票、寻路问路、看导向牌,这些在现在年轻人看来极为简单的事情,对一个6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来说,每一件都是很困难的事儿。然而王秀兰都一一克服了。

正如前面所说,她是一个有魄力的女人,是一个有能力的母亲,更是一个尽到了言传身教义务的合格的“兵妈妈”。

▲上下滑动事迹查看全部内容▲

朱明香

峡山区太保庄街道西龙湾村村民

朱明香是一位农村母亲,她在平常的生活和劳作中勤勤恳恳、腿踏实地,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十多年如一日期望培养儿子成为一名优秀军人。

小的时候,儿子性格很叛逆,有时候对他教育时他很不理解,而且常常会顶撞她不理她,她用自己的真情和无言的行动打动着儿子的心灵,使她儿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母爱的纯洁。上中学时,儿子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篮球比赛中只获得了第六名,感到很沮丧,也没了信心,这时她适时地和孩子进行了沟通,鼓励孩子要相信自己,保持一个轻松的心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次比赛,并且找来了相关的篮球比赛节目和孩子一起观看学习,和孩子一起探讨篮球场上的经验教训,孩子重新做了心态调整,制定了适当的训练计划,孩子又信心十足了,并且在下回比赛中重创佳绩!

在她任劳任怨的培养下,儿子从镇初中成功顺利的考入昌邑市文山中学预科班。儿子考入预科班后,懂得了这个平台的来之不易,更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每天加班加点学习,吃饭在教室,熄灯后打着小台灯读书。妈妈在家里务农,常常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将每年那点微薄的收入都投入到对儿子的教育中。

2011年,儿子主动要求报考军校,妈妈全力支持,最终顺利考入武警警官学院。在军校期间,儿子每天刻苦训练,认真学习,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情,完成好上级交代的每一项任务,最终以毕业考核全优的成绩顺利毕业,并分配到武警某支队,已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员。

儿子在部队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与训练当中,与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认可。先后参加抗震救灾、G20峰会、春运两警联勤以及多次重要警卫安保任务、演习任务,特别是在2019年10月参加武警部队武教头比武竞赛中,被武警部队表彰为“标兵教练员”,获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若干。

儿子是家里面的独生子,在考入军校到工作后的这10年,回家的时间只能用天来计算,聚少离多,朱明香默默地承受着相思之苦。但她没有怨言,始终坚决支持并鼓励儿子扎根基层,献身国防,努力克服部队的艰苦环境,家里面一切都好,让孩子不要分心,全身心投入工作。

这一路走来,儿子几次遇到人生低谷,曾多次想过要放弃,这个时候,都是母亲给儿子打气、给儿子鼓励,让儿子重拾信心,不断前进!她认为帮助孩子克服消极因素、养成良好的品德,同样也是为人父母者的首要任务,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希望她的强国强军梦,保家卫国心在儿子身上能够得以实现。她几年含辛茹苦没有枉费,儿子现在在部队建功立业,是给她最好的礼物,也是最丰厚的报答。

▲上下滑动事迹查看全部内容▲

李瑞兰

坊子区坊安街道葫芦埠李家村幼儿园教师

坊子区坊安街办葫芦埠李家村李瑞兰,是一名普通平凡的农村妇女,一位拥戴人民军队、支持国防建设、与军人有着不解情缘的“兵妈妈”。她出生于1962年,少年时代就与人民军队结下了绿色情缘,她梦想成为一名军人,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在1985年她嫁给了一名军人,成为了一名“军嫂”,1986年、1989年分别生下了女儿、儿子。在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先后将女儿、儿子送去部队,几十年如一日,用真情和执着谱写了两名军人妈妈的人生篇章,成功诠释了最美“兵妈妈”。

悉心教育子女

培养两名优秀军人

李瑞兰的丈夫退役后便在村委工作,2000年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平时工作忙,家里事、地里活、教育孩子的任务几乎全部都是她的事,她从没有抱怨,总是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俩孩子在高中毕业后,她积极引导教育孩子们参军入伍,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两个孩子刚入伍时,她得知孩子们对部队严格的制度不适应,就打电话给孩子做思想教育工作:“孩子,你作为一名军人,我们都以你为荣,你要珍惜,再说你都十八岁了,长大了,别人不能吃的苦你要坚持,要努力,既然选择了参军入伍,你就别无选择,因为你的名字叫军人,你是父母的骄傲,是祖国的栋梁”。在她的鼓励和教导下,孩子们终于明白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成为优秀的合格的军人,于是孩子们立志一定要在部队干出成绩来,慢慢地学会了适应部队紧张的生活训练和工作,终于在新兵连结束考核时,都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过关,女儿还获得了新兵连“连嘉奖”。

她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孩子们的战友,春节到了,为了让孩子们和战友们过一个愉快的春节,为了让孩子们不想家,她就寄去家乡的土特产,花生、大枣等,让孩子们跟战友们分享,远在他乡的孩子们吃到家乡的特产,就没那么想家了,每当过年的时候,别人家都是全家团圆,而她只有夫妻两个默默的流泪,就这样一坚持就是十几年。有外出拉练的部队路过她们村,留宿在幼儿园,她一边打扫卫生一边生炉子,还给拉练的军人送水,让他们感到了温暖。她说:我的孩子也是军人,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

2005年6月女儿在部队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得到消息后她眼泪流了下来,她那时候真想赶紧去女儿身边照顾,可是考虑到部队的纪律,考虑到自己是一名“兵妈妈”,她不能跟别的妈妈那样脆弱,她把眼泪擦干,给女儿打电话说:“孩子,你不要害怕,部队里有班长照顾你,你要坚强,妈不在身边,你不要哭,要勇敢面对,妈的心跟你在一起。”

李瑞兰跟其他妈妈一样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为了不让子女分心,安心在部队工作,即使生病住院,她也从不告诉孩子。有一年她为了陪幼儿园的孩子们排练六一舞蹈,也没考虑自己一把岁数了,自己不小心把脚崴了,送去医院检查后发现骨折了,医院建议卧床休息静养。人在生病脆弱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到最亲的人,亲戚朋友都说“打电话把孩子叫回来看看吧,平时也没啥事耽误,当妈的生病了还不告诉孩子,部队会同意孩子回来看看的”。她一夜无眠辗转反侧,自己拿出孩子们的照片反复看着,眼泪不停的往下流,最后她毅然选择不告诉孩子们,既然送孩子们去部队就不能给孩子们添乱,不能给部队添麻烦,既然选择做一名“兵妈妈”,就要坚强,自己在家躺了3个多月,硬是没有让孩子发现,直到恢复好了才打电话告诉孩子们。每次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她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句话:我跟你爸身体都挺好,你们在部队一定好好干,别挂念家里,要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在部队要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安心服役。在她的教育下,女儿、儿子分别于2009年、2011年光荣入党,女儿在部队服役12年,现已转业,儿子目前还在部队,服役长达15年,多次获得优秀士兵、基地嘉奖,在2020年荣立“三等功”。

背后默默付出

做“小家”坚强后盾

作为两名军人的妈妈,付出的要比其他妈妈多得多。别人的孩子在工作后,就可以在生活中给妈妈很大帮助,可是军人的妈妈几乎什么都“靠”不上。儿子结婚后,在部队一年只能回来一次,有时候回来不几天,部队有紧急任务就得回去,为了不影响孩子工作,她就承担起了照顾儿子“小家”的责任,为了让儿媳安心待产,她又替儿子做起了“准爸爸”的职责,每天陪儿媳散步,开导她,照顾饮食起居,同时也安慰儿子,让他好好完成部队的任务,家里一切不用担心。孙子出生后她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儿媳逢人就说,自己遇到这么好的婆婆真是上辈子的福分,这时她感到莫大的安慰,觉得兵妈妈的身份使她的能量变大了,责任更多了,以前自己只能照顾好他,现在可以为他守护一个温暖的小家了,现在孙子已经上幼儿园,一家幸福满满。

2019年,丈夫突然觉得腰疼,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有个小肿块,要住院手术,她知道这个消息后,偷偷跟丈夫商量,不要告诉孩子们,她可以照顾,就这样,一米六小个的她撑起这个家,在医院照顾丈夫20多天,丈夫手术很成功,20天下来,她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后来,孩子们知道后都埋怨她,为什么不告诉他们,她却说:“你们的任务是在部队努力工作,家里的事情交给我就行了,部队有部队纪律,这些小事我自己能处理好,你们安心工作,我不能拖你们的后腿。”这些年,丈夫住院2次,自己也是生病无数次,她都自己承担,从没有麻烦孩子们,部队领导给家里打电话问家里有什么困难不?她总是说没有,家里一切都好。

当好辛勤园丁

实现人生价值

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要兼工作,这些年她把对儿女的想念都化作工作上的动力,她想自己的儿女那么优秀,自己也不能拖后腿,作为一名兵妈妈,更加注重时刻淬炼个人的政治素质,塑造个人形象,提升专业能力,拓展知识范围。幼儿园有名老师母亲去世的早,无人照顾,她知道后多次细心照顾。园里有困难家庭孩子,她每次都给孩子买奶、水果等看望。这些年,她从一名普通的幼儿老师努力成为了幼儿园园长,被评为优秀教师。疫情期间,她更是积极配合丈夫的工作,当起了志愿者,协助丈夫做好管控工作。村里有名残疾人来家里,她看到后,拿出1000元钱给他;邻里乡亲谁家有什么事情,她总是主动去帮助,谁家有矛盾,她更是耐心去劝解,在丈夫的工作上给予很大帮助。

这就是一位最美“兵妈妈”的平凡事迹,她不仅以实际行动全身心支持部队工作,使两个孩子能够安心服役,还以军人母亲的优秀品德,塑造了新时期“兵妈妈”的良好形象。正是这份无私伟大的母爱,时刻激励着孩子们在部队中成长进步。她更是希望孩子能在军营里百炼成钢,在部队的大熔炉里锻炼自己,练就一身本领,凸显铮铮风骨。

▲上下滑动事迹查看全部内容▲

张桂华

潍坊新华中学教师

张桂华,55岁,潍坊新华中学教师。自参加工作至今,30多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

圆梦

她的独子刘骁东,从小就有军人情结,小时候看《闪闪的红星》、《英雄儿女》等电影时,就梦想成为一名军人。刘骁东为了实现自己的军人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一直努力学习。2010年,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成为了一名军校大学生,圆了他的军人梦。从此以后,张桂华也从一位平凡的母亲,成了一个“兵妈妈”。她接到儿子军校的录取通知书时,高兴得无以言表,既替儿子高兴,也替自己高兴。

刘骁东进入军校后,平日除了要学习文化课以外,还有大量的军事课程,以及各种高强度的体能训练,经常在晚上十点多钟的时候,还在操场刻苦训练。每当周末、节假日,更是军校体能训练最为繁忙的时候,尤其是军校的封闭式训练以及无具体公里数的追逐式长跑,一直累得瘫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为止。刘骁东每次跟母亲通电话,都是对母亲讲述对自己对自己军人身份的自豪感、荣誉感与丰富多彩大学生活,对部队生活的苦和累一字不提。

张桂华同志为了让儿子在军校安心学习,刻苦锻炼,她经常鼓励儿子,树立信心,挑战自我,献身国防。她多次和儿子进行交流,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当一名合格地军人,为部队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戍边

刘骁东毕业后,主动向上级申请要去最危险、最艰苦的南疆部队工作,张桂华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儿子戍边以后,张桂华经常打电话告诫儿子要爱党爱国、热爱军队,遵规守纪,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报效国家、报效人民为荣。

“儿行千里母担忧”,张桂华与其他母亲一样,很爱自己的儿子,何况儿子在千里之外的边疆。但为了让儿子在部队安心工作,不让儿子分心,张桂华始终报平安。每当儿子关心地问起她身体状况的时候,她总是那么几句:“妈身体挺好,你尽管放心。你在部队好好干,别惦记妈妈……”因为多年的一线教师生涯,张桂华腰腿劳损严重,有时候疼得坚持不住,但她从来不叫苦不叫累,从未给学生落下一节课。后因劳累过度,必须手术治疗,张桂华从住院手术到出院,从未跟儿子提过。这时,张桂华同志的身体虽然很不好,但她对自己在部队服役的儿子的要求,却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她一再提醒并要求儿子要努力学习军事知识,苦练军事本领,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的革命军人。

自豪

正因为妈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刘骁东从成为一名军人以来,表现一直非常优秀。军校期间多次参加各类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修得两个学士学位。毕业后主动提出前往边疆,并选择最远最艰苦的南疆边防。在部队中,刘骁东历任排长、副队长、干事、指导员,并在2017年“南疆军区参谋业务比武”中取得了两个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这两个成绩,一个是识图用图单项成绩第一,另一个是航空照片判读第一。刘骁东取得的这两个第一,打破了所在分区多年来的历史记录。2020年,刘骁东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服役铜质纪念章。

刘骁东参与编写录制的视频——《新疆阿克苏:边防官兵顶风冒雪踏上边关巡逻路》,在央视军事频道和中国军视网播出。视频反映了部队驻守在中吉边境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气温虽然降至零下25摄氏度,并伴随6级以上大风,但驻守在这里的边防连官兵却一如往常,顶着寒风继续踏上风雪巡逻路的事迹。视频播出以后,在军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极大鼓舞了军队士气。

每当看到儿子有了进步,每当看到儿子的获奖证书和奖杯,每当看到儿子发表了文章,作为一名军人母亲,张桂华同志都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公益

张桂华把对祖国的爱、对部队的爱、对儿子的爱,转化为一名军人母亲的责任。多年以来,她努力地为部队做实事,尽义务。在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张桂华同志都积极参加拥军活动,热心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视每一个子弟兵为亲人。她经常趁朋友聚会或合家团圆的机会,向各位亲朋好友宣传党的“双拥”政策,宣传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鼓励大家为部队和军人献爱心,弘扬爱国拥军的正气。张桂华同志孝敬老人、团结邻里,对有困难的群众都热心帮助,得到了邻里同事的一致好评。

荣誉

作为一位军人的妈妈,他不但教育儿子在部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自己平凡的一线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她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每年都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学成绩突出,积极参加奎文区送课下乡活动,多次荣获“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得到学校、家长与学生的一致好评,获得了“百优班主任”、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她撰写的论文获政府成果奖。平时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即将毕业的学生参军报国,为强国强军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桂华同志深知,当好一名兵妈妈实属不易,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却一直无怨无悔,一直坚定不移。

▲上下滑动事迹查看全部内容▲

陈小梅

潍坊中新双语学校教师

陈小梅,1976年生人,潍坊中新双语学校教师。她出生于军人家庭,工作在教学一线,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丈夫是军人,因公牺牲。儿子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誓在军营奉献青春。她是一位守护着军人的守护的“兵妈妈”。

她把军人梦想种在心底

父亲陈明正退役后在贵州大山里从教40多年,是陈小梅的启蒙老师。儿时的陈小梅跟随父亲长大,父亲军人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熏陶着她,她也始终以父亲为榜样,从小崇拜军人,把成为一名女兵的梦想种子种在心底。虽然自己最终没有穿上军装,可心目中军人那崇高、伟大的形象从来没有离开过,并暗下决心:嫁人就嫁兵哥哥,自己的孩子也要去参军。

陈小梅16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父亲在煤油灯下批阅作业,突患急性脑溢血,由于山里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当晚10点钟左右去世。一夜间痛失至亲,她如掉入黑洞般泪水夺眶而出,“父亲不在了,永远离我而去……”父亲走了,梦想仍在。

她把军属职责担在双肩

后来,她通过考学走出大山,回到老家四川,认识了一位“兵哥哥”——在川服兵役的山东籍空军工程师李永剑。1998年11月,两人喜结连理。陈小梅深知,军人的职责就是弃舍自我、服从军令、守护和平,为了让丈夫安心服兵役,高质量完成部队任务,两人一直两地分居。

2001年1月,一个飞雪的冬日,儿子出生,取名李泰川,寓意山东、四川紧相连。儿子的出生给小家庭带来无限的快乐,李永剑在部队,照顾不了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只能通过写信、看照片、打电话“关照”家人;她独自一人承担起照顾儿子和老人的重担。

陈小梅开始有意识地教导儿子,在他半岁时,教他用手指数数,小泰川躺在爸爸买的婴儿车里,瞪着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认真跟着妈妈学,那可爱的小模样她至念难忘。儿子八个月时,李永剑休过一次假,要返回部队了,小泰川坐在婴儿车里对爸爸说:“爸爸拜拜。”他们都很吃惊,这么点的孩子竟会喊爸爸,这大概正是父子情深所致。儿子一岁多时,陈小梅锻炼他自己吃饭、喝水;两岁时,她教他涂鸦、背诗歌、写阿拉伯数字。两岁半上幼儿园,因为不适应环境,小泰川时常感冒发烧,整整调养了两个多月才适应幼儿园的环境。那些日子,她深感军嫂的不容易。

她把军旅血脉传给儿子

2006年3月27日,一个让陈小梅刻骨悲痛的日子,她的爱人、小泰川最亲的爸爸,在部队执行任务中因公牺牲。噩耗传来,她再次经历人间至痛,觉得天塌了,那种痛失至爱撕心裂肺的痛让她一次次想随爱人而去,但回头看看年幼的泰川,“他已经没有了爸爸,不能再失去妈妈,不能让他成为孤儿……”想到这些,想到丈夫会在天上默默地陪伴着这个家,她决定要好好活着。

没有男主人的家庭、没有爸爸的孩子,在外人的眼里,这是一个充满着悲剧色彩的家庭。每当想起与爱人相敬如宾、白手起家的往事,她不免伤心、流泪……但是,陈小梅,正如风雪中怒放的红梅,向世界表达着自己的坚强和倔强,家中顶梁柱没有了,她就是顶梁柱,她要把儿子抚养成人,要让儿子继承父亲的军旅血脉。为了小泰川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了已经逝去的爱人,为了应对充满变数的生计,她勇敢地面对现实,2006年来到潍坊,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埋头工作,乐观生活,从不抱怨。

白天,她是老师兼妈妈;晚上,她是朋友兼父亲。她尽最大努力陪伴在儿子身边,最大限度地让他感到温暖与依靠!她引导儿子进行书法、围棋、古筝、游泳等各项学习,鼓励儿子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泰川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他自律性强,在体能锻炼、学习上不让妈妈担心,以9A3B的中考成绩顺利地考入潍坊一中。

2016年,也就是泰川中考的那个暑假,陈小梅患慢性病类风湿关节炎,虽然进行了不间断治疗,可双肘关节还是萎缩严重变形,活动受限。她忍着折磨,一边上班,一边治疗,还要照顾公公、赡养老母亲。她用一颗真诚的心默默地陪伴泰川。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为他指明方向,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适应住校的集体生活,锻炼他的独立性;引导他向外公、父亲学习,长大参军入伍,为国家多做贡献。

触摸代代相传的军旅情感脉络,解码一个女人心中的家国情怀。军旅是陈小梅和丈夫的梦想,也是她厚植在泰川心中的理想。泰川高中最后一学期,陈小梅收到丈夫生前部队发来的关于《实施军队英模烈士子女成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的文件,她欣喜若狂,让儿子考军校的梦想更加强烈。

天道酬勤。2019年6月,泰川以优异成绩被心仪的学校——国防科技大学录取,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他第一次离开家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学习,刚到学校时,绝对服从的军队纪律、严格的队列训练、挥汗如雨的体能训练,让这个高中刚刚毕业的胖小伙经历了一次破茧成蝶般的蜕变。在新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不仅完成了体重从176斤减到了143斤的蜕变,更是完成了从一名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思想觉悟上的蜕变。在长达几个小时的烈日曝晒下,在一周只能与妈妈联系一次的要求下,在脚底磨出一个个大泡时,他动摇了,甚至想过放弃。陈小梅知道这些后,通过每周一次与儿子通话的机会,安慰鼓励他。她告诉儿子:“当兵不仅是继承父辈遗志,更是为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她的一次次的谆谆教导下,泰川坚定了留队的信念,文化课、体能成绩名列前茅,荣获学习标兵,两次年度体能考核成绩达到优秀等级,多次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竞赛和重大节日庆祝活动。

她感慨:小泰川偷偷地“长大了”,从爸爸离开时的小不点成长为七尺男儿,继承父亲的光辉事业,圆了军旅梦。现在,周末时间她时常与泰川谈心,鼓励他在军校好好学习,在部队争取最好的表现,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子弟兵,成为新一代“四有军人”,成为听党指挥的共和国卫士!

她用行动彰显担当本色

在学校里,她兢兢业业,善于钻研,积极参加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活动,多次获奖。在家庭中,她既是儿媳、更是女儿。丈夫牺牲后,她更加用心地照顾公婆,有好吃的先给两位老人。过节包水饺,端午包粽子,她会准备两份,恭敬地给老人送去。每逢老人生日,她都会准备他们喜欢的礼物,过年也要给老人红包。她说,爱人生前是这样做的,她要用自己的行动和爱人一起表达孝心,她用行动给儿子树立榜样,百行孝为先——尊重、孝顺老人,是做人的本分。2010年,婆婆查出重病,她和妯娌轮班陪床,为老人捶肩按摩,喂饭、喂水,擦洗身体,让老人舒心治疗调养,直到2016年安详离世。如今,公公独居,她会挤出更多时间,为老人做饭,陪老人聊天、唠家常。

陈小梅,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师,一位普通的“兵妈妈”,她用朴实无华的行动托起自己的小家,传承一腔报国的情怀。

▲上下滑动事迹查看全部内容▲

陈立梅

诸城市贾悦镇东王庄社区村民

在诸城市贾悦镇老庄子村,有一位勤劳纯朴的农家妇女,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杰出的事迹,却是一位全力支持儿子在部队服役的“兵妈妈”,她叫陈立梅,生于1963年,是名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他唯一的儿子张升龙,2011年12月响应祖国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入伍去了山海关。儿行千里母担忧,纵然有万千不舍,陈立梅还是经常鼓励自己的儿子,让他努力锤炼自己,成为捍卫祖国尊严的人。

张升龙入伍后,一直牢记母亲的教导做一名优秀军人,在军事训练中从不喊苦叫累,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多次受到部队嘉奖:2012年12月因工作突出年底被评为“优秀义务兵”;2017年获嘉奖一次;2018年获优秀士官,2020年评为“四有”优秀士官。服役以来,张升龙在单位一直是一名优秀骨干,经常代表单位参加各项军事任务,这个十多年的老兵,能在部队安心服役,离不开母亲无悔的支持。

陈立梅家中有年迈的婆婆和自己的父母亲,丈夫经常外出干活,平时的家务和农活,全都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儿子参军走时,心中放不下家中,陈立梅安慰儿子:“不要担心家里,放心去部队吧,听首长的话,当一个优秀的兵,为家中争光。”儿子走了,繁重的家务和农活都落在了陈立梅的肩上,她起早贪黑,操持家务,侍奉老人,喂猪种田。逐渐的,人变得更加瘦弱憔悴了。由于劳累过度曾几次晕倒,但她仍然硬撑着,自己有病都不让家人知道,更不让儿子知道。每次给儿子通电话,总是报平安,说家中一切都好,叮咛儿子在部队要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安心服役。

张升龙直到入伍后第四年才回家探亲,这期间陈立梅和孩子之间所有的联系都是靠一部电话,电话的这一端永远都是母亲的叮咛与鼓励。天底下哪位母亲不希望孩子能常伴左右,又有哪位母亲愿意自己的孩子行走在生与死的边缘!陈立梅之所以舍小家顾大家,都是为了祖国的边防事业,为了万千家庭的平安圆满,她牺牲自己本该享有的天伦之乐,让自己最宝贝的孩子守护在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

陈立梅和丈夫在儿子还上学的时候建了一个养猪场,这比种小麦玉米辛苦得多,而且很多工序都要靠人工完成,不能用机器,丈夫常年打工,她每天起早贪黑,和日月星辰为伴,在猪圈里挥洒汗水,辛勤劳作。为了能让小猪肥硕健壮,需要细心观察小猪的进食粪便情况,给生猪种疫苗做防疫,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陈立梅从不喊累。到了生猪出栏的时候,看到一头头健康生猪,陈立梅的心底里也是甜蜜的。

自从儿子踏上军旅,陈立梅默默挑起一位军人母亲的责任,把家里上上下下打理的有条不紊。她在心里暗下决心,家里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为自己分心走神。每次她与儿子通话时,总是要求儿子在部队好好训练,踏踏实实做事,给家乡和亲人争脸。简单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期望,也传达着一位母亲对部队的感情。其实,哪个儿子不是母亲的心头肉,每次听儿子说起锻炼时的辛苦或者身体不舒服时,她只会疼在心里,把爱藏在心中,口中却鼓励儿子坚持就是胜利。说:你的名字叫军人。你是我们一家人的骄傲。陈立梅的言传身教,深深感染了她的儿子。

陈立梅虽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热心帮助困难群众,如村里的五保户,因年轻时生病未及时救治,最后导致双眼失明,行动不便,生活十分困难。陈立梅经常去其家中看望,及时了解困难情况,帮助他做些农活或家务。平时给他送些米面,帮他挑水,春节时还包好饺子给他送去……对方感激地说:“弟妹呀!你家那么多活,兄弟还出去打工,儿子又去了部队,你自家的活都够你忙啦,还经常帮我干活,真是难为你啦”。陈立梅说:“你生活困难,都在一个村里,帮助你是应该的”。

儿子刚到部队时,并不适用部队的训练和工作,经常被训练和工作压力搞得想打退堂鼓,但是想起母亲在家的操劳自己这点苦又算什么呢!正是母亲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感染着他,鼓励着他一步步走过来。陈立梅听到这个情况后内心止不住的激动,她为孩子取得的成功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担心孩子的身体。她,也是一个母亲,一个女人。多少个日夜,陈立梅因为思念儿子偷偷落泪,泪水打湿枕头一片又一片,又有多少个夜晚,时常会梦见自己的儿子就在身边。她一直在默默承受着所有的一切,无悔无怨。

都说婆媳关系是天底下最难处理的一层关系,可在陈立梅的眼里,婆婆就和自己的亲妈一样。她体恤老人的辛苦,也感恩婆婆为这个家付出的一切。在婆婆不慎摔倒骨折后,卧床休养,行动不便;陈立梅便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婆婆的吃喝拉撒都是她在照顾,婆婆患有糖尿病,长期洗尿布手都被感染了,就这样五年如一日的照顾,从未有过抱怨。她把婆婆当做自己的亲娘孝顺,直到老人去世还一直感叹自己有个好媳妇。

这个不善言辞的女人,永远都只是默默地付出,不求回报。在对待自己儿媳的时候,她又是一位好婆婆,把儿媳妇当闺女养,儿子结婚之后回部队,他告诉儿子:家里事情不用挂牵,你在部队好好干,家里一切有她!她和儿媳妇和和睦睦,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发过一次牢骚,媳妇每天上班,家里洗衣、做饭、家务活都是她的。孙子也照顾得白白胖胖,亲家有农活的时候都是尽力的帮助,儿媳更是对她尊重有加,村里人都夸她是方圆十里的“好婆婆”!

陈立梅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不仅以柔弱的身躯支撑着整个家庭,而且还深明大义,和邻居相处十分融洽,从未和别人吵过一次架,基本是与世无争,经常和别人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即使拿来心里也不踏实”。陈立梅文化程度不高,却喜欢看新闻,并用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来鞭策自己、勉励别人。她深深明白,在对孩子、对周围人的影响上,身教的作用远远大于言传。

每年春节和“八一”节街道领导走访,询问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时,她总是笑着回答,一切都好,没什么困难,从不给政府添麻烦。为了不让儿子分心,安心在部队工作,即使生病,她也从不告诉孩子实情,每次儿子打电话回家时,她总是那么几句:“我和你爸身体挺好,你在部队好好干,别惦记家里”。

陈立梅爱自己的儿子,也关心儿子的战友们。每年新兵下连队,都是她去给新同志们缝制统一的被罩。每到节日,为了让战友们不要想家,陈立梅都是让儿子捎去节日特色食品,让他分给战友们。每次儿子回家,走时候都是满满当当的食物,她说:这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就是让战士们吃点炊事班以外的东西,感受妈妈的味道。

这就是陈立梅,一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母亲,为海军部队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军人,她的大爱陪伴儿子走过春夏秋冬,她的坚强和无私诠释着一位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上下滑动事迹查看全部内容▲

陈志芳

安丘市新安街道北谢村村民

在安丘市新安街道北谢村,有一位热爱国防、全力支持儿子参军的“兵妈妈”,她叫陈志芳。

保家卫国

儿子替妈妈实现参军梦

陈志芳生于1976年,是家里的老大,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受父亲的影响,兄弟姐妹四人从小都梦想成为一名军人。小时候,她最喜欢看《闪闪的红星》《英雄儿女》等红色电影,在她心目中,军人是无比崇高、无比荣耀的,她梦想成为一名女兵,但由于种种原因,她的梦想始终是一颗种子,没能发芽。

她的儿子徐明杰出生于2001年,是家里的独生子。受妈妈和姥爷的影响,明杰从小崇拜军人,向往军营生活。去年,徐明杰到了应征入伍的年龄,妈妈陈志芳想让儿子参军,希望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发芽。徐明杰是家里的独子,最初全家不想让他到部队吃苦。

陈志芳站出来对家人说:“应征入伍、保家卫国是每个人的义务,不仅是孩子的义务,更是我们家长应当教育孩子的责任。当兵是人生新的转折点,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是培养、锻炼青年成才的广阔天地。青年人到部队大熔炉里锻炼也是一件好事,对于树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好处。”最终,陈志芳和对象徐泳波一起带着儿子报了名。这一年,恰逢徐明杰高考,成绩比较理想的他,加入了大学生应征入伍的行列,开启了他报效国家、投身军营的梦想旅程。

教子有方

我骄傲我是“兵妈妈”

据陈志芳回忆,儿子徐明杰刚进新兵连的那半个月,她整夜睡不着觉,孩子从小到大的样子像放电影一样,吃饭的时候、干活的时候,甚至跟邻居聊天的时候,她经常会突然停下来,满脑子都是儿子的身影:孩子在部队上过得怎么样?训练苦不苦?能好好听领导的管教吗?陈志芳多么想给孩子打个电话问问,但是,她知道,孩子刚去部队,得有个适应期,况且训练期间手机是全部没收上交的,这个时候是万万不能给他打电话的。

半个月后的一天晚上,陈志芳终于等来了儿子的电话,可是儿子只叫了声“妈妈”就不说话了。过了好长时间,儿子徐明杰才哽咽着说:“妈,我想家了,想您和爸爸了。”陈志芳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真想跟孩子说:“儿呀,妈也想你。”可是她还是尽量把语气放平稳,说:“儿子,你不是自己说过嘛,好男儿,穿军装,志在四方,摸爬滚打,才成栋梁。路是自己选的,要是这个时候打退堂鼓,你就是逃兵,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想家的时候,你就刻苦训练,在部队上,领导就是你的父母,战友就是你的兄弟,妈妈相信你,很快就会爱上这个大家庭。”在她的开导下,儿子的情绪渐渐稳定了,也很快适应了部队生活,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还获得了“优秀训练标兵”的称号。

在部队领导的教导下,孩子一天天成长。今年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一天晚上,孩子突然打来电话说,他主动报名请战,承担省外人员的返程运送、物资运输、人员外出就医等任务。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他很激动,说:“妈妈,虽然我不能像白衣战士一样奔赴一线,也不能像爸爸一样坚守在基层抗疫一线,但作为部队里抗疫战线的一份子,我觉得很光荣。”儿子还说:“妈妈,您放心,我会保护好自己的,我是男人,更是军人。”那一刻,陈志芳觉得儿子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因为在执行任务期间的出色表现,徐明杰中获得了部队奖励,在给母亲发微信报喜的时候他说:“妈妈,我想让您帮我把部队奖励的1000元抗疫慰问金捐给咱家乡武装部。”陈志芳问他捐款的初衷是什么,他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初我入伍的时候,武装部的领导嘱咐我们在部队要好好表现,为家乡争光,我至今牢记这份嘱咐,虽然这份捐款不是太多,但是如果能用于家乡的疫情防控,我觉得很有意义。”

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不管将来他从事啥工作,陈志芳相信,在部队的锻炼和收获,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指引着儿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涵养家国情怀,报效祖国母亲。而她,作为一名兵妈妈,也会一直为儿子骄傲。

温柔贤惠

全力支持丈夫的“贤内助”

在家庭方面,陈志芳把公公照顾的无微不至,十分关心孝敬老人。她的丈夫徐泳波是一名兢兢业业的村干部,今年村“两委”换届又继续当选为安丘市新安街道关王北社区张家屯村党总支副书记、北谢村务负责人。平日里,丈夫忙于村务工作,经常五加二、白加黑,家里的重担和教育儿子的责任全部落在了妻子陈志芳肩上。但她从来没有埋怨过丈夫、责怪过丈夫,反而时常地安慰丈夫,让丈夫宽心。“咱们村的事是大事,相较之下家里的事是小事,既然我全力支持你当村干部,为村里老少爷们出力,我就要学会付出和奉献,学会照顾自己和家人,家里的一切你都不要担心,家里有我。”这是陈志芳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暖到丈夫徐泳波的心头。

陈志芳任劳任怨,甘做丈夫绿叶,成就美满家庭。在家里,夫妻俩二十年如一日,在生活中始终相互照顾、相互信任,遇到困难相互开导、相互帮助、相互打气加油。在陈志芳的操持下,这个家庭十分和睦。同时,邻里之间也十分团结。连续多年,徐泳波、陈志芳一家被评选为“新安街道五好文明家庭”。

爱岗敬业

用心服务成就“金牌月嫂”

在工作方面,陈志芳虽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热爱学习,闲暇时间自学考出了育婴师职业资格证。在徐明杰到部队服役之后,她积极加入了月嫂的行列,用心做好家政服务工作。

现在,陈志芳从事母婴护理工作4年了,持有高级月嫂、催乳、小儿推拿和育婴师证书。工作上陈志芳不敢有一丝懈怠,她全心全意地付出,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渴望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和成长。在家政服务中,给婴儿喝奶、洗澡、拍嗝、护理,照顾产妇、做产后修复、制作营养月子餐等,每一项她都服务得很精细。同时,她还把产妇家里的家务活都承担了下来。月子期间,除了对宝宝和“宝妈”悉心照顾外,陈志芳经常对客户的家人也关怀备至。

记得在一次家政服务中,陈志芳在客户家一待就是三个月之久。这家的大女儿,刚读小学一年级,也是需要人照顾和陪伴的时候。陈志芳在做好本职工作外,为她做早餐、讲故事、陪伴玩耍、开导情绪等,每个细节都服务得很好。三个来月的相处,客户一家人对陈志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回去的那天,这家的大女儿哭了一个上午,依依不舍。

陈志芳说,服务好每一位宝宝和产妇,是我永远最欣慰的事情。月嫂工作期间,她认真负责、技术娴熟、吃苦耐劳、真诚热情,体现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宝妈妈”们及全家人的一致好评。如今,陈志芳已经护理过50多个宝宝,护理过早产儿和特殊产妇,是阳光大姐家政当之无愧的“金牌月嫂”、“妇宝首席”。

拥军爱民

“拥军服务队”的爱心志愿服务

除工作外,陈志芳还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她是个性格外向、热情开朗的人,无论对生活还是工作,都充满着热忱,积极乐观向上,这使她备受欢迎,有陈志芳的地方就充满了欢声笑语。

为继承和发扬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陈志芳主动牵头,联合村里的几个好姐妹,共同成立了北谢村“拥军服务队”,多次在社区开展“军民一家亲”“同叙鱼水情”兵妈妈志愿服务活动,将温暖播撒到部队、田间地头和军属心田。

学雷锋纪念日时,她们会给村里的低保户、五保户、孤老、伤残以及60岁以上的老人们打扫卫生、整理家务,特别是北谢村有孩子在部队服役、家里留守老两口的军属家庭,她们经常邻里串门,唠唠嗑、谈谈心,力所能及为他们分忧解难;每逢全国征兵工作开展时,她们积极配合街道武装部和社区的征兵工作,走村下户,广泛宣传;临近春节,她们为消防战士布置食堂、贴窗花、贴吊钱、贴对联,为消防战士营造喜庆的节日氛围。她们用实际行动积极做好拥军工作,让“军爱民来,民拥军”这句话牢牢地扎根社区、扎根农村,更扎根在每个村民心中。

陈志芳是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勇于克服困难、无私奉献的“兵妈妈”,正是这份无私和伟大的母爱,时刻激励着徐明杰在部队的健康成长。陈志芳作为一名平凡的母亲,在家庭、工作、社会、子女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奉献,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正是有了众多像她一样的“兵妈妈”,军人们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国防建设中,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上下滑动事迹查看全部内容▲

韩秀花

青州市邵庄镇南马村村委委员、妇联主席

韩秀花,1965年生人,青州市邵庄镇南马村村委委员、妇联主席,青州邵庄巾帼志愿服务队队长。她是一名普通农民,却以一点一滴平凡的举动感染着身边人。儿子面前,她是义无反顾、全力拥军的“兵妈妈”;弱势群体面前,她是嘘寒问暖、纾困解难的“热心肠”,她是服务和奉献社会的“积极分子”。

义无反顾 全力拥军

无私大爱“兵妈妈”

2007年12月,韩秀花把唯一的儿子张涛送去参军入伍,她成了一名“兵妈妈”。既然选择了做军人母亲,也就意味着必须要承担一个神圣责任——“做军人母亲,做坚强的后盾”。家里的一切事务,她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张涛是个孝顺的孩子,即使不能陪伴父母左右,也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每次通话,她都告诫儿子在部队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乐于助人;要刻苦学习军事知识,苦练军事本领;时刻谨记以报效祖国。一成不变的通话内容,听得在一旁的丈夫直嫌她絮叨。韩秀花为了不让儿子分心,即使自己和老伴生病住院,她也从不告诉儿子实情,在每次给儿子的信上,总是那么几句:“爹娘身体挺好,望儿在部队好好干,别惦记家。”儿子结婚生女后,她也全力照顾好在家的儿媳、孙女的生活,为儿子做好坚强的后盾。在她的谆谆教导和全力支持下,张涛也没辜负她的期望,在部队多次获得嘉奖、优秀学员、优秀士官等荣誉称号,并于2014年荣立三等功。

作为一名“兵妈妈”,韩秀花时刻不忘“拥军”。她每年都积极向适龄青年宣传党的“双拥”政策,宣讲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过对人生的影响等,激励广大有志青年积极参军入伍、报效祖国。在她的宣传下,20多位适龄青年参军,为部队输送了新鲜血液。每年“建军节”前夕,她都坚持看望烈军属、困难军属;每年清明节,她都组织志愿者给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沈星烈士扫墓,让志愿者汲取精神力量。

嘘寒问暖 纾困解难

困难群众“贴心人”

儿子入伍后,韩秀花就考虑着怎么提升自己,给儿子树立好的榜样。2018年初,在一次市妇联组织的培训中,她结识了青州市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巾帼志愿者。作为一个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大山里的农村妇女,她没有多高的文化,但从小父母就教育她做人要本分、厚道,要与人为善。平日里,她就是一名帮东家、助西家的热心人。于是,培训结束后,她第一时间找到青州市志愿者协会,加入了协会组织,并开始组建邵庄镇志愿服务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组织了许多的姐妹参加志愿服务,发展了一支200多人的队伍,她也被推选为队长。

平时,她积极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走访困难家庭,关爱孤寡老人,资助困难学生,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除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她还为困难群体捐款捐物2000多元。韩秀花自己捐款的同时,又带动了4名爱心人士,共同资助邵庄镇小辛村的1名困难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韩秀花与村干部一起,经常到村里的4户建档入户走访,嘘寒问暖,及时为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协调联系家庭签约医生,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此外,韩秀花还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关爱弱势群体,温情传递人心”慰问孤寡老人、重症和特困家庭活动,以实际行动向社会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正能量,让更多人关注、关心特殊群体。

不畏艰险 无私奉献

急难险重“排头兵”

2018年,“温比亚”台风侵袭青州,辖区内普降暴雨,受灾严重。作为村委委员和妇联主席,韩秀花冲锋在前,挨家挨户查看灾情,连夜转移群众,用实际行动守护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为保障灾后复工顺利推进,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韩秀花组织干部群众排查滑坡、泥石流等隐患点,加强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排查,最大程度减少群众损失。她带头发动志愿者组织清理台风打落树枝等杂物,消除交通安全隐患,还居民一个整洁的环境。同时,她带队跑遍了邵庄镇10多个村庄,到黄楼街道、王坟镇等参与救援工作,为因台风造成困难的家庭送去资助物资。她不怕脏不怕累,事事跑在前面,为他们装卸、分发物资,志愿者们都说她干起活来像个“小青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韩秀花组织巾帼志愿者参与防疫工作,带头检查防疫措施、开展人员登记排查等工作,在雀山流苏景区、进出村口连续值守50多天,组织人员全方位消杀,帮助联系配送物资,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第一道屏障。当有人问起韩秀花,这几年常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算捐助的钱,光因参与志愿者服务耽误挣的钱有多少时,她笑着说:“没算过,得有十几万吧。但我参与这些活动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文明新风“传播者”

韩秀花自1995年始担任南马村村委委员、妇联主席。作为一名村干部,她一心为民,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她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想方设法为乡亲们争取政策、筹集资金,从水、电、路各方面切实提升村里的生活环境,对村里自来水管道、电线杆、电表等设备进行更换,对村庄道路进行硬化和提升改造,栽植柳树、国槐、冬青600多棵,地被菊10000多平方米。还聘请保洁员对村内道路清扫,为村民创造整洁、干净的生活环境;在文明家庭创建工作中,她倡导尊老爱幼。每年组织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全村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20余户。春节、老人节期间,组织志愿者为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和困难户发放花生油等生活用品,给他们送去慰问和祝福;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她组建了广场舞演出队伍,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演出20多场;提升村图书室等场所,为村民提供良好的读书看报环境,增长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她竭尽全力。平时她走街串巷、走家入户,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她都了然于胸,谁家里有点什么事,谁家里最近有什么需求,她也都“门儿清”。谁家婆媳有点矛盾,她跑去调解;谁家让帮忙到镇上办理证件,她爽快答应;谁家孩子没人照看,她帮忙照看;谁有工作需求,她帮助介绍;老年人不方便出村查体,她联系镇卫生院来村里开展义诊活动……

韩秀花是平凡的,她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小事,但她却用满腔热情不断地传播正能量,用自己微弱的光温暖着身边的人,诠释着一名“兵妈妈”的情怀。

▲上下滑动事迹查看全部内容▲

董 玲

青州市弥河中心卫生院副主任护师

董玲,53岁,中共党员,青州市弥河中心卫生院副主任护师,青州市第14届人大代表,潍坊市预防医学会第一届结核病防治委员会委员。在全市护理技术大比武中荣获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是青州市首批金牌护士,多次获得先进个人、巾帼建功岗位明星、优秀护理工作者、优秀党员护士等荣誉。

言传身教 教子有方

儿子倪晓辉是家里的独生子,她从小就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从不娇生惯养。她教育儿子要有爱心,要爱祖国、爱家人、爱亲朋。2010年,她动员孩子参军,“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部队是锻炼人的大熔炉,经过历练,更能成就美好未来”。在母亲的支持下,怀着对保家卫国的美好梦想,倪晓辉毅然从军,服役于北海舰队,踏上了海军舰艇。从儿子入伍那天起,她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兵妈妈”,她的家庭也升级为“光荣之家”。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在部队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入伍第二年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党员战士。

“人生因护航而精彩,家人因护航而骄傲!”倪晓辉在入伍的11年里,参与了国际性联合大型演习在内的各类演习任务,出访多个国家,随护航编队参与中国海军两批亚丁湾护航。其中,在执行地中海叙利亚某护航任务时,全舰官兵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视频慰问,在此任务期间,倪晓辉身先士卒,被评为“护航尖兵”、“优秀士官”。倪晓辉还全面发展,兼任舰队各种晚会主持,主持晚会50余场,代表支队参加演讲比赛,两次担任新兵区区队长,是部队最年轻的带兵骨干……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董玲的支持与奉献是分不开的。

2014年,儿子护航期间,董玲在益都中心医院检查出“神经鞘膜瘤”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第3天,丈夫在单位因公受伤,右脚趾三处骨折,也需要住院治疗,身边无人照顾,适逢儿子打电话,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她对儿子说:“家里都挺好,你在部队好好执行任务,认真完成工作”。放下电话后,她强忍术后疼痛去照顾丈夫。11年来,有多少次家庭需要儿子的时候,儿子不在身边……每当部队领导对护航官兵家属进行慰问时,董玲总是说:“家里一切安好,请转告倪晓辉,让他在部队安心工作。”

2017年11月,儿媳刚生完孩子十余天,儿子在家陪儿媳休产假,接到部队通知:要求立即归队,准备去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她对儿子说:“你赶紧归队,媳妇和孩子就交给我,你就放心吧。”儿子归队,照顾儿媳和孙子的重担又落到了她的肩上,她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儿子带着妈妈的嘱托,遵照中央军委和海军命令,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怀着“我为祖国去护航”的豪情壮志,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海军的职责,随护航编队圆满完成了249天的护航任务,当儿子凯旋时,小孙子已经10个月会牙牙学语的叫“爸爸”了。

她深知:部队强则国安。儿子在部队服役11年间,她从来没有因为家事让儿子分过心,一直在后方默默支持着前方部队的儿子。现在,年过半百,集孝顺和慈爱于一身的她,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着八十多岁、体弱多病的婆婆和可爱的小孙子,跟儿媳、婆婆相处的非常融洽,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不忘初心 乐于奉献

从事护理工作32年来,董玲在护理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刚入职时,面对基层卫生院条件差、护理人员少的情况,她毫无怨言,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工作中,经常加班加点,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

1991年,刚生完孩子还不出百天的她,因医院病人较多,护理人员少,就把孩子交给远在临朐的婆婆照顾,主动返回工作岗位,一直到孩子3岁上幼儿园才接回来。由于要兼顾工作,面对孩子的成长,她心中充满了愧疚。90年代的农忙季节,食物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比较多。记忆深刻的一次,有6个食物中毒的病人一起来就诊,病人当时已头晕呕吐、口唇青紫,本来准备下班的她立刻回到岗位,和同事们一起给病人吸氧、输液、监测生命体征,直到晚上八点病人的病情稳定了,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一进家门,她看到当时只有4岁的儿子蜷缩在沙发上睡着了,当她抱起孩子准备放到床上时,发现孩子额头滚烫,一量体温高达39.5度。因丈夫也值夜班,她立马回医院买了退烧针给儿子打上,烧迷糊的儿子一点反应都没有,董玲焦急的把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直到孩子发出了哭声,悬着的心放下,她抱起孩子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董玲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发扬“传、帮、带”的工作精神,做护士长期间,她制定完善了当时的护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以及与病人的沟通技巧传授给年轻的护士,帮助她们克服恐惧尽快适应工作。1996年,董玲当选为青州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她总是想方设法征求群众意见,在大会审议和代表活动时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出来,提交了多项合理化议案,得到一致认可。

身先士卒 冲锋在前

2003年非典,身为护士长的她主动担当起预检分诊的工作,并对护理人员讲解该病的防护知识,她冲锋在前,成为青州市抗击非典的敢死队队员。

健康扶贫攻坚实施以来,她同包靠团队一起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状况的摸底调查。她包靠了弥河镇赵疃村、桐峪沟、庙后村、张家洼共4个村14户34人。逐家逐人建档立卡,耐心细致地向贫困群众宣传健康扶贫优惠政策,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患者、65岁以上老人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她时常嘱咐包靠群众:“我手机24小时开机,有什么困难,随时我打电话”。赵疃村贫困户陈兆伦大爷患有慢阻肺,常年卧床,老伴王来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老俩常年用药,经常住院,儿子也有哮喘无劳动能力,面对这样的一家人,董玲一有时间就去帮他们洗洗涮涮,做做家务,最近两位老人同时住院,她又忙前忙后的送水送饭,出院时两位老人紧紧握住她的手说:“谢谢你,闺女,你受累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又突袭而至,卫生院接到去青州南高速路口执勤的通知,董玲主动请缨要求参与执勤,考虑到她年龄太大,身体也不是太好,领导起初不同意,可是她说“我是党员,现在正值春节,让年轻的同志回家过年吧,再说抗击非典的时候我参与过,有经验,遇到紧急情况,我能处理!”于是,她大年初一,就冒着严寒,在高速路口认真执勤,给每一位过往的人测量体温,中午就泡一包方便面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圆满完成了执勤任务,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由于工作需要,她被调到综合门诊做护理工作。在这里意味着责任更重大,门诊急症病人多,病情复杂,遇到急症能熟练的配合医生进行处理。记得有一位急性心梗的病人去做完心电图,刚回到门诊,就晕倒了,她凭着娴熟的急救经验,配合医生给病人进行了急救,病人转危为安,康复后感激的送来了锦旗,这种情况不胜枚举。在门诊她不仅做好分诊工作,还主动给病人发放健康宣传册,讲解各种疾病的防护知识。2016年,她又兼任疼痛科护理工作,疼痛病人微创手术多,有时候从中午一直在手术室工作至夜间。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近期,她又积极参与了为辖区内适龄群众免费接种新冠疫苗的工作。接种期间她一边仔细核对药物,一边耐心的向群众讲解注意事项,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

32年来,她严谨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对待病人如亲人的事迹数不胜数。无论多累,她总是面带微笑,温暖每一位病人。同时,她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培养了一名优秀的党员海军,不愧为优秀的兵妈妈。

▲上下滑动事迹查看全部内容▲

她们毅然决然送子守四方

她们用坚守与奉献为小家护航

她们朴实善良、可亲可敬

向广大兵妈妈致敬!

原标题:《专题展播①:走近十佳兵妈妈背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