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宜昌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王立说:“要倡导人人都做好心人,让善良成为宜昌最美丽的风土人情,把‘好人之城’打造成为宜昌创典范的响亮品牌。”
近年来,夷陵依托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广泛挖掘选树身边典型,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夷陵好人评选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夷陵榜样”,他们相继获得各级命名表彰。今天的“文明典范·夷陵榜样”,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好人”余丙华。
【人物简介】
余丙华,男,197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董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20年11月3日,余丙华在入户进行低保核查途中,不幸被滚石砸伤因公殉职,年仅46岁。2014年,他放弃百万年薪,回到夷陵区董家河村任村干部。他筹资500多万元,完成4条村组公路的路基铺设,未向村里报销一分钱油费、差旅费。为兑现上任时“一户都不能掉”的脱贫承诺,他主动联系最偏远的贫困户,全村47个贫困户提前一年脱贫。他带领村“两委”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村集体年收入增至1100万元。2021年,余丙华当选4月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详细事迹】
余丙华是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董家河村人。2014年,时年40岁的余丙华放弃百万年薪的优越工作,卖掉自家3台挖掘机,回村担任村委会主任,2018年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一人、急难险重身先士卒、黄柏河流域治理任务艰巨,余丙华带着满腔热忱,一心扎根海拔1900多米的董家河村,为民办实事解难事。2020年11月3日上午9时,余丙华在入户开展低保核查时,不幸被山上滚石砸伤,因公殉职,年仅46岁。
2020年12月,中共宜昌市委作出向余丙华同志学习的决定,追授余丙华为“宜昌市优秀共产党员”。他的感人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湖北日报等中省媒体广泛报道,先后获评“宜昌楷模”“荆楚楷模”。2021年1月余丙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一份情怀 放弃高薪回村当“头雁”
“人均数量少,土地分散,累死累活一年挣两三千块钱。”多年前,在夷陵区樟村坪镇董家河村村民看来,口粮田犹如“鸡肋”,自己种不划算,不种撂荒可惜。年轻人在家里耗不起,纷纷外出打工。
董家河村位于夷陵区西北部,山大谷深,最高海拔1930米。余丙华是地道的董家河村人,从小家境贫困。上世纪末,余丙华与众多同龄人一样,抱着摆脱贫困生活的梦想,走出山村打拼。梦想不仅仅自家能过上好日子,还有朝一日能回乡反哺家乡这方水土。
“丙华年轻有为,见识广,当年是我邀请他回村来领头的;在他干事业的黄金年龄离开我们,实在是太让人痛心了。”余丙华因公殉职后,村原党支部书记陈发智一直处于“内疚”中。
2014年,陈发智和几个村干部商议,村“两委”主职干部都年逾50岁,爬趟淹水淌、孙家墩都很吃力,怎么能为村民服好务呢?加上村集体经济这么大的块头,还有40多个贫困户要脱贫攻坚,是时候找一个对家乡有感情,且懂经营会管理的接班人了,“他在企业做管理多年,且有乡土情怀,平时乐善好施,成了我们的首要人选。”
老书记求贤若渴的话语让余丙华动容,殷殷嘱托更让余丙华动情,不顾家人反对,他卖掉自家3台挖掘机,放弃公司高管百万元的年薪,于2014年11月当选村委会主任,2018年又挑起村支书的重担。
根据余丙华和村“两委”提议,村里每年为423户村民发放140万元年终福利,分别为全村490人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473人购买居民养老保险,为90多名7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费2500元。据统计,董家河村每年为村民提供的各项福利支出超过600万元。
一条公路 20余户告别肩挑背扛
“山上还有几十个贫困户,住的土坯房,路也不通,脱贫奔小康,一户都不能掉!”上任时余丙华对全村1700多名村民的郑重承诺,众多村民至今历历在目。
全村通组公路达100%,通户公路达95%,淹水淌、孙家墩20多户村民仍然不通公路。“家具、洗衣机、烤火炉,都是背上山的。”村民孙友兵说,通公路是他们几辈人“最大的梦想”。
山上的村民最怕下大雨,溪沟里一涨水,村民出行和娃娃上学就成了大问题。余丙华回村里任职后,组织村民在小溪边修建了便道,燃眉之急解决了,但要让村民彻底告别出行难,还需要修一条公路。
过一线天、梯子口、贺家岩、憨头垭,再到淹水淌,这条小路全长6.5公里。余丙华每次去走访贫困户,爬上淹水淌后,还要往下再走七八里路到孙家墩,34户村民、9个贫困户,家家到户户落,上山下山一去就是大半天。
余丙华在村“两委”班子会上提出,修路的事,再不能拖了。跑手续、筹资金、勘线路,协调村民、组织施工……两年间,余丙华和村“两委”筹资500多万元,完成4条村组公路的路基铺设。
2018年10月7日,管九路(管家河至保康九路寨)开工,余丙华在日记上写道:修路的困难一个个被攻下,住在山上的乡亲们终于看到希望了。
从木匠沟到淹水淌的公路,从村民孙年友家旁边经过,他至今还记得余书记头顶草帽带队测量的样子。“山上情况复杂,修这条路真不容易,那些天,余书记晒得黑瘦黑瘦的。”孙年友说,他家现在养了5只羊,路通后准备多养几只增加收入。
“路修通了,我们到镇上就近了。”住在淹水淌的16户村民算了笔账,以前到镇里要4个多小时,路修通后开车过去只要40多分钟。
一场山洪 带村民从危难中脱险
村民王德文家住在路口,如今开起了农家乐,生意红火。
提起余丙华,王德文印象最深刻的是3年前那场特大暴雨,“我们这几户在路口,那天最危险,都困在屋里不敢出门,幸亏余书记他们及时赶到。”
2017年7月18日深夜,董家河村下起坨子雨,山洪暴发。路边摩托车被冲走,2栋房屋倒塌,3组9户村民房屋进水,公路、电力中断。黑夜中,余丙华和4名村干部,踏着泥泞,冒着山上落石的危险,赶到三组,挨家挨户叫醒村民,迅速组织30多名群众向山上转移。
“当时,殷董路水深已齐膝盖,人站在水里都打漂,丙华冲在前面,几次差点被山洪卷走。”村干部董龙才回忆道,余丙华不顾自身安全,一边帮助村民抢险,一边安排村干部分头打电话,通知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立即入户查看灾情,协助有安全隐患的沿线村民撤离。
两山相夹,路在谷底。就这样,余丙华等村干部被山洪围困了一整夜,直到天亮安置好群众,他们才拄着木棍,揪着岩边的树枝从后山爬回村委会。
山洪过后,一片废墟,但由于撤离及时,全村群众无一伤亡。50多户村民生活无保障,在夷陵区、樟村坪镇的支持下,余丙华和村“两委”干部不等不靠,分片包户,带领群众开展自救。仅15天时间,全村公路、电力、通信恢复,受损的房屋重建,村域内矿山企业恢复生产。
2020年初,余丙华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守卡口、送物资,连续奋战45天不休息,董家河没有出现一例疑似和确诊病例。
一心为民 为民留千万元“家底”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不能停步。强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市场主体……”这是余丙华在2019年的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
董家河村地域面积57平方公里,是磷矿富集区,夷陵区一半的磷矿资源分布在董家河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经营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任务较重,老百姓期望值也高。
上任之初,董家河村集体企业民祥公司已初具规模,余丙华瞄准矿企产业链,另辟蹊径创新发展。他和村“两委”经过考察,决定兴建加油站。建一座加油站手续繁琐,但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加油站建起来,让村里“底子”厚起来。经过三年的奔波,加油站于2017年投入运营,年销油量近3000吨,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
2016年7月,余丙华带领董家河村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盘活了农村长期沉睡的资源,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如今,村里实现了家家分红,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
一心为民,聚沙成塔。在余丙华的带领下,董家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13671元,增长到2019年的20940元;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的80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1100万元;全村通组公路达100%,通户公路达95%,每年为村民分红140多万元,全村47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扶贫路修通了,集体经济强了,村民腰包鼓了……余丙华日记上的心愿,正在一个个变成现实。
余丙华同志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的先进典型,是践行初心使命的优秀党员代表。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坚守初心、扎根基层的为民情怀;看到了迎难而上、奋勇向前的担当精神;看到了临危不惧、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他用生命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来源:宜昌文明网、夷陵区委文明办
原标题:《文明典范·夷陵榜样 | 【中国好人】余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