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丨世界顶尖科学家对话青年人:创新要从解决问题开始 研究要由内容决定品质

7月28日,3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和15位优秀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开展了一场对话。

青年人带着问题而来,期待年长者能为他们指点迷津。来自不同国家成就斐然的科学家,也大方分享他们的“秘笈”。

对话活动以“开放、合作、共享”为主题,由中国科协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青年人迫切想知道,怎样做出高质量的、有创新性的研究。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谢尔顿·李·格拉肖说,科研人员要对固有思维之外的事情感兴趣,但是仅靠好奇心还不够。“我们要对自己目前的工作非常专注,与此同时,也必须保持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如何在事业起步阶段,在好奇心的指引下,找到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016年京都先进技术奖获得者金出武雄主要研究的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嘱咐青年科研人员,不要好高骛远。“如果聚焦一些小问题,你的目标会更清晰,更容易获得成功。”他认为,科研人员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实打实的问题上,做有意义的研究。

一些人做研究的方式是,手里有把锤子,于是到处寻找钉子。也就是说,他们掌握了某种工具,便想去寻找这种工具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不是好的方式。”金出武雄举例说,深度学习是一个工具,人们拿到工具后就会思考,它到底能干什么,但更应该做的,是先去定义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他能看到,一些科研人员习惯于在已发表的论文中寻找问题,列举前人在某个领域做的工作,寻找那些尚未被涉足的领域。“但是,列举完了之后,恐怕你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

有了问题,才有解决方案。金出武雄说,创新要从问题开始。

如果科研人员终于找到了问题,着手开展研究了,那这个研究是不是高质量的呢?

金出武雄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方式——如果你只能用形容词,比如“崭新”“创新”“灵活” 等去描述它,那么“大多数这样的形容词是没用的,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金出武雄强调,要用工作本身去证明一项研究在技术上有卓越之处。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科研人员——只用漂亮的词去形容自己的研究是没有用的,一项研究的品质由它的内容决定。

新的问题又来了。研究做好了,要如何评估?

对此,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立场鲜明——千万不要被期刊的影响因子绑架。他直言,过于看重期刊的等级和影响因子,对科研会产生“毒性作用”,至少在他熟悉的生物科学领域就是如此。

兰迪·谢克曼表示,像《细胞》或《科学》这样的著名期刊,都只接收极少数“高调的受欢迎领域”的论文,这些论文能够吸引更多注意力,帮助期刊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文章被引用很多次,在短期内产生很大影响,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学术成果就值得鼓励。”兰迪·谢克曼认为,科研人员发表研究成果时,应选择一个由现在依然在积极开展科研的同行们来进行评议的期刊。

所以,年轻学者还需要勇气和坚持。“你对你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要有信心和信念,而不是仅仅看《细胞》《自然》和《科学》这些期刊编辑们的看法。”兰迪·谢克曼说。

这场对话活动的主持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他总结说,活动的开展能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坚定信心,激发他们创新的潜能,为他们提供具有价值的经验、教训、建议,让他们能够继续拓展思路,建立开放科学,推动科技创新。

本次对话活动由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与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力学学会联合承办,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给予特别支持。(记者 张盖伦)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年会丨世界顶尖科学家对话青年人:创新要从解决问题开始 研究要由内容决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