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大竹地域及历史文化概览(下)‖ 彭明凯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大竹地域及历史文化概览

(下)

彭明凯

三、多姿的地方特色文化

大竹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县,农耕文化贯穿古今,特别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竹文化、麻文化和醪糟文化,一直承载着一代代竹乡游子的乡愁记忆。竹乡大地土沃物丰,从古至今,有许多地方特产和小吃名播大江南北;很多制作工艺,如大竹竹唢呐制作及演奏技艺、东柳醪糟酿造技艺、二郎竹席制作技艺、观音豆腐干制作技艺、竹乡麻布纺织技艺、芝麻薄脆饼的制作技艺等均被列入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就主要的几特色文化作一简单介绍。

(一)竹文化

大竹,自古就被誉为“绿竹之乡”,大竹人生活,一半都与竹有关。

一是视野里的竹。有五峰山四季苍翠茂密的竹之海洋。进入竹海,绿色里夹着凉意扑面而来。白夹竹、楠竹、斑竹、慈竹、苦竹、金竹、凤尾竹、水竹、刺竹、蓼叶竹、罗汉竹、黑竹、绿竹、方竹、寿竹、吊丝球竹等数十种竹,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密密麻麻,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渺无涯际的绿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深深浅浅, 绿浪翻涌,浩如烟海。

二是耳畔中的竹。大竹竹唢呐,起源于明代大竹人便凭借多竹优势就地取材,仿照木制、铜 制唢呐形状,用竹子制作。天生通晓音律的大竹人,在漫长自制和吹奏竹唢呐的过程中,自创自编了一套唢呐曲目,在吹奏上也有了齐奏、独奏、重奏、轮奏等 多种表现形式。民间还出现一人同时口吹4支唢呐、鼻吹2支唢呐、口鼻同时吹4支唢呐、倒立吹奏的特技高手。明代后,大竹境内出现许多竹唢呐鼓乐队,人们称这些人为“吹鼓手”。“吹鼓手”虽然地位较低,但官府每年举办“迎春“”打春”等时令性庆典活动,都要雇请竹唢呐鼓乐队上阵助兴。民间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家家更是非邀“吹鼓手”上门热闹不可。为此, 清代诗人王渔华写道:“竹山溪口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近年来,大竹竹唢呐队伍迅速发展,吹奏者由原来的几百人发展到上千人,唢呐的吹奏、表演艺术也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在演奏形式上,从原来的5人一组,发展到上百人并附带动作的大型集体演奏;从街头、院落的自由演奏,发展到按曲照谱的正规舞台演奏;从单纯的2支大唢呐各吹高、低两个八度的传统吹奏,发展到唢呐配以笛子、二胡,甚至电子琴、电吉他等与现代乐器的合奏;从以往的只吹传统曲子,发展到民歌、流行歌曲按不同场合恰当吹奏的境界。大竹竹唢呐,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种大型演出和比赛,并获得众多奖项。“绿竹之乡”的大竹又有“竹唢呐艺术之乡”的美誉。

三是舌尖上的竹。传统的有竹笋宴。大竹人的餐桌上,可看到酸菜竹笋汤、凉拌竹笋、竹笋炒肉,有竹蛋、竹毛肚、竹胎盘等。身处外地的大竹人,乡愁,是从思念一盘素烧竹笋开始的。

总之,祖祖辈辈大竹人把对竹的情怀融进了血液里,也把竹的品质刻在了骨髓里。

(二)麻文化

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草”的苎麻,在大竹的种植历史也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东晋常璩于永和四年到十年(348~354年)编《华阳国志》的《蜀志》,其中记载:“其宝则有……桑,漆麻苎之饶。”《巴志》记载:“桑蚕麻苎……皆纳贡之”。临江(今重庆市忠县)、安阳(今四川南充)二郡各有……桑麻丹漆布帛……足相供给”的记载。当时大竹未置县,但其地理位置在“巴”的范围和在临江、安阳二郡之间。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大竹县志》载:“麻漆以异地各良”,“故择其最多者,略举一二:苎麻、靛……茨竹、斑竹。”清道光壬午年(1822年)《大竹县志·卷三十九》载:“竹地膏腴,人民富有,衣食滋生,麻稻为首。”把麻列为大竹农作物之首。其商贾编又云:“邑产苎,行巴渝,四方之商,辐辏来集其业贾者,聚于城市,散于乡里,所货之物,皆日用所必需”。

历史上,大竹人主要就是手工纺织麻布,织造技艺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全手工麻布因其纤维长,结成织物冬暖夏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故而被称为夏布,曾被历代列为贡布,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

大竹手工麻布织造技艺是中华古代民间苎麻手工纺织技艺的生动再现,而其所使用的传统手工纺织工具,也是我国民间苎麻手工纺织技艺的物态遗存。中国古代《农书》的“农器图谱”中绘下的“治苎”绩麻工具,如今在大竹民间大量遗存,成为大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物态载体,意义非同一般。

(三)糯稻及醪糟文化

大竹醪糟,又称东柳醪糟,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以108位中草药制成曲药酿制而成,不加糖而甘甜如蜜,且具滋阴补肾、生津止渴之功。醪糟里含有少量的酒精,而酒精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消化及增进食欲的功能。凡路经大竹者,无不亲临品尝,以祭口齿,清润胃肠。

早在清光绪年间,东柳醪糟就名闻遐迩。据《大竹县志》记载,“甜酒亦以糯米酿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以大竹城北东柳桥所出为最。”据传在距“东柳桥”不远处的唐家大院有一李姓人家,妇人李廖氏。一家三口,以杀猪和卖草药为生。一次其丈夫走村串户3天后回家,还未进屋,一股香甜味扑鼻而来。四下寻找,发现是碗柜里的一碗剩饭散发出来的香气。杀猪匠试着一尝,此饭又甜又香,略带酒味。原来,是他的儿子不小心,将盛过丁香、甜草、百寇等草药粉的碗未洗就拿来装了剩饭。这就成了醪糟的发端。

2011年,大竹县获得“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称号,东柳醪糟已载入《中国土特名产辞典》,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大竹一张特有的城市名片。

(四)香椿文化

大竹县有500多年栽培历史,中国香椿母本源就在大竹石河镇。关于大竹香椿的传说,可见《传奇大竹》(2014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竹县日照适宜,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十分适合香椿的生长。大竹香椿由于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属纯天然绿色食品,以其“叶面光滑、色泽鲜红、香味独特”等独特品质在中国20余个大中城市畅销。2010年12月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大竹香椿”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作为中国香椿第一县,大竹香椿业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五)白茶文化

大竹人爱茶、习茶、种茶历史由来已久,至今已有1000余年。大竹种植白茶也是在过去种植普通绿茶的基础上转型升级而来,简单可概括为七个时期:分散种植期——大发展期——衰减期——荒弃期——转型期——白茶规模发展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期。

大竹白茶现已成功注册巴蜀玉叶、国礼、川白茶、云雾鼎、蜀玉白月、竹尖香玉、中谭白茶7个商标。随着大竹白茶的知名度提高,如今在大竹民间已形成每年一届喊山开茶文化节。

四、多彩的近现代文学艺术

大竹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活动,源远流长。

在近代历史上,大竹涌现出众多文人墨客。除江国霖外,还有以太白自居李作梅,著有《听雨楼诗话》。尹天觉诗文注重风骨,与邓思哲,濮斗衡合称“三傲”。马毅斋、李芳斋,善吟山水名胜之诗。邓仲琨、江叙伦、陈云湖、舒云亭等众,均有风各民的诗文传世。杨锡澍的《购书礼文》,陈步武的《放足会序》以及江三乘辑录的《大竹歌谣》,代表了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学潮流,是大竹近代文化的精华。还有邹祖懿的书画艺术,神韵逼真,王明贵的纸扎工艺,匠心独运。邹吉廉的医理,医术、医德、医风,名闻一方,周爱中的《医学玄机密要》,张富元的《经验妙方》,也是大竹宝贵的文化遗产。大竹近代歌谣,在艺术表现上也是丰富多采的。它继承了民歌的传统手法,在形势、结构及语言方面又有所发展。

在现代文化史上,大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尤以美术大师李斛最为杰出。

李斛,大竹县观音镇人,1919年生,1942年考入当时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后,在著名画家徐悲鸿等指导下,刻苦钻研,进步极快。李斛在中大艺术系学习的年月,正是徐悲鸿极力提倡革新中国画的时候。在徐悲鸿指导下,李斛经常带着宣纸毛笔,独自到嘉陵江畔写生。经过无数次的习作、探索,他终于在1944年创作出《嘉陵江上》《磨刀工人》等一系列革新中国画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李斛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素描和创作及教学。在创作中,李斛把西画的某些表现内容有用的因素融合到中国画里,再和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紧密结合起来,使画出的作品既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明暗变化,又有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其人物肖像画在形象的准确把握、神态的细致刻画、色彩的丰富等各方面,都比前人提高一大步,因此而被中国美术界誉为革新中国画的拓荒者。

李斛 《三峡夜航》 纸色水彩 87×68cm

(全文完)

作者简介

巴山,本名彭明凯,文学学士,供职于四川省大竹县委宣传部。梁斌小说奖、孙犁散文奖获得者,《读者》和《百花园》杂志签约作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先后在国内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出版诗集《爱河泛舟》,散文随笔集《五味人生》《拷问世界》《竹海梦天堂》《迈向成功的路》,小说集《滴水看海》《悠悠情思悠悠恨》《你是我的影子》《你的秘密我知道》9部文学专集。

上期回顾

原标题:《【历史文化】大竹地域及历史文化概览(下)‖ 彭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