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山川清丽,生态基底优越。2006年8月初,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当地调研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强调“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实现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十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嘱咐湖州“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湖州人民把“两山”理念刻在石上,印在心里,通过15年的持续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创下多个全国第一,打出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城市品牌。澎湃新闻为此刊发一组相关报道。
湖州美丽乡村连点成片。安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沿50公里长的滨湖大道而行,南太湖的旖旎风景尽收眼底。42条溇港从滨湖大道下穿过,诉说着湖州这座城市与太湖的千年姻缘。在吴兴区织里镇的太湖溇港景区,从溇港的一支——义溇取湖水滋养的大片荷花开得正盛,不远处是正在灌浆的稻田。
“改善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义之一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方面,乡村的优势比城市明显,成本也低得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就是非常好的抓手,可以乡村先行、影响城市,我把它叫做继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授张孝德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中华文明从农耕、乡村开始,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力量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国的重大变革都必须有农民、乡村出场,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将是无根的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湖州从乡村治理抓起,在全国率先建设“美丽乡村”,星火燎原、连点成片,进而实现全域美丽,“美丽”也成为湖州的重要资本,不断回馈着这座城市。
活着的千年溇港
从太湖溇港景区的制高点可以一览太湖风光。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图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清代诗人阮元的《吴兴杂诗》描绘了交错的水系环绕湖州,成就着鱼米之乡。
湖州所在的苕溪冲击平原夹在天目山、太湖之间,夏季山洪行经,冬季湖水倒灌,曾布满沼泽、滩涂,直到先民开凿出一条条伸向太湖的溇港。
庞大细密的溇港系统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工程,始于春秋,南宋时成熟完善,绵延至今。它包括溇港、横塘、堤防、圩田等设施,在每条溇港水道汇入太湖的尾闾处均建有水闸,上游遇洪涝时水闸开启,将水排入太湖;太湖水涨时关闭水闸,防止湖水内侵。旱季溇港水位降低,水闸开启,引湖水流入,供圩田内的居民生产生活之用。
“溇港还有一个精妙的细节——入湖河道都整齐地折向东北方。每年冬季湖区盛行西北风,风携水、水裹沙扑向南岸,溇港入湖口朝向东北,所泄水流就可以从侧面将南来的泥沙重新冲入湖中,防止停淤河道。”溇港景区负责人毕坚鸿说。
溇港一般是南北走向,以东西向的横塘连接,形成独特的太湖圩田,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根据圩田内水位的深浅养鱼、种稻、养荷花、种桑树,形成“桑基鱼塘”、“稻鱼共养”等生态养殖链。
“太湖溇港传承千年,到今天都在水利、灌溉上发挥重要作用。”湖州市水利局建设处处长王旭强说,历史上南太湖有73条溇港,目前保存完好、与太湖相连的还有42条,其中19条建有闸门,由水利部门调度,平衡市内河道与太湖水位。
溇港的一支——义溇滋养的义皋村。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图
中国乡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农耕文化高度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织里镇伍浦村因古伍浦溇而得名,有四条溇从村里经过,是太湖溇港最多的一个村。村总支书记卢云旗介绍,村民主要养殖鲈鱼和大闸蟹,鲈鱼的养殖收益远高于大闸蟹,但养殖废水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大闸蟹养殖基本不产生废水。为此,村里一方面集中处理所有鲈鱼养殖废水,一方面逐年减少鲈鱼鱼塘面积,近5年来减少100多亩,占养殖总面积的15%。考虑到溇港内水草过多会对水质产生影响,每年专门投放数万蟹苗进行生物清理,保持水质清洁,“我们是吃太湖饭长大的,绝不能让污水从溇港流入太湖。”
在伍浦村,65岁的宋松元家四代参与治水传为佳话。宋松元的父亲宋阿荣1950年代曾担任生产队长,村里进行溇港清淤,他总是第一个跳下水去。宋松元研究“土办法”遏制蓝藻,并促成村庄污水全部纳管,他的儿子、孙女也是治水生力军,定期巡河,监控河道水质。
织里镇义皋村被誉为“溇港文化带的明珠”,保存着原生态古村落。2014年起,村里修缮旧宅古桥,重新开挖运粮河,溇港文化展示馆也已初具规模。据毕坚鸿介绍。以义皋、伍浦、庙兜三个村组成的太湖溇港景区还将在圩田内种稻,还原桑基鱼塘的样貌,“让游客感受到‘活着’的溇港,体会农耕文化中生态循环、顺势而为的理念。”
王旭强告诉澎湃新闻,湖州市人大常委会正对太湖溇港保护一级立法进行调研,通过立法保护让活着的溇港更加精彩。
“美丽乡村”由“盆景”到组团打造
安吉横山坞村党群服务中心。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图
壮年知几到,幽径喜重寻。异世桃源路,暮春梅子林。屏山森秀色,槃涧漱清音。迤逦穷幽渺,山行不厌深——南宋诗人卫宗武的《过安吉县梅溪》描绘了湖州安吉县的秀丽山色,恍若进入桃花源。
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2015年领衔制定了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很难想到,在20多年前以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为目的的“零点行动”中,它曾被列为治理重点区域。
“那次被‘黄牌’警告让安吉痛下决心,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县农村农业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科原科长李健说,2001年安吉出台《关于“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实施意见》,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更为安吉的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横山坞村是安吉打造“美丽乡村”的明星村,集聚十多个休闲旅游项目,获得过中国十佳小康村、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等荣誉。今年7月,国家文旅部、发改委确定第二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横山坞村位列其中。
“我们的入村道路以前是泥路,下雨天三轮车都骑不进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还有很多露天粪坑。”村党总支书记蔡明福说,2001年后村里开始整治,修建村道,对垃圾集中定点投放,治理污水排放,还陆续对供水、电线等进行美化,2008年后进行了墙体4D彩绘,在公共区域造景,“现在乡村美了,我们把重点放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上,组织村民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精神需求。”
到2008年,安吉187个行政村基本解决脏乱差,接着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计划建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农村样板。李健说,安吉用5年时间就实现了95.7%的美丽乡村创建,2013年接力开展“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打造,目前精品村已全覆盖,村村有便民服务大厅,多数有文化礼堂、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体育活动场地,50%以上的村有电影院等,“城里有的农村基本有,农村有的城里反而没有。”
长兴县北汤村每月在公示栏通过红榜、黑榜公示垃圾分类情况。 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图
除了硬件设施,美丽乡村打造中更重要的是“软体”,其中推行垃圾分类可谓难度最大的一项。
湖州长兴县金耀再生资源利用公司是该县唯一负责厨余垃圾回收的企业,据行政主管俞鹏介绍,目前长兴农村垃圾分类准确率普遍在85%以上,不少村超过90%,远比县城高,不少乡镇做到“垃圾不出镇”。
“我们村2015年起推行垃圾分类,放了多组易腐、非易腐垃圾桶,但每次收运,垃圾都是乱的。后来改变思路,在每户人家门口放一组易腐、非易腐垃圾桶,还是有不少村民随意投放。”林城镇北汤村妇联主席陈彩琴说,村里又实行公示制度,每天在村民群公布垃圾分类情况,每月再以红榜、黑榜公示。
“农村是熟人社会,落在后面的人都觉得难为情,渐渐地,大家对垃圾分类从不适应转向习惯。同时,村里也进行奖励,年底开村民大会时对垃圾分类优异家庭给予‘最美北汤人’奖励和一定的奖金,还开设兑换点,把可回收垃圾送到兑换点可以换取生活必需品。”陈彩琴说,现在北汤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已超过95%。
林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是“国家级资源化站点利用示范基地”,负责人朱国民告诉澎湃新闻,因为养殖业发达,林城除了生活厨余垃圾还有较多动物粪便要处理,他们通过高校指导的“阳光增肥房处理技术”,将厨余垃圾、动物粪便制成有机肥,无偿提供给农民,做到“垃圾不出镇”。
2021年1月,浙江公布2020年度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名单,湖州率先实现省级示范县全覆盖。“作为美丽乡村发源地,今年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升级,以往是单个发展,打造一个个盆景,今年要求组团式发展,统一规划设计,打造连片风景,串珠成链,实现全域美丽。”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中校说,首批11个组团的规划已启动,今后每年将推出10个组团,预计2025年覆盖全市乡村的1/3。
“最值钱的就是眼前的风景”
长兴太阳能光伏项目,发电的同时鱼塘可正常使用。长兴县委宣传部供图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元初诗人戴表元的《湖州》。如今,青山秀水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本。
湖州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的“漫步山乡”民宿老板陈建强送走上海客人吕先生,又摆弄起满园花草。民宿2015年10月开业至今,吕先生已入住16次。
陈建强20岁出头就离开老家仙潭村,在城里做过理发师、厨师。2014年,老家的房子翻建,他决定开办民宿。“我想,外面来租农居开民宿都能盈利,自己的房子改造肯定也可以做。”陈建强说,开业当天,8个客房只有一个空的。
避暑胜地莫干山镇是国内民宿密度最高的区域。“全镇没有工业企业,最值钱的就是眼前的风景,我们只有更用心地保护好生态,才能有持续的收益。”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戚丽芳说,目前全镇民宿从业人员超过6000人。精品民宿平均入住率70%以上。
高端民宿掩映在莫干山的绿水青山间。 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图
2007年前,莫干山镇还没有一家民宿,全镇守着绿水青山,靠毛竹、茶叶、果园等纯农产业以及几家工业企业为生。2007年,改造农舍建成的“裸心乡”拉开莫干山民宿的序幕,到2012年民宿达到30多家。2013年到2017年,民宿业进入井喷期,外来资本租农居改造,本地村民改造自家农居,民宿增加到550个,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目前有800余家民宿,70%以上由本地人创办。
“民宿让在外闯荡的人回到乡村,村里有了生气。”仙潭村村支书沈蒋荣说,2014年前村里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现在村里573户人家,有150家民宿,80%以上是本村人开的,本地人的民宿中又有80%是返乡人员办的。村里每年接待游客15万,旅游收入超过7000万元。
“我1997年离开老家安吉,在深圳、杭州从事设计工作,在城市生活10多年,每天看到的都是高楼、玻璃幕墙。我想,在哪里都可以做设计,就和妻子回了家乡,开始只想找个地方建工作室,但在横山坞村看到半空置的农居,有了改造的冲动。”“小瘾半日村”老板陈谷说,2016年后他已推掉数千万元的设计业务,将主要精力放在村落改造上,这里的34幢农居被打造成35个业态:民宿、餐厅、亲子手工坊……“不是我自己经营,而是招募同样对乡村生活有情结的人。五一假期,这里一家咖啡厅一天卖出1200杯咖啡。两幢农居原来有猪圈,一个被改造成客房,淡季1280、旺季1980,还供不应求,另一个被改成日料餐厅,也很受追捧。”
2015年至2020年,湖州的民宿从1721家发展到2942家,增长71%;客房从1.9万间增长到3.2万间,增长66.5%;营业收入则从7.7亿增加到58.1亿,增长656%。
生态资源不仅让民宿业赚到了真金白银,也让湖州农村各领域、产业都有较快增长。“很多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蔬菜定点配送基地在我们村,去年村里引进的10个项目都涉及农业,就是因为蓝天绿水使这里的产品有天然的附加值。我们要守好生态这条底线,不能砸自己的饭碗。”织里镇伍浦村党总支书记卢云旗说。
“十三五”时期,湖州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129.3亿元提高到149.5亿元,2019、2020连续两年增幅列全省第一,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六连冠”。2020年,湖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4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