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上海市政府参事聘任仪式暨上海参事工作座谈会上,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政法大学原副校长陈晶莹受聘为上海市政府参事,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为其颁发聘书并勉励她及其他11位此次共同受聘的参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优良传统,更加奋发有为,扎实做好新时代参事工作,为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事作为“政府的智囊”,多为造诣精深的学者和一线经验丰富的实践家,其所在领域涵盖社会多个方面,陈晶莹教授长期从事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和海商法研究,主持、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政府部门委托项目十余项;在《人民日报》《文汇时评》和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编、著《国际贸易法》《国际商法》《<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释解与应用》等著作、教材多部;曾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奖项。现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监督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她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认真履职尽责。自2003年以来,以上海市人大和全国人大为参政议政平台,提交或有效转化学术研究成果为人大议案与建议63项,为“一府两院”领导提供相关咨询,内容涉及城市管理、立法、文教、金融监管、司法改革、航运贸易、水资源保护、自贸区法治建设、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法治营商环境优化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主持的多项上海市决策咨询重大课题中有3项获上海市领导的批示,1项获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二等奖;2项议案获全国人大优秀议案。疫情期间,笔耕不辍,提交有关《美诉中案件因应对策》内参稿,经副国级领导批示,被外交部、中办录用;提交《关于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议案》,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录用并上会审议;今年两会期间,提交并被录用2项议案和2项书面建议,另提交了10项《民法典》编纂建议(其中2项被全国人大法工委录并用于2020年5月28大会审议通过并公布的《民法典》);闭会期间,传达两会精神4场,为各级政府、部门、单位作民法典宣讲报告6场,参加特约监督员工作活动5次,处理群众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案例2起。充分彰显了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参政议政,保持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的良好风貌。
上海是新中国参事制度的重要发祥地。1951年2月16日,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宣告成立。同年3月,陈毅市长任命了上海市政府的首批参事。70年过去,截至目前,历任上海市长共任命和聘任了参事233人。现任市政府参事共40名,其中任命制参事3名,聘任制参事37名。
根据《政府参事工作条例》,参事主要从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聘任,也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党员专家学者中聘任,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较大的社会影响和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具有较强的参政咨询能力。
参事室是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之一。参事历来有“直通车”之称,那些进出参事室的白头翁们能以个人身份直接向政府进言。他们的建议、意见,可以直接送到市领导的办公桌上去;同时,市领导和各个委办局的领导也常来交流信息,便于参事提出意见、建议。
链接:听听陈晶莹这些年的持续发声
该给“大数据杀熟”踩刹车了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她直言“大数据杀熟”已成为“常见病”。她坦言,目前我国数字贸易尚处于发展初期,平台企业可以免费使用部分公共资源,其中一些新型业务及其盈利模式游离于市场规范、商事法律和税收体系之外。“于是乎,它们侵犯用户隐私而不受惩罚,利用大数据杀熟。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等新模式新业态,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这种问题。”同时,数字贸易所特有的网络效应和“轻资产”特点,使数字贸易极易出现“赢者通吃”的市场格局,产生严重的数据垄断。为了追求更大的网络效应,资本市场还不断推动数字企业合并重组,从而进一步放大“赢家全得”的局面,强化“数据和用户独占”的竞争结果。
为此,建议,在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等指导下,建立适应数字贸易发展的工作机构,如“国家数字贸易办公室”,推动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规范数字贸易的发展。同时,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应做分类处理,如与政府有关的数据、企业商业秘密数据以及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敏感数据,严禁跨境数据流动,不得跨境转移,其他普通的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则允许跨境自由流动。
从数字贸易大国迈向数字贸易强国
还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长期关注数字经济发展的陈晶莹,进一步聚焦数字贸易,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数字贸易是数字时代的象征,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来自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预计至2030年,数字技术将促进全球贸易量每年增长1.8至2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数字贸易规模增长迅速,相关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活力要素之一。《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0》显示,中国2019年可数字化服务贸易额超2700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排名第8,数字服务进口排名第7。
“我国服务贸易数字化增长态势较为平稳,但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仍有增长空间,”陈晶莹判断,数字贸易发展将迎来至关重要的“黄金机遇期”。如果中国能借此机会在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框架中赢得主动权、掌握话语权,就能由全球数字贸易大国迈向数字贸易强国,实现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为此,她建议设立“国家数字贸易办公室”,定期跟踪研究海外国家治理数字贸易市场、制定数字贸易规则的动态,进一步推动适于国际竞争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建立,规范数字贸易发展。
在此基础上,她还提出,可以利用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城市出台数字贸易优先的支持政策。“有条件的自贸区可以率先探索,按照扩大开放与适度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试点基础上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提升我国数字贸易国际化水平的同时,陈晶莹还希望降低数字领域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标准。在她看来,数字跨国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轻资产化。与传统跨国企业不同的是,数字跨国企业对东道国经济贡献主要体现在技术和知识溢出、营销渠道、品牌效应等方面。如果能改变传统外资绩效评估办法、缩短审批时间,就有望吸引集聚更多数字跨国公司,助力我国数字贸易进一步发展壮大。
她还提到了数据分类分级。“如果想要提升我国在数字经济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就必须进一步推进跨境数据流动,”陈晶莹从数字经济发展现实情况出发,建议实施跨境数据流动分级分类管理。其一,涉及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严格要求将数据中心建在国内,便于监管,也防止关键数据流失。其二,针对中小企业,如不涉及关键领域,可适当放宽限制,促进数据更活跃地自由流动。
首部民法典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陈晶莹谈到,民法典的编纂意义重大。
首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民法典,也是中国立法史上的里程碑。尤其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在法治上的进步,意味着中国法治文明进入到发达、进步的新时代,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民法典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法治的新需求、新要求,也顺应了民众的新需求。民法典体现了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提高,对公平正义、人格尊严、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诉求随之提高,所以需要通过这样的法典依法更好地保护自身的民事权益。
第三,民法典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之奠定了制度基础。民法典是多年来民事立法的实践和司法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制度的集成。
陈晶莹还分析了民法典的突出特征。
首先,民法典贯穿着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原则。人格权置于民事权利之首,体现了中国民法典先人后物的特征,有诸多条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格权与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健康权、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权利紧密相关。
第二,民法典体现了时代性。其中,个人信息保护、对网络侵权的相关规定等均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此外,这部民法典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适应新业态,能够促进营商环境的优化。
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不是简单的“地方变大”
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陈晶莹说到,上海自贸试验区增设新片区绝对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扩大,而是秉承现有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制度创新成果。更好地对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大局之举,也是新形势下回应新要求的重要举措。
上海自贸区建设五年,制度创新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优势。五年来,上海自贸区为全国提供了超过100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陈晶莹表示,上海自贸区实践了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和创新、法制环境完善等方面的基本制度框架,实施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必须秉承制度创新这一经验做法。
在制度创新方面,陈晶莹建议,首先自贸区应建立制度支持平台,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或者是跨国公司总部的重大项目在上海落地,降低商务成本,加大准入前国民待遇下的减税降费力度,聚焦扩大进口贸易重点任务,对接进博会,提供优质、且具有跨文化特色的服务,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她还建议,聚焦在上海最有优势的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领域,率先深化扩大开放,同时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探索构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并加以实践。“希望能够适时地开放数据市场,促进整个数据的流通,这是未来的方向。”
陈晶莹表示,以往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当中,往往存在“先上车后买票”的做法,先尝试、后立法的模式会使部分制度创新在没有既定立法的条件下进行。她建议通过运用事权、制度一体化的做法,如推出部分经济领域法律适用的负面清单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反复赋权、无效赋权的现象,以此助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制度创新。
原标题:《陈晶莹:牢记使命,心怀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