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发射成功,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2021年7月19日8时19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发射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80次飞行。

2021年是中国航空年,先是祝融号在毅力号之后成功在火星登陆,打破了美国对于火星“垄断”的地位;6月17号神州十二号发射成功,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

事实上,太空领域事关国家发展大局:

凝聚国家发展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太空已构成新一维利益制高点,“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显然,太空经济代表着国家发展利益。北斗系统、IPv9网络还将像水、电一样服务社会公众。

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与市场主体大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因不匹配,例如北斗系统,若按照市场机制去搞,私人成本达700亿元,行业应用、大众应用等社会收益却无法用数字统计,高得超出人的想象,这类成本—收益结构错位的产业私人和市场干不好。

更多体现国家竞争力和国家战略。太空是继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空间,似乎证明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征服太空。为争夺战略竞争制高点,掌握太空开发主动权,各国成立太空战机构,制定太空保护战略,组建太空战实验室和实验部队,开展太空战军事演习。

美元成吨成吨地砸下去,卫星一颗一颗地打上天,大国地位、实力、话语权的竞争从不讲经济效益的。体现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家竞争力的产业是倾举国之力,若按市场原则优化要素配置,就将变性、变质。

为此,太空领域的国际争夺战早已打响。太空战,说白了就是争夺制天权,通过摧毁敌方卫星(天基武器系统),进而让敌方地面所有通信导航瘫痪,飞机导弹无法作战进而不战自溃。以此观之,战争真正的胜出者往往是拥有下一代军事技术的一方。

因此,说到底,从陆地到海洋,从天空到太空,高边疆才是真正的边疆。如果说20世纪的战场是海洋,那么21世纪的主战场在太空,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这让太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一边,美国军事霸权向外太空扩延,另一边,俄罗斯构建攻防兼备的太空军事网络,再加上,中印等太空布局紧追不舍,所谓的太空军备竞赛早已在奔跑的路上。

此外,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迭代进化。1964年,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就提出文明进化的概念:一个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充分利用它所在行星上的资源,定义为“文明1.0”;能够充分利用它所在恒星系统的资源,定义为“文明2.0”;能够充分利用整个星系的资源,如银河系,定义为“文明3.0”。

今天人类的文明大概在0.7左右,还没有百分之百充分利用地球资源,也没有真正打开太空资源的宝库。如果人类能逐步利用太空资源,尤其是近地行星资源,那么人类文明将产生质变,跨越“文明1.0”,向恒星系文明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