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款内心强大

原创 吴主任 吴主任 收录于话题#吴主任就这么看87个

谈到对念头和行为的觉察,提供一个具体的切入角度:一个人习惯性地不信任,以及不尊重自己感受的日常行为有哪些?

试着举两个我观察到的例子:

1,看手机实时天气的方式,来决定自己该不该开空调(窗户)。

2,看表显示的时间来判断自己是不是饿了,困了,累了。

想知道你观察到的自己或别人的类似的行为是什么?

上面这是朋友胡缠发的内容。胡缠老师近年来深耕心理学,颇有建树。比如他从这种常见的行为总结为一种对自己真实感受的不信任就很有意思。

然后有网友互动回复了两个典型的例子:

“我还会先看评论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分享某条微博或者某首歌。”

“先看看别人的影评再决定自己打多少分。”

是不是很熟悉?我感觉人人都有过这样的阶段。这或许是人认识环境,熟悉世界的必经之路。但如果常年如此,总是不能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总是活在自我怀疑之中,恐怕就有问题了。

尤其我们成长的文化环境,可能会让人更难摆脱这种不信任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

记得陈冲的一次访谈,说自己第一次去美国受到的观念冲击。她去到纽约发现此前所有的价值观、是非对错,都没了。美国是个体化的,强调自我意志,她发现突然要负起责任来了。

进化心理学很简单地解释过从众心理。想象下野兽出没的荒郊野外,跟着大部队走活下来的概率肯定更高。而那些对野兽行踪的判断深信不疑的聪明祖先也可能因为独自行动而挂掉。

土豪们要如何判断一幅画是否值得挂客厅?是真实感受?是审美倾向?是文化品位?如果真是这样,今天的多数“暴发户”足够诚实的话应该挂上八十年代的风景或比基尼挂历。最终的决定因素只不过是价格和“圈内鉴赏师的评价”。

所以,很多时候就连“真实感受”的“真实”都变得可疑了。

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大量实验。比如盲测葡萄酒。几杯完全一样的葡萄酒,只不过事先安排了价格和获奖情况等信息差异,那些圈内知名品酒师喝到“名贵”的那一杯时奇迹发生了,完美地咂摸出更有层次的口感,毫不吝啬地给出赞美大礼包。

“不信任”“不尊重”这两组词仔细琢磨并不那么准确,似乎这期间还经过了思考,耗费了一些精力。实际上并没有,人很容易被大环境影响,无论是观念还是审美,就是下意识地大脑丧失了判断。不仅如此,人的大脑还会拼命地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做解释,从而达到认知协调。

一件商品买之前可能还犹豫,还能正常地和朋友讨论优缺点,一旦入手,它就是完美的。

如果有一部电影你事先得知高达9分,获奖无数,那么从影片的第一个画面开始你就已经在寻找它的独特和牛逼之处。等于是先有了结论再寻找证据。哪怕是以往难以忍受的画面和情节都会被你的大脑解释为“不明觉厉”。最后,虽然头昏脑涨,但在疲惫之余依然不忘果断给打上9分。

试着回忆下自己是不是有过类似的行为。

点赞十万加的文章你会更加重视。视频背景的那些“罐头笑声”也一定“帮你觉得”好笑。标题有性和暴力的暗示打开率遥遥领先,哪怕你已有所怀疑只是标题党。甚至电商网页色彩的变动都足以决定你是否下单购买。

所有这些现象,就算你知道了,依然会被影响。更何况有那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早就被这个商业世界的各种奇技淫巧所影响。

尽可能地做到不受外界干扰,尊重和信任自己的真实感受,需要漫长的训练。但这是有必要的。

人们整天说“内心强大”,多数是指心理承受能力。有点泛泛而谈。不如从小事做起,就日常的阅读和影视剧赏析,试着完全无视外界评价,勇敢地接受信任自己的真实感受,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看不下去就不看,别人交口称赞经典,你觉得垃圾那就是垃圾。这是内心强大的基本款。

原标题:《基本款内心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