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波 中华英才半月刊
茅盾: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
栏目策划、资料编纂/范丽庆
编者按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波,近年来以极大热情创作了一批歌颂中华现当代优秀人物的水墨肖像画,有科学家、医学家、文学艺术家以及学术界、宗教界著名人士,形象传神,鲜明生动,并以诗词形式褒扬人物事迹,受到画主及亲属故旧、弟子传人、专家学者的喜爱。这些诗画佳作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传递东方笔墨之美,是向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本刊予以连载,本期续发之二十。
茅盾先生像 刘波作
人物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新颖的家庭。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编务工作。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7月,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30年4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陆续创作发表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著名作品。
抗战期间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先后主编《文艺阵地》、香港《立报·言林》。1939年3月抵新疆,被推举为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1940年4月抵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写出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1949年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0月,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主编《人民文学》杂志。
茅盾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一度失去组织关系。后来他多次提出恢复党籍。党中央认为,他留在党外工作,对革命更为有利。1981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生前的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题茅盾先生画像
刘 波
吴歌子夜 透骨悲辛
故居乌镇 初心不泯
时代背景 广阔无垠
身经黑暗 书写红尘
古典形式 精华可因
民间生意 自然可亲
典型状写 体验亲身
阅世以深 寄情乃纯
扎根都市 秉笔塑人
农村三部 悲怀吾民
抗争觉醒 正义以申
以心探道 以文求真
黎明终至 同迎早晨
旧邦新命 共沐阳春
茅盾扶植文坛新人轶事
茅盾先生不但才华出众,著作等身,而且品德高尚,奖掖后进,在文艺界享有“文艺园丁”的美誉。
英国名著《简·爱》,最初是出版家舒新城邀请茅盾进行翻译。茅盾在翻译了三分之一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李霁野的译稿,发现他的翻译很到位,毅然向舒新城表示自己不再翻译了。尽管舒新城与茅盾有约在先,并对李霁野表示婉拒。茅盾仍然建议出版李霁野的作品,给新人以机会。后来,茅盾还发表文章对李霁野的译作予以推荐。
新中国成立以后,官居要职的茅盾在忙于政务之余,发表大量文学批评文章,发现并扶植了茹志鹃、杜鹏程、乌兰巴干、郭小川等青年作家。据统计,茅盾一生点评过的青年作家多达308人,绝大多数是文学新人。杨沫的《青春之歌》发表之初,受到一些非议和抨击,茅盾主动在《中国青年》发文予以支持。《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为了表达对茅盾先生扶植自己的感激之情,曾写一首七律赞颂茅公:“手浇桃李千行绿,点缀春光满上林”。
1991年3月,在“纪念茅盾逝世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展出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汇编出版的“茅盾眉批本文库”丛书。仅对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一书写的眉批就达13万多字,茅盾小到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要素设计,极其细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一书,因此成为“十七年”期间不多见的越改越好的文学作品。
茅盾先生逝世之前,捐出稿费25万元人民币设立“茅盾文学奖”。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画家简介
刘波,字荷生。原籍山西,1974年生于内蒙古。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艺术史博士学位,导师范曾教授。现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国家出版基金评委。发表学术论文、艺术评论、散文、随笔等四十余万字。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并举办多次个人艺术展。出版学术专著、个人画集、文集、书法集、译著等著作十余部。
往期推荐
系列|百年人物像赞之十九——黄自系列|百年人物像赞之十八——钱三强系列|百年人物像赞之十七——张仃
原标题:《系列|百年人物像赞——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