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活动教案】测量降雨量

活动主题:天气变化

面向年龄段:小学2-3年级

教学目标

1. 能动手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

2. 能使用雨量器大致测量某一天的降雨量。

学习成果评价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成功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

层次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

层次3:能独立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能正确使用。

教学背景

在学生学习了如何观察天气现象、气温以及风的基础上,本节课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测量降雨量。

降雨量是一段时间内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参考QX/T 52-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简单的雨量器包括一个漏斗、一个贮水瓶、一个直径与漏斗口径相配套的量筒(量筒刻度与漏斗口径、量筒直径有关)。漏斗和贮水瓶放在一个筒里,这个筒有时也需要承担储水功能。下雨时,雨水经漏斗收集进入贮水瓶,将贮水瓶中的水倒入量筒即可测量雨量。也有些雨量器的贮水瓶本身就是一个量筒。

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为日降雨量,一般规定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教学准备

材料:塑料瓶、剪刀、透明胶、直尺、卡纸、喷水壶(最好是能模拟下雨的花洒)、雨量器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集体记录单

准备:教师提前通知学生每人带一个塑料瓶、剪刀、透明胶、直尺。

安全须知

提醒学生在制作雨量器时,注意工具使用安全。

教学过程

【课前回顾】

1、教师展示学生中优秀的或存在问题的天气记录本,并请学生进行汇报。对能坚持进行天气记录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那些没有坚持记录的学生下次要做好。

2、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在集体的天气记录上继续记下前一周的天气情况。

【集中话题】

1、教师展示集体天气记录,引出对“降雨量”的讨论。

● 从我们的天气记录表上,可以看出哪些天在下雨?

● 你能比较出哪天的雨下的最多?哪天的最少?

● 你能不能借助一种工具比较一段时间内雨量的多少?你觉得这个工具是什么样子的?

(照片来源:南京莫愁湖小学)

【探索与调查】

1、学生分组设计比较雨量的工具。

2、教师展示雨量器的图片,让学生认识雨量器,告诉学生人们可以利用雨量器来测量一段时间的降雨量。

3、教师展示现有的材料,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

● 你们利用什么做盛放雨水的容器?

● 你们如何制作雨量器上的刻度?0刻度线应该画在哪里?

(照片来源:南京莫愁湖小学 )

附:雨量器的制作步骤

① 将塑料瓶剪成两半;

② 用透明胶将剪开的部位粘起来,防止划伤手;

③ 在卡纸上画好刻度尺,单位是cm;

④ 将做好的刻度尺贴在塑料瓶上,注意0刻度线要与瓶底重合;

⑤ 如果瓶底不平,可以将刻度尺稍向上粘贴,在瓶中灌水直到0刻度线;

⑥ 将塑料瓶的另一半倒扣其上,简易雨量器完成。

【回顾与解释】

1、 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雨量器:

● 你们在制作雨量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

● 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2、教师用喷水壶模拟降雨,挑选一个学生的雨量器进行实验:

● 谁来读一读这场“雨”的降雨量是多少?

(照片来源:上海爱国小学 )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测量降雨量的操作方法。

● 测量时,选择什么地点比较适宜?

● 我们如何确保雨量器的稳定而不会被风刮倒呢?

4、教师提出要求,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记录每天的天气现象、气温和风,并且在下雨的日子里测量当天的降雨量。

教学建议

1、 学生判断雨大雨小,一般只注意到瞬时降雨的大小,而不考虑降雨的时间长度。气象中的降雨量需要考虑时间长短,即整个降雨过程中单位面积上的降雨多少。因此,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如“昨天明明下很大的雨,降雨量为什么很少?”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讨论。

2、 学生制作的简易雨量器,直径规格都和气象上使用的不符,因此本节课也不需过多要求测量数据上的准确性,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测量方法,如果有条件能比较出两场降雨的大小(一周下了两场雨),教学的效果就更理想了。

3、 测量的地点,建议在没有遮挡物的天台、阳台等地;为了防止雨量器被风刮倒,可以外加东西固定。具体细节,还是需要教师和学生讨论而来。

教学记录

▲课后小记

(来源:“汉博·科学教育”微信公众号)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提醒广大科技辅导员

戴口罩 勤洗手 少集会

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原标题:《【STEM活动教案】测量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