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图源:Ryan MacEachern/Penguin)

编译 | 王允含

原文来源 | 企鹅兰登英国官网

Catherine Taylor

编者按:电影爱好者对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作品必然不会陌生:从开创“交换杀人”先河、希区柯克执导的《火车怪客》,两度改编的犯罪经典《天才瑞普利》,到近年大热的同性电影《卡罗尔》,这些堪称时代先锋的故事幕后,海史密斯又拥有怎样的创作经历,和其他同样扣人心弦的作品?

没多少作家初出茅庐就有幸被希区柯克改编,心理惊悚大师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便是其中之一。在海史密斯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这里有一份最佳指南进入她的小说世界。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1921年1月19日生于德克萨斯州的沃思堡。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心理惊悚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至今依然活跃在电影、电视和舞台上。

海史密斯最经典的照片,摄于1962年

(图源Michener Art Museum)

1950年,29岁的海史密斯出版了第一本小说《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旋即被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搬上银幕,一部惊险刺激的黑色电影诞生了。同她日后最著名的系列——不知是非的诈骗犯汤姆·瑞普利的故事一样,《火车怪客》一开始就展露出海史密斯对人类天性中黑暗、残酷一面的着迷,包括性取向的暧昧与压抑,以及个体强大的诱惑力。海史密斯的创作折射了她人格的多面性:她的恋人有男有女,她本人在旁人眼中也是个极度神秘的矛盾体。

海史密斯是一对商业艺术家夫妇的独生女,二人在她出生前10天离异,她从小在纽约长大。上世纪40年代初,海史密斯从大学毕业,在纽约一家百货公司做销售助理,这段经历成为后来《卡罗尔》(Carol)的灵感来源,这本以女同性恋者为题材的小说曾经久遭压制。同期她也为漫画书编撰剧情大纲。

在游历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后,海史密斯选择在欧洲永居,但仍像她书中很多角色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起初1963年她住在英国萨福克郡,最后于1982年搬到瑞士,在那里待到1995年2月去世,享年74岁。

出道伊始,海史密斯便提高了流行犯罪小说的水准,使之从廉价的通俗小说,变成冷峻、震撼人心的人类心理研究,甚至可以媲美狄更斯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价值。格雷厄姆·格林曾给予她一个著名的称号——“孕育忧虑的诗人”(Poet of Apprehension)。

Strangers on the Train

《火车怪客》(1950)

企鹅Vintage系列《火车怪客》

两个素昧平生的男人在火车上相遇,勾起一段对话,双双被卷入一个致命的协约。盖伊·海因斯(Guy Haines)是一位建筑师,想和出轨的妻子离婚,自己好再婚;查尔斯·布鲁诺(Charles Bruno)是个娇生惯养、毫无担当的人,急于摆脱专横的父亲。我们为什么不能互相帮助,实现一场完美谋杀呢?查尔斯提出了致命邀约。

盖伊心慌意乱,急忙拒绝了这一提议。可反社会人格的查尔斯依然追踪到盖伊的妻子米里亚姆(Miriam),将其杀害。最后,他找到即将再婚的查尔斯,像寄生虫般潜入他的生活,逼迫他履行自己那份义务。

1951年《火车怪客》剧照,两位男主角在火车相遇

演员Farley Granger与Robert Walker

(图源Warner Bros)

从心理学角度讲,如果盖伊代表普通人格“杰克医生”(Dr. Jekyll),那么查尔斯就象征充满恶意的另一重人格——“海德先生”(Mr. Hyde)。海史密斯的文学首秀即具备绝妙的情节构思,随着盖伊发现自己深陷在罪恶感和恐惧交织的大网里,全书精心营造的紧张气氛也逐步攀升。与此同时,两人间的性张力和过度认同也得到了着重刻画:这段龌龊的双生关系,只有伴随其中一人的死亡才能终结。

Carol

《卡罗尔》(1990)

(1952年以笔名克莱尔·摩根首次出版,题为《盐的代价》)

构图经典的意大利版《卡罗尔》电影海报

(图源IMDb)

1948年12月,时值海史密斯在纽约布卢明代尔百货公司做临时工,一位身着貂皮大衣的金发女士出现在她面前,光彩照人,令她不由得凝神屏息。那位女士在海史密斯处买了一个洋娃娃,作为女儿的圣诞礼物。这段萍水相逢的经历给带给她深刻的触动,她在日记中写道,“奇怪的感觉,有些眩晕,但又喜悦之极,仿佛目睹了神示。”

轮班结束后,海史密斯当即回家写下了《盐的代价》(The Price of Salt)的情节大纲——一段两个女人间的爱情(译注:盐在圣经典故中象征“珍贵之物”)。然而,碍于自己已经声名鹊起,她选择用笔名在1952年出版了这部作品。直到1900年,海史密斯几年后将不久于人世,这本书才以全新的标题在她大名下再版:它和深植于其他作品的愤世嫉俗和暴虐迥然不同,带有浓郁的私人印记。

2015年《卡罗尔》剧照,二人柜台初遇

演员Rooney Mara与Cate Blanchett

(图源Wilson Webb/The Weinstein Company)

故事中这段关系发生在隐秘的角落,却充满狂喜与激情:19岁的特芮丝·比利佛(Therese Belivet)期望成为一名橱窗设计师,她和当时的海史密斯一样,同一个年轻男子存在关系却心怀矛盾;年长些的卡罗尔·埃尔德(Carol Aird)则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妻子和母亲。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这不啻为一段禁忌之恋:二人在木嵌壁板的优雅餐厅,佐以浓烈的鸡尾酒共进午餐,在路旁的汽车旅馆度过心醉神迷的一个个夜晚——高雅的风尚背后,崇高的理想更加动人。

后来,特芮丝伴随卡罗尔从婚姻中出逃,卡罗尔的丈夫雇佣侦探追踪二人,整个故事骤然转向,从对爱情的寻觅,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猫鼠游戏。

The Talented Mr Ripley

《天才瑞普利》(1955)

企鹅Vintage系列《天才瑞普利》

时髦文艺的风格,大胆招摇的剧情,富丽堂皇的背景,海史密斯的惊悚小说堪称为大银幕量身打造,而其中最合适的莫过于“瑞普利系列”5本书的第1部了,主人公便是职业诈骗犯、冒名顶替的天才汤姆·瑞普利(Tom Ripley)。

年轻的汤姆审美不错,渴望更高雅的生活,但这对孤儿出身的穷小子是触不可及的诱惑,他只能依靠小哄小骗在纽约勉强维生。直到有一天,造船大亨胡伯特·格林利夫(Hubert Greenleaf)雇他去往意大利,劝说放荡不羁的儿子迪基(Dickie)回国投身家业。

1960法国改编电影《怒海沉尸》,Alain Delon扮演瑞普利

(图源IMDb)

瑞普利很快就同迪基和他的女友玛姬(Marge)打得火热,后来甚至玛姬都自觉落了单,怀疑起那两人的关系了。汤姆被迪基对生活和金钱无忧无虑的态度深深吸引,变得越来越依赖他;然而肤浅轻薄的迪基很快就腻烦了汤姆,一天他竟发现汤姆在他的房间,穿上他的衣服,模仿他的举止,震惊的同时也警惕起来。后来二人乘船出海时,汤姆残忍地杀害了迪基,将尸体连同船只一起沉入大海,自己顶替了迪基的身份。趁警方、玛姬和迪基父亲还蒙在鼓里,汤姆在意大利的里维埃拉大肆漫游,苦心钻研向上爬的门道,在享乐和罪恶的旋涡越陷越深。

美国电影《天才瑞普利》,Matt Damon饰演瑞普利

(图源IMDb)

The Cry of the Owl

《猫头鹰的嚎叫》(1962)

企鹅《猫头鹰的嚎叫》

作家布丽姬·布罗菲(Brigid Brophy)评论说,海史密斯这本描述病态追踪狂的小说剖析了“自我选择的牺牲者的心理”。离异的罗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orester)生活孤独而压抑,于是搬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打算重新开始。在那里他痴迷上了年轻美丽的女孩珍妮·希尔洛夫(Jenny Theirolf)。珍妮住在一栋与世隔绝的房子里,罗伯特便开始暗中窥探她的生活。

出人意料的是,一晚珍妮邀请罗伯特去家里,表示她与男友格雷格(Greg)分手、遇见罗伯特,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此后,珍妮开始反过来偷窥罗伯特,格雷格如今也监视着他。罗伯特的前妻妮基(Nickie)也被卷入这场愈演愈烈的戏剧事件,对于不幸的罗伯特,这注定将是一场悲剧和灾祸。有评论家用“来势汹汹的卡夫卡”形容这本小说,海史密斯确实将曲折和阴险展现到了极致。

Edith's Diary

《伊迪丝的日记》(1977)

《伊迪斯的日记》百年纪念版

(图源Amazon UK)

“毫不留情地解剖了因缺乏爱和快乐而自我耗尽的平庸生活”,《伊迪丝的日记》出版之初就颇受欢迎,也标志着海史密斯的一次全新尝试。作者称该书“并非惊悚类,更像一般小说”,借主人公的经历,将现代生活的空虚揭露无疑。

伊迪丝·霍兰(Edith Howland)是一位孤独的中年家庭主妇,为了逃避一连串人生波折和政治事件酿成的悲惨过去,于是躲在日记中,书写她想象的世界。惹是生非的暴虐儿子长成了一个酒鬼,丈夫离开她和年轻女人在一起,但伊迪丝的日记字里行间依旧充满幸福生活的证据和满足感,充满了亲爱的孙辈,成功和友情。伊迪丝的偏执幻想愈发严重,也深切地认识到世界的不公和当代美国社会的空洞。这个饱受摧残却不屈不挠的女人面临着人生最终的转折——她将如何反抗被送往精神机构的命运?

原标题:《如何阅读帕特里夏·海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