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位于永善县东南部,山川秀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存较好。
永善县马楠乡苗族自称“蒙”、“阿卯”,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支,属苗族西部方言。“大花苗”操滇东北方言,大多于清后从湖南、贵州等地陆续迁入永善马楠乡,居住高寒地带,以农牧业为主,保存了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蜡染、纺织等艺术。
相传,古代战争使人们逃到大山森林里,一个叫阿于卯旦的人,在林中听见吹竹子,从竹子蛀的孔里发出美妙的声音,受到启示,自制了一支“勾罗蒂”,受到仙人的指点吹奏起来,人们围着边吹边舞,称“阿作”,鼓舞起人们生存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望。
马楠苗族芦笙舞历史悠久,舞姿优美,极具民族传统艺术风格。
特 征
芦笙,苗语叫“阿作”,是苗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竹制多璜管乐器,芦笙是东方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
永善马楠乡苗族芦笙舞多次参加县、市、省、国家民委、文化部举办的大型活动,在新疆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运会上,永善苗族芦笙舞获优秀奖,在昆明中国国际艺术节开幕式展演中受到好评,在永善县组织开展的“花山节”中的百人芦笙舞表演倍受群众青睐。
芦笙舞演奏:跳芦笙舞以男性为主,女性作伴舞,芦笙是主要伴奏乐器,舞蹈风格根据区域地理环境有所变化。分为生产劳动舞、生活情节舞、模拟动物舞和情绪舞、祭祀礼仪舞等。舞蹈风格,模仿生产生活逼真细腻,形成粗犷深沉、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
演奏芦笙,动作明快,时而蹬跳,时而叠罗汉、栽桩,时而地上打翻滚,多姿多彩,舞姿优美,节奏明快,舞者自舞自奏,无论做什么难度较大的动作,曲子的吹奏毫不间断,芦笙随着身体的转动而变,脚上动作较多,难度也较大,整个动作表现出苗族人民英勇顽强、勤劳朴实的民族气质。
文化价值
芦笙舞历史悠久,凝聚着极为厚重的苗族文化精髓,以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存在方式,促进了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
演奏芦笙舞对外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并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马楠苗族芦笙舞,较有民族传统文化代表性。
传承
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打造苗族芦笙品牌,马楠乡党委政府已计划对芦笙的传统制作工艺不断继承和发展,不定期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同时开展芦笙舞培训,使其更具有艺术性和代表性,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使苗族民间传统音乐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发扬光大。
保护
马楠苗族芦笙舞之乡,2005列入永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05列入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06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12年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杨光辉、王仕清、张洪兵、王建章、朱显荣2005年至2018年先后列入永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杨光辉,2018年列入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同年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永善“苗族芦笙舞”的传承、兴盛、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维系了民族感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原标题:《非遗传承——永善“苗族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