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
陇东报记者 郑朝静
1930年前后,刘志丹、谢子长先后在陕甘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32年3月22日,在正宁县寺村塬新庄子村(今正宁县湫头镇新庄子村),中国共产党创建了陕甘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寺村塬革命委员会,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建立陕甘边乃至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先河,在中共陕甘边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岁月辗转,时光飞逝,89年后的今天,陇东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红色印记”采访组跟随正宁县党史办工作人员黄拴锋走进位于湫头镇新庄子村西洼组的“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旧址”,找寻那些我们身边的红色印记。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旧址石碑。
正宁县湫头镇位于正宁县东南部、子午岭林缘,走进湫头镇,乡镇街道干净整洁,塬面沟头郁郁葱葱。距离乡镇街道不远的新庄子村正在新建的村部院落里,树立着一座石碑,上面写着“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旧址”, 沟畔留存着数孔窑洞和较为规整的院落、大场。“这是当时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驻地和办公场所。”黄拴锋介绍说。89年过去了,这些窑洞虽已破败不堪,但残存的生活印迹还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如火如荼的红色往事。
革命力量 不断壮大
1932年2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成立后,总指挥部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预定方针,向渭北平原进军。转移途中,陕甘游击队在接连取得了旬邑县职田镇、阳坡头战斗胜利后,接着南下渭北的三原、富平、蒲城、耀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游击队纪律严明,对群众秋毫无犯,所到之处,发动群众,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但是,红军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引起国民党反动当局的仇恨,遭到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的围攻。因为无法在平原地区站住脚,陕甘游击队于3月中旬回师进入正宁县境内。”黄拴锋介绍说。
在此前的2月9日,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临时维持委员会委员长孙蔚如令陇东12县供应国民党军新编十三师陈珪璋部给养,使新编十三师在陇东12县的横征暴敛合法化。2月20日,陈珪璋在兰州被杀后,其陇东的残部变本加厉地向各地索粮派款,仅驻扎在正宁的残部百余人,就向四乡百姓索要款项达10万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正宁南塬一带的农民组织起多支“民团”抗粮抗捐。国民党正宁县政府在多次催粮无果后,扬言要“血洗南塬”。看到正宁县出现高涨的革命形势,陕甘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遂改变原定计划,决定就地发动和组织群众攻打国民党正宁县政府驻地山河城,开辟革命根据地。
3月19日,陕甘游击队奔袭国民党正宁县政府驻地山河城,但是,因向导迷路,未能按时到达城下,加之内应被捕,战机错失,第一次攻打山河城战斗失利。当晚,陕甘游击队撤退到正宁县西坡乡四圪垯村,在这里召开队委会,制定了下一步行动计划。会议作出五项决定:一、赴南塬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土豪劣绅;二、将自发组织的“民团”改编为赤卫军,以配合红军的武装斗争;三、立即制定陕甘游击队的纲领;四、发动和组织群众,准备再次攻打山河城,拔除敌人的据点;五、在正宁南塬一带成立革命委员会,创建陕甘边红色政权,开辟革命根据地。
革命政权 开创先河
3月20日,陕甘游击队移驻正宁县寺村塬,分驻寺村塬的新庄子、西城、碾庄子等村。寺村塬又叫永和塬或南塬,是正宁南部一条东西走向的比较大的塬,由湫头塬、五顷塬等小塬组成,南接旬邑,东靠子午岭。乘着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方兴未艾,陕甘游击队移驻寺村塬后,立即在苟仁村寺院召开会议,宣布将原来的“民团”改编为赤卫军,杜兴邦任总指挥,巩世信、张进选任副总指挥,随后又成立农民联合会、贫农团、少年先锋队等组织。同时,陕甘游击队积极发动群众,立即投入建立革命根据地各项活动。谢子长、高岗和杨重远等领导与游击队员一起,走村串户,张贴标语,访贫问苦,宣传红军的主张,向群众宣讲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重大意义。
3月22日,在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主持下,东至五顷塬,西至永和沟圈,北至四郎河川,南至正宁县与旬邑交界地以内72个村庄的赤卫队、农会代表和游击队指战员共1000余人,在寺村塬新庄子村集会,选举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群众习惯上称为“寺村塬革命委员会”)。陕甘游击队政委、中共队委会书记李杰夫兼任主席,寺村塬村民张进元、唐贵荣任副主席。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驻地设在新庄子西洼,由15名委员组成,其中农民委员10人,游击队委员5人,下设土地、肃反、财政、食粮4个委员会。各村也分别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大村由5名委员组成,小村由3名委员组成。同时,对赤卫军进行了整编,禁止富农、豪绅地主参加,使之真正成为中农、贫农、雇农、苦力群众的武装组织。由此,陕甘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
△正宁县湫头镇新庄子村(航拍)。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形成了东至陕西省宜君县石底镇,西至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南至正宁县三嘉塬,北至宁县盘克塬的寺村塬革命根据地,所属地域包括五顷塬、西渠、龙咀子、孟家河、南邑、湫头、新庄子、于家庄等一大片村镇,方圆100多华里。”黄拴锋说。
革命斗争 如火如荼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把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作为主要任务,发动和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的粮食、牛羊及其他财产,镇压恶霸豪绅。游击队组织领导群众先后没收了西城村土豪刘西昆、于家庄土豪赵元亨、琴宅土豪赵秉义的土地、粮食和牲畜,分配给当地贫苦农民。游击队骑兵队还到正宁县永和,彬县的永乐、北极和旬邑县的底庙等镇村抓捕土豪劣绅。3月底,游击队在苟仁村寺院召开了上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公审并处决了民愤极大的豪绅赵元亨和恶霸龚德功。
长期受压迫的穷苦农民欢天喜地,拍手称快,用地方小调唱道:“谢浩如、刘志丹,领导穷人把身翻。东靠黄河西靠山,锦章、细嘴子扎营盘。枪声一响震四方,好像猛虎追恶狼。反动走狗民团跑,土豪劣绅跑不了。打土豪,分田产,打开仓,把粮散。车子推,口袋掂,家家户户吃白面。常开会,来宣传,你拿斧头我拿镰。都是红军来的好,世道翻了个底朝天。”
4月1日,陕甘游击队在当地赤卫军和群众配合下再次攻打山河城。他们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将陈珪璋残部增援的一个骑兵营击溃。由于缺乏攻城经验,加之山河城守敌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顽固对抗,红军连攻两日未克,第二次攻打山河城失利。2日,驻西峰镇的国民党军暂编十三师一个营赶来增援,红军给予援军以重创,歼敌200余人后,撤离战场,转回寺村塬休整。4月13日,游击队接到旬邑地下党组织报告说,敌旬邑县城驻有陕军警卫团一个营部两个连及少数民团,防守不严。队党委决定奔袭旬邑县城。20日夜,谢子长率陕甘游击队从寺村塬出发,拂晓与敌接战,出敌不意,大获全胜,歼敌300余人,缴枪400余支、子弹2万余发。并处决了敌县长、警察局长、土豪劣绅数人。攻占旬邑县城是陕甘游击队建队以来攻克的第一座县城,影响很大。一时红军声威大振,很快发展到近千人。
“在建队仅仅70天时间里,陕甘游击队依托寺村塬革命根据地,积极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选择游击战争的战略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标志着党在陕甘边区的革命斗争已经迈出了开展武装斗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步。”黄拴锋说。
革命实践 惊天动地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不久,坚持“城市中心论”的陕西省委负责人杜衡和坚持搞“停止游击战争”“坚持阵地战”的陕西省委常委李艮,先后来到根据地,强令游击队远离根据地,到三原、富平等平原地区建立根据地,其结果不仅使寺村塬革命委员会丧失了革命武装的支撑,而且使陕甘游击队失去根据地的依托,遭受严重的损失。8月24日,陕甘游击队突围撤至旬邑马栏时,只剩200余人,寺村塬革命根据地由此丧失。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虽然仅仅存在5个月时间,但留下深刻影响,在陕甘革命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黄拴锋告诉记者。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曾用的窑洞。
陕甘游击队在寺村塬期间,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广大人民在陕甘游击队和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粮抗款斗争,从此革命烈火燎原正宁。陕甘游击队撤离后,从1933年9月起,平子游击队、正宁回民游击队等地方武装相继建立,正宁人民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与统治阶级展开殊死搏斗,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始终站在革命斗争前列,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为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和寺村塬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陕甘边区党和红军游击队在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斗争中的一次重要革命实践和探索尝试,虽然未能转变为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但它在陕甘边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开辟了陕甘边区红色政权建设的先河,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革命政权的一次重要的有益尝试。它打击了土豪劣绅的气焰,大涨了贫苦农民的威风,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实践,在陕甘边人民的心中播撒了革命的火种,为1年后、2年后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耀县照金镇兔儿梁、华池南梁的重建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黄拴锋说。
△2013年9月3日,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旧址被正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9月,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旧址被正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旧址逐渐成为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史的重要阵地。
来源:陇东报
原标题:《红动陇原100年丨陕甘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寺村塬革命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