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内燃、电力双源“复兴号”动车组“燃”出哪些亮点?

“复兴号”进入西藏

点亮了雪域高原

把最险远的路途变成最舒适的旅程

现在让我们细数一下

高原内燃、电力双源“复兴号”动车组

都“燃”出了哪些亮点吧~

首创动车组内、电分置式编组形式

解决同一列车在拉林电气化铁路线和拉日非电气化铁路线混合运营的问题,同时内燃动力车在电化区段运行时均处于“热准备”状态,可随时投入牵引运用,强化拉林铁路电气化区段运营的安全保障。

创新采用智能保温系统设计

内燃动力车采用智能保温系统,电力车牵引控制时,内燃动力车处于停机状态。当柴油机温度降低到保护设计温度时,智能保温系统自动控制,为柴油机辅助系统进行保温加热,实现停机状态下“热整备”效果。

首创动车组

内、电双端互控的运用模式

国际首创内、电双端双控策略,在任意端司机室可根据运用需求切换内燃、电力动力模式进行正常运行。

首次实现整列动车组

“弥散式+分布式”供氧

正常情况下,动力车与车厢内通过弥散式供氧为司乘人员提供浓度适宜的供氧环境;紧急情况时,司乘人员可通过应急分布式供氧口呼吸高浓度氧气,全面保障了人员在高海拔、缺氧环境中的身心健康。

创新采用隔离司机室设计

通过结构优化在满足司机室外形一体化要求的同时,采用了隔离式司机室设计。通过前部的弹簧、减震器和后部的球铰与底架相连接,能够有效隔离柴油机振动,提高驾乘舒适度。

创新采用辅助系统部件模块化设计

内燃动力车辅助系统主要部件采用集成模块化设计,同时将辅助系统模块与柴油机之间采用软连接方式,降低了振动传导,提高管路连接的可靠性。

创新健康诊断管理

智能运维更近一步

机车健康诊断管理系统首次加入柴油机系统,增加了关键传感器的冗余、故障判断、状态诊断等功能,关键数据同步上传机车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进一步提高柴油机运维管理效率,向实现内燃动力车智能运维持续迈进。

运用海拔最高

功率最大的高原柴油机

柴油机可满足海拔跨度大、交路长、环境条件复杂的高原环境下可靠运用,同时配合控制系统,提高了柴油机功率冗余和增压器转速冗余。

采用高压比叶轮

和可变喷嘴环增压技术

高原型柴油机通过采用高压比叶轮和可变喷嘴环增压技术,可根据运用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增压比,增加进气量,最大限度满足高原的运用需求,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最优。

整列一体化设计,多方面提升

车体及断面一体化、司机室一体化、车端一体化、网络系统一体化、制动系统一体化设计,在外观、内饰、人机界面、可维护性、智能化等方面都进行全方位技术提升。

降噪技术提升

内燃动力车排气系统增加消音器,动力间隔墙喷涂降噪阻泥浆,强化密封措施,大幅度提升了内燃动力车噪声控制水平。既为乘客提供了静谧的乘坐体验,也降低了动车组在青藏高原对环境的噪声污染。

高原环境适应性提升

重点针对高原低气压、缺氧、强紫外线、风沙、雷暴、长大隧道等运用环境进行适应性优化设计。对机车防火性能、绝缘性能、独立进气系统进行专项提升。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与提升

内燃动力车在行车安全监控、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及检修维护三个方面进行了数字化与智能化提升。在行车安全监控方面,首次采用基于贯通全列的安全监控网,用于在动力车与拖车之间进行综合安全监控相关信息传输;在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方面,首次采用了柴油机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实现故障预警和运维指导;在检修维护方面,整车采用全数字化网络控制的以太网络,柴油机、主变流、辅助变流、列车供电、辅助供电等各子系统均具备完善的数据监测和自动诊断功能,整车配有大存储容量的数据记录仪和机车远程监测和诊断系统的数据终端,可为检修维护、故障处理、问题分析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也为远程技术支持提供了技术保障。

转向架通用性及高原适应性提升

转向架实现轮驱系统内电统一技术平台,与“复兴号”电力动集动力车轮驱系统基本相同,采用承载式铸铝齿轮箱降低重量、主动齿轮双侧支撑提高轴承和齿轮受力状态、多级动态密封结构保证齿轮箱密封,同时根据高原环境采用抗紫外线的橡胶件。

制动管路表单化数据设计提升

制动系统管路改变设计方式,从管路的三维模型中提取管路的管径、长度、折弯角度等重要参数,形成数据表单,可直接输入数控煨管机进行管路制作,减少二维图纸人工转换环节,使管路制造准确率大幅提高。新的设计方式既简化工作流程、又节省设计和工艺工时,体现了精益思想的精髓。

怎么样,看了这么多亮点

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

想坐上Ta来一次西藏之行呢?

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

等你来约!

——

来源:机车摇篮

原标题:《高原内燃、电力双源“复兴号”动车组“燃”出哪些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