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只身一人第一位驰援武汉的上海重症医学专家,在“暴风眼”金银潭坚守了整整75天,成功救治了100多例危重症患者,他以医者的使命担当、精湛的业务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渡厄扶危,让一个个濒临凋谢的生命开启重生的里程。他在重症医学的天地里20年潜心探索,直面挑战,以同理心与同情心,竭尽所能为病患带来生的希望。
他就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钟 鸣
钟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科室行政副主任,重症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是我国重症医学科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青年博导之一。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4项,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人才项目支持。2020年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称号,获评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上海驰援武汉第一人
1978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的钟鸣,2001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启了救命于危难的医者生涯。
进入重症病房,每天与死神赛跑,目睹太多的悲欢离合,钟鸣感触良深,重症病人病情变幻莫测,对重症医生更具挑战。他立志做一名精于技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全能型重症医学专家。为此他又硕博连读并赴美博士后研究。经过20年的历练,他成长为一名对自己专业能力十分自信的仁心医者。
作为重症医学专家,常常受命于危难之间。去年小年夜,他接到了国家卫健委指令,立刻出发,逆行武汉。于是,那张空旷站台上孤身一人奔赴战场的背影,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中。
一个人的征程,虽然前路未卜,可他却没有太多的恐惧,作为专业医生,经历丰富,参与了多起重大危重救治,尤其汶川震中直面生死的抢救使他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强大锤炼。一路辗转,深夜到达驻地。除夕一早,直奔阵地——金银潭ICU,任临时医疗组组长,并作为新冠救治国家专家组成员,赴其他10家定点医院督导最新版指南救治方案。
可真正到达重症一线,异常复杂的情形还是让他脊背发凉。接手的第一位危重患者是在工作岗位上被感染的年轻医生,一瞬间,钟鸣意识到,与以往救援任务不同,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充满了未知,医生与病人的角色会随时互换;对于这一全新疾病的救治,以往经验都不起效,早期完全在黑暗中摸索、碰壁、再摸索。作为医务工作者,当面临大量危重患者回天乏术时,强烈的挫败感让他对自己的业务能力产生了极度不自信。早期的一线救治,每天都好似上演一部电影,交织着悲伤、恐惧、感动,而更多的是周围平凡人迸发出的巨大精神力量,激励着他咬牙坚持。
钟鸣坦陈,当直面救治感染重症的医务人员的残酷场景时,自己也有害怕的时候,可出于职业训练的本能,一投入救治,就“忘乎所以”,作为一名业务能力非常全面的组长,有责任带领队员开展复杂的治疗技术,将更多的危重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从开始面对高风险操作的顾虑重重,到后期克服心理障碍无所畏惧,钟鸣在悄然中成熟蜕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教会团队成员使用体外呼吸机、气管切开等各种非常复杂的操作。
老年病人,救治成功率最低。面对一名生命垂危的70多岁男性患者,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钟鸣开创性地对其进行延长的俯卧位救治。该病人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生死关,2个月后终于脱离了呼吸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武汉的75个日日夜夜,钟鸣忙得连轴转,连睡眠完全是片段化的,做梦都来不及做。从前期的谨慎,到后期的亢奋,他在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前迸发出了巨大的潜力,业务能力也在连续救治中得到极大提高。面对一个个全新的生命,钟鸣对职业的感悟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一般更加透彻:医护人员就是病人的亲人,要以同情心、同理心感受、除却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创新开拓,救治危重患者
在ICU病房与死神打了20年交道的重症医学专家,钟鸣深感这一特殊职业的神圣而崇高。好医生要有创新精神,要有担当,要有能力,有勇气敢于尝试,才能使医学不断进步。特别是用创新、开拓的方法成功救治病人,危重生命又开始一段生命的里程,这样的成就感无以复加。
早在2009年,钟鸣收治了一名老年男性肺叶切除患者,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呼吸衰竭,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在家属的信任和鼓励下,他开创性地用儿童导尿管水囊封堵,使病情一下子得以改善,坚持了3个月的救治,患者痊愈出院;2011年,他开创性地用 ECMO复苏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报道外科术后用 ECMO 成功复苏的生命奇迹。
钟鸣的例行查房有口皆碑。作为博导,他总是带领学生剖析每一个病例,让年轻医生理解之所以然,从而有能力面对各种表象而不被表象所欺骗;他习惯于启发式提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应对变化莫测的挑战。
与死神赛跑了20年,重症医学专家钟鸣总是在危难之中显身手,以精湛的技术和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给病患带去生的希望。
医者心声
给病患带去希望
原标题:《【先进报道】渡厄扶危,危难之中显身手 ——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