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它为证!仙游留下诸多红色印记

原创 仙游县融媒体中心 仙游今报

追寻印记 眺望未来

——细数老物件感受百年历史巨变

编者按:

今天,我们走在青石板的老桥上,经过那静默耸立的老树。今天,我们细数老物件的历史,谈论百年来发生在老房子里的故事……我们慢慢地走过那高楼耸立的新城、书声朗朗的学校以及宏大壮观的体育馆,我们久久地停留在那母亲河边,默默地看着流淌了千百年的兰溪水,在仲夏的小城里,她会去向哪里……

悠悠古桥

▲宋桥

▲古今兰溪桥

蜿蜒流淌105公里的木兰溪,是全国十条“最美母亲河”之一,飞架在木兰溪上的那些古桥曾经为莆仙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据统计,如今仙游境内的木兰溪上,有近30座大桥横跨两岸,在川流不息的绿水清波中,在现代化的大桥之间,古桥依然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要道。

石马大桥位于盖尾镇石马村,横空飞架木兰溪已有800年的历史。特别是桥墩上雕有清代乾隆皇帝题的碑文,更彰显出石马桥在中国古桥史上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被誉为莆田、仙游的通衢之地。

我县现存有两座金凤桥,距离仅数十米。金凤旧桥历经宋明清诸朝代,于清代时用古桥石料重建,是古代仙游官道的要冲,1980年9月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新金凤大桥位于县城东大门,是我县路网规划中重要的东西向城市主干道。

宋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由时任广东肇庆府太守的陈可大为家乡倡议兴建,其兄陈可行、陈可久捐献巨资所建。古名仙溪桥、升仙桥、俗称南桥。桥的建筑特色均保留宋代风貌,极具人文、科学价值,堪称古代建筑瑰宝。1980年9月,南门宋桥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兰溪大桥无疑是仙游地标之一。过去兰溪大桥、霞苑大桥未修建的时候,人们从会仙木桩桥往来南北岸,这相当于仙游兰溪大桥的前身。1995年总造价1400多万元的兰溪大桥破土动工,成为南北城区主要的交通要道,也是仙游城区最为繁华的一座大桥。

厚重老树

▲千年古樟

盛夏里,在龙华镇金沙村,一株千年古樟静默耸立,这株树高18米,树干粗壮,树龄1200多岁,相传为唐天宝年间阮氏先祖阮鹏所植。它的躯干粗糙、皴裂,又充满力度和质感,仿佛在抚摸一段沧桑难言的历史,尽显巍峨与刚毅。树上红绸飘飞,人们贴近那宽厚的胸襟,真诚地顶礼膜拜。

鲤南镇圣泉后头厝,一株1100多岁的香樟绿冠如云,岿然挺立在眼前。树很高,有22米。树冠巨大,杈桠密集,大枝横生,小枝斜出,虬曲交错。树长得如此茂盛,一度成为鸟儿们的天堂,树上叽叽喳喳的很是热闹,常常引来小孩子在树下嬉闹。站在树下,仰望古树,便觉得头顶上那片片树叶不仅仅是苍苍一叶,更是一片历史的天空,于是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石苍乡石阳村社前,一株树200多年的桂花树,是迄今为止莆田市发现的树龄最大的桂花树,曾在2013年“福建树王”评选中名列第三。这株桂花树属于金桂,树高13.9米,三个人才能合抱,该树硕壮的树干凹凸有致,枝上生枝,四处延伸,不计其数。每年八九月间,开出金黄花朵,芳香四溢,蔚为奇观。树枝繁茂,冠幅近20米,远望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郁郁葱葱,气势磅礴。

端午时节,荔枝开始挂果。来到枫亭镇东宅小学校园内外的千年古荔园里,千年古荔枝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虬枝老干,叶蔽高宆。据《连江里志略》记载,这三株古荔树为北宋留居道从越南移植,当时共移植十八株。相传为北宋名臣蔡襄手栽。他的《荔枝谱》成为研究荔枝栽培的传世之作。

说起书峰乡的古松树群,要从书峰乡百松村的古驿道走起。这条驿道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不但是早期村里通往仙游县城的必经之路,也是祖辈传说的进京赶考之路。驿道两旁,种了400多棵百年古松。这些松树中,大松树名叫马尾松,其中专家鉴定100年以上的就有135棵,树龄最长的近200年。

(文中古树部分摘自李雪梅的《在仙游,我与古树相遇》)

地下党档案 首度向群众

▲地下党档案

6月以来,“红色档案忆仙游 百年回望守初心”红色文献图片展活动在我县多所中小学、邻里社区开展,吸引市民一同追寻仙游红色记忆。其中,有一系列馆藏档案尤其引人注目,那就是地下党办的卷宗图片。

百年来,无数的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如今他们有些人的名字将被永久珍藏。6月23日,经藏馆人员同意,记者在县档案馆看到了这几份珍贵、光荣又沉重的历史材料。卷面已经翻新,写着“解放前夕填的党员登记表、解放初移交过来”。翻开卷宗,内页是当时原件,共有60或70页,为党员入党登记表和情况调查表。表格皆已发黄发软,因是纯手写,带着浓浓的书卷笔墨气息,每一页字迹都娟秀工整,至今仍清晰可辨。

入党登记表中记录地下党员详细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籍贯、家庭成员、职业、入党动机入党介绍人等等。在表格最下方,是手写的入党誓词:“我今天得到党的批准,正式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今以后我愿意:一,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二……”我们彷佛看到,铮铮誓言下革命先辈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永恒初心和坚持革命必胜的决心。

“这些来自地下党办的珍贵卷宗首次向市民公开,主要是想让大家近距离了解身边的红色印记,感悟身边的红色精神,以此缅怀革命先辈,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县档案馆馆长曾朝霞说道。

农村老物件 展时代印记

近日,盖尾镇前连村76岁的连一气家中天台办起了展览,400余“老物件”展示了农村的进步和农民生活的变化,歌颂建党100周年的丰功伟绩。

这些老物件包括生产和生活两大类,有水车、水桶灌溉农具,有甘蔗瓮、织布机、石磨等生产用具,还有饭菜篮子、桌椅、摇篮、饭碗、水壶等生活用品。其中不乏年代感十足的藏物,如被整齐排列装裱挂墙的五颜六色的粮票,记录着那段特定的经济时期;颜色不一的手表、手机、收音机、影碟机等,讲述着电子时代的迅猛发展。

其中,灯具系列尤其引人注目。这些民间灯具虽小且简易,但展现了老百姓各尽其妙的创造力,又带有浓厚的传统造物精神。如清末在用豆油灯,造型为上盘下座,盘内放灯芯,下座盛放豆油或其他植物油作为燃料。后来更省钱的煤油灯普及,以煤油为主要燃料,光照效能亦非传统油灯可比。再则汽油灯,灯座上有打气管子,打进空气,把煤油从一组小孔中压出,使纱罩发出炽热光亮。“汽油灯起初还是比较贵的,一般是唱戏时候戏台上才用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电灯泡才在我县农村普及。”

发电厂机组 现历史巨变

在鲤城街道东门社区的国网仙游县供电公司“爱国爱企 担当作为”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吸引了众多单位、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2019年以来,该公司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厂90周年为契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厂房进行建筑性加固和保护性修缮,通过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1929年至今仙游电力工业九十余载薪火传承。

该馆珍藏有三台镇馆之宝——发电机组。其中,元老#1发电机组,容量:210匹柴油机配140千瓦发电机。该机组全套由英国制造,采用了非常新颖的双层设计。1933年出厂,1958年公司迁址时,从泉州电厂调入运行。

三台镇馆之宝中容量最小的#3发电机组,容量:150匹柴油机配125千瓦发电机。该机组全套由德国制造,1958年出厂,1967年由省水电厅调入并投入运行。容量最大的#2发电机组,容量为350匹柴油机配252千瓦发电机。该机组柴油机由丹麦制造、发电机由上海先锋电机厂制造,1967年经国家八机部批准调入运行后,大大缓解了当时用电紧张的局面。

这三台发电机组是难得的仙游电力工业遗产,也是仙游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另外还展示有三幅1972年由公司员工余柏如以“舒体”篆写的工作制度,《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和《停送电制度》,上面的标语“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也非常具有时代特色。

光辉起点 红色传承

——追忆仙游红色基地峥嵘岁月

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仙游县革命烈士陵园、王于洁烈士纪念馆、中共福建省委上湖底旧址、大类战斗遗址……这些都是厚重的红色文化参观点。沿着革命先烈走过的红色足迹,今天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的那一篇篇壮丽的篇章。

各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的纪念馆前,碑石大字分外醒目,古建筑上斑驳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那一段段历史故事,旧物遗存庄严肃穆令人难忘。一行行烙着历史印记的文字、一张张展现历史风貌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历史辉煌的遗存物品,无不诉说着仙游人民坚强不屈的峥嵘岁月。

近年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和打卡留念的游客络绎不绝,各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已然成为我县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这些基地也将进一步激发后辈崇尚英雄、敬仰英雄、学习英雄,激励仙游儿女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加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

仙游县革命烈士陵园

王于洁烈士纪念馆

中共福建省委上湖底旧址

红军108团旧址

中共闽中特委旧址——罗木坑交通站

潘涛烈士纪念馆

飞钱世居仙游革命历史展示馆

大类战斗遗址

国网仙游县供电公司教育基地

-End-

作者:今报记者 陈慧贞 余立凡 林群 通讯员 张力 游心华 柳艳 杨丹

原标题:《有它为证!仙游留下诸多红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