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党旗辉映下的百年瓷路

10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瓷器见证历史变迁。

在时代的洪流中跌宕起伏,有成功的喜悦兴奋,更有在困境中的奋起。景德镇走过的百年瓷路,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的有力佐证。

过去的100年,于景德镇而言,是励精图治、浴火重生,迈着铿锵步伐开启一次次辉煌征程的百年;是感恩奋进、开拓进取,推动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陶瓷文化繁荣兴盛的百年。

当下的景德镇,正阔步走在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的新征程上。

(一)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内,两座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圆窑包矗立其中,斑驳的窑砖窑瓦,记录了景德镇陶瓷产业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景德镇,瓷业凋敝,百废待兴。新中国的成立,景德镇的命运开始改变,古老瓷都重新焕发青春。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景德镇陶瓷产业经历了从恢复生产到快速提升的辉煌历程:1950年,全市第一家国有瓷厂——建国瓷业公司成立;1953年,随着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景德镇通过对陶瓷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市陶瓷行业组建了24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制瓷企业,最终整合形成十大国营瓷厂;60年代开始,景德镇瓷业进行了一系列工艺革新和技术革命,彻底改变沿袭千年的落后生产方式,形成了集矿山开采、原料加工、产品制造、辅助行业、科教文博等为一体的配套完整的现代陶瓷产业体系;70年代后期,随着陶瓷工业企业的整顿,各项管理制度得到逐渐恢复和完善,生产秩序逐步恢复正常,陶瓷产业加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30年,是景德镇陶瓷革弊纳新、探索创造的30年,更是顽强拼搏、奋力前行的30年。

东方风来满眼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景德镇陶瓷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上世纪80年代中期,景德镇陶瓷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合理、配套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呈现出以国营公司所属企业为主体,包括集体、个体、私营、三资企业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到上世纪90代初,景德镇陶瓷品种已发展到20个大类、2000多个器型、7000多个画面,形成了传统日用瓷、陈设瓷、建筑卫生用瓷、纺织工业用瓷、无线电工业用瓷、电力工业用瓷及国防工业用瓷等门类齐全的陶瓷产品体系,并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市传统陶瓷工业遭遇严峻挑战,部分日用陶瓷企业生产陷入低谷,探索创新、锐意改革、振兴图强成为了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在挫折中奋起,在低谷中拼搏,景德镇通过实施改革创新、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措施,快速调整陶瓷行业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整体保证了陶瓷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经历过国企改制阵痛之后,景德镇开始思索并找到了一条能够重新聚集陶瓷生产力优势的道路——陶瓷产业平台。

21世纪初,我市在浮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组建了陶瓷工业园区。园区以陶瓷产业功能为主导,形成以高新技术陶瓷为核心竞争力,以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以高档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为主体,以建筑卫浴陶瓷为补充的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景德镇陶瓷产业开启了转型升级新征程,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陶瓷企业通过退城进园的战略转折和蓄势跨越,迸发出强劲发展势头。2018年12月28日,整合了景德镇红叶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陶瓷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多个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景德镇陶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厂在陶瓷工业园区顺利点火投产, 预示着这艘新时代的陶瓷产业“航母”正式鸣笛出海,也标志着景德镇陶瓷产业初步形成了“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端到高端、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格局。

如今在景德镇,以名坊园为基础的手工制瓷集聚地,以景陶集团为龙头的现代高端日用陶瓷生产企业,以陶瓷智造工坊为依托的陶瓷孵化器,以海川、嘉华等特陶为代表的高技术陶瓷企业已经集聚,再加上陶瓷原料基地、陶瓷产业孵化加速基地、陶瓷科创中心、陶瓷创意设计园等项目,陶瓷产业正在景德镇焕发出勃勃生机,朝着“陶瓷产业三年过千亿”的目标奋力前行。

进入新发展阶段,景德镇积极整合陶瓷科研院所资源,加大陶瓷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发展高科技陶瓷的主攻方向,全力推动景德镇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陶瓷产业标准和创新中心。

今年5月22日,在上海举行的景德镇市高科技陶瓷招商推介会上,浮梁生物瓷产业园项目、5G换热及超导换热项目、高科技陶瓷粉体材料批量化生产项目、蜂窝陶瓷载体制造项目、低膨胀材料与远红外发射材料产业化项目、中日高科技陶瓷产业园等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

“景德镇将迎来高科技陶瓷产业的春天。”景火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武清告诉记者,在上海的招商推介会上,许多企业现场就表达出对入驻景德镇的浓厚兴趣,“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景德镇将成为高科技陶瓷企业的聚集地。”

(二)

2019年7月26日,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从首都北京传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

梦想照进现实!千年瓷都开启了历史新纪元,汇聚了党中央的关怀与厚爱。

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

2015年3月和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亲临江西视察指导,特别强调“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景德镇发展标定了历史方位、擘画了美好蓝图。

时间回拨至39年前的1982年,在御窑厂附近修路的工人施工时偶然发现碎瓷片,考古挖掘出2处景德镇官窑遗址,从此核心区面积为5.1万平方米的御窑厂遗址得以重见天日。

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3年再次被列入国家重点大遗址,同时还被列为全国25处大遗址重点保护展示工程和全国10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对于御窑厂遗址保护,我市从未停止脚步。

眼下,御窑厂遗址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工程”。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周边13.1平方公里被划定为重点保护区,推进御窑遗址博物馆等重大文化保护项目建设,并对遍布全城的52处151个点的古瓷窑遗址、108条老街区、“十大瓷厂”老厂房等文化遗存实施系统性保护修缮,着力打造具有“世界风范、古镇风韵、时代风貌”的陶瓷文化遗产样板区。

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景德镇在推进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文化遗产助发展、惠民生、促开放的“景德镇的经验”。

如果说保护文化遗产是护住了城市的“根”,那传承制瓷技艺和制瓷精神就是守住了城市的“魂”。

熊熊燃烧的柴窑前,76岁的把桩师傅胡家旺神情专注,如同交响乐团中的指挥。这是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决定着瓷器的成败。

柴窑的温度不平衡,温差大,如何把握好窑内的温度变化和气氛,全凭把桩师傅的经验。胡家旺有一门“吐唾沫”的绝招,通过吐进窑膛的唾沫蒸发程度,辅助判断窑内温度,常常比测温器还要准。

胡家旺是千百年来坚守制瓷技艺、传承制瓷精神的景德镇陶瓷工匠的缩影,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普通工匠守得平凡,才成就了景德镇陶瓷的不凡。

2020年瓷博会期间,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举行了明代葫芦窑的复烧仪式,但更具意义的是,一批珍贵的景德镇历代瓷窑营造图纸被捐赠给景德镇陶瓷大学,用于学术研究。

而这背后是启动于2009年的景德镇历代瓷窑复建复烧工程,以及数十位专家学者十余年的心血。这些昔日已消失在城市中的10余座历代瓷窑,已经被景区依据营造图纸复建复烧,被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观赏。

“历代瓷窑跨越时空、重燃窑火,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捐赠仪式上,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周荣林说,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把千年陶瓷文化交给下一个一千年。

创新与转化是对陶瓷文化的最好传承。

“老房子上长出了新房子”,陶溪川在保留原宇宙瓷厂厂区的基础上,“嫁接”了博物馆、美术馆、陶瓷店等。2016年开园以来,成为了陶瓷爱好者的“造梦空间”,帮助了上万人创新创业。以文化引领产业发展、用新业态复活工业遗迹,陶溪川闯出的新路正被省外的一些传统陶瓷产区借鉴复制。

但陶溪川并未止步,正在建设的陶溪川二期,涵盖大剧院、酒店、陶公寓、艺术与科技实验室、直播基地等众多板块,部分项目已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旅发大会期间投入使用。

与陶溪川二期一同亮相的还有陶阳里历史街区。这个涵盖了御窑厂遗址,汇聚了众多老窑址、老街区、老会馆、老里弄,集中反映了景德镇陶瓷生产、商业贸易、市井生活、文化交融,讲述了景德镇的历史肌理和文化传承,成为了景德镇人共同的乡愁。同时,创新业态布局,形成了吃、住、购、馆、玩、作等多种类、高品质的景区业态,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三)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自古是一座移民城市,开放与包容,大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曾集聚于此,创造出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陶瓷艺术。

1928年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师相约,各带纸画作品一幅,在御窑厂对面文明酒楼相聚品茗赏画,相互观摩,史称“珠山八友”。

他们将中国绘画与瓷器结合,以新粉彩文人瓷画的表现形式,引领景德镇的陶瓷绘画延续至今,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如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景漂”和天马行空的艺术构想再次在景德镇碰撞,让这里成为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澳大利亚陶艺家戴安娜2004年来到景德镇,师从著名陶瓷雕塑大师刘远长。在刘远长和众多陶瓷工匠的帮助下,她从一个从未接触过瓷泥的瓷上画师,成长为熟悉陶瓷泥料、成型制作、釉色应用、彩绘装饰的艺术家。

在她看来,瓷器不只是器具,更是文化的窗口、心灵的符号,它注定是超越国界的。“对艺术家来说,景德镇是属于全人类的陶瓷圣地,这里有完整的陶瓷工艺生产链和最优秀的艺术家,很多艺术梦想都能在这里实现。”戴安娜说。

景德镇的三宝瓷谷,掩映在一片静谧的青山绿水之中,这里是许多“景漂”艺术家创作、生活的地方。110多间陶瓷工作室、50多家陶瓷工厂、100多名国内国外艺术家常驻于此,他们在这里创作交流、工作生活,赋予陶瓷艺术灵魂,他们是瓷谷里的一群“梦想家”。

与老一辈制瓷人不同,来自吉林长春的小伙儿冯庭帅对现代制瓷工艺和产品设计情有独钟。2019年,他和女友一起来到景德镇自主创业,在政府的帮扶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申请到了低价公寓和厂房。他们的想法是把西方美学、工艺和装饰理念引入制瓷工艺设计中,让传统陶瓷工艺品焕发出现代美。

像戴安娜和冯庭帅一样在景德镇创业或是交流学习的人,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景漂”。在景德镇,像他们一样的“景漂”有3万多名,其中包括5000多名海外人士。

景德镇,成为了一个巨大的“IP”,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在新与老、土与洋、内与外的合力推动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留住了人才,就赢得了未来。2017年10月12日,景德镇市招才引智局、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正式挂牌,标志着凝聚了全市人才职能、政策、资金、项目以及力量的服务平台正式成立,开启了新时代“匠从八方来”的局面,为景德镇对话世界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今天的景德镇,像一个强大“瓷场”,世界各地的人才或远渡重洋、或跋涉千里,来这里寻梦。梦圆之后,他们又当上文化火种的播撒者,把景德镇陶瓷文化带向世界各地。

在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内,一面“众人墙”引人注目,以声光电的形式展示着近万名普通瓷工的珍贵留影。这些瓷工是千千万万景德镇陶瓷工匠的代表,也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千年瓷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文章作者:熊希伦

责任编校:曹璇月 于 莉

原标题:《景德镇:党旗辉映下的百年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