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打压,从未被超越,爱因斯坦相对论与学术圈交锋的那些年

在科学面前,任何一种新出现的理论,都会经历争议和讨论。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

有关相对论的讨论,从其诞生起,就一直都有。尽管发展到现在,相对论已经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但仍有人不停地想推翻它——就比如,“燕山大学教授宣称推翻爱因斯坦相对论”,昨天就被刷上了热搜。

那么,反对相对论的人,到底在反对什么呢?

第一种:反相对论,敬真理

严格来说,在“反相对论”群体中,不乏声名显赫的大科学家——尤其是在相对论刚刚被提出的那段时间。

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26岁。十年后,他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的出现到底掀起了多大的风浪呢?

这么说吧,在狭义相对论之前,人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各自独立的绝对的存在。牛顿经典力学就是在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创立的。

所以,当一个年轻人突然说,时间和空间本身并不绝对。四维时空里的每一个运动者,都能定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此时,时间和空间是随着参照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这是真的,牛顿的经典力学可能要做修正。经典物理的天似乎也要变一变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已经有所成的科学家,你对世界一贯的认知突然被横空出世的“相对论”打破,是不是也会先持怀疑态度?

而在这些科学家中,就有著名的物理学家洛伦兹,19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提出的“洛伦兹变换”,是狭义相对论中的基础变换方程。

洛伦兹

既然他的“洛伦兹变换”都出现在相对论里了,为什么洛伦兹还要反对相对论?

这主要是因为,洛伦兹做“洛伦兹变换”主要是为了验证光速在不同方向上速度一样的问题。当时普遍认为光传播的介质是以太,所以洛伦兹的一系列推导都是根据这个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爱因斯坦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相同的结论后,洛伦兹直到逝世也没有认同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毕竟在他的认知里,绕过“光的传播介质”这一大背景得出的结论,始终是站不住脚的。

值得玩味的是,爱因斯坦曾说:洛伦兹对他产生了最伟大的影响。

他们的分歧,只在学术上。

第二种:历史环境下的“炮灰”

除了被学术圈内部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还曾成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炮灰”。

继苏联的批判风潮之后,1968年,中国科学院也成立了一个“批判相对论学习班”。

这个班级前后一共发布了6篇针对相对论的批判性文章。其批判的核心主要在于:如果相对论中的“同时相对性”成立,那在当时的中苏冲突中就很难分辨是谁“开了第一枪”。

一个是科学范畴,一个是政治范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方向,被硬生生扯到了一起。批判到了最后,甚至发展到针对爱因斯坦的人身攻击,指责他一生三次更改国籍,“有奶便是娘”。

一时间,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突然就成了科学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但即使在这股浪潮最狂热的时候,也有人保持着清醒。

1969年的一次讨论会上抛出了一个议题:学习班的《相对批判论》(讨论稿)适合发表在《红旗》杂志上吗?

委婉一点的,像钱学森,表示此事应“慎行”。直接一点的,像竺可桢,就对着这篇文稿中的“论据”逐条批驳。吴有训、周培源则觉得,真的发在《红旗》上,将来恐怕会变成笑柄,带来尴尬。

确实有点尴尬。因为1979年,我国就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纪念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年的活动。曾经的“狂热”,在这之后逐渐平静下去。

第三种:为真理也是为出名

如果说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是因为前两个原因被批判,至少还能辩出一二。但如果遇到第三种情况,就完全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因为他们的理论是:“爱因斯坦现在是地位最高的,你要是反相对论了,那你不就比爱因斯坦牛了?”

这一批人,主要集中在“民科”群体中。而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

“民科”成员宣称自证哥德巴赫猜想

曾经网上可以找到一个“民科”成员做的实验。他把切开的香瓜放在密封的玻璃缸里,在室温18摄氏度的环境下,发现玻璃缸在48小时后,开始出现类似果蝇的虫子。于是他宣告: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气体创造生命的人。

10年前,《非你莫属》上也出现过一位“民间科学家”。他认为引力波是自己的独创,曾一度引发热议。在引力波之前,他热衷于UFO与八卦太极图的关系。

单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很难从学术的角度上和他们进行交流。毕竟主流的科学理论背后是大量的实验数据和论文,而他们的“结论”背后只是一篇篇顶帖和一群盲目叫好的人。而直到目前,网络上的“民科吧”还有8万人关注,累计发帖数更是达到了329万。

诚然,在科学面前,任何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权利。但前提是,必须经过严谨的实验和科学的论证。

而那些全凭自己理解就妄下结论的人,才是科学发展真正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