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科技事】中国石油化工业的奠基人——闵恩泽

前言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技术工作者获得该奖。

今年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庆祝科技工作者共同的节日,广西科协公众号将陆续为读者呈现这33位科技人物的风采,展现他们忠于祖国、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矢志创新的精神。

题记

2008年1月8日上午10点,在人民大会堂,国家主席胡锦涛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发给闵恩泽,台下镁光灯闪成一片。从电视到报纸,人们认识了这位总是乐乐呵呵的老先生——闵恩泽。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之一,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20世纪60年代初,闵恩泽院士参加并指导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经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70年代,指导开发成功的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80年代以来,他组织指导了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工作。还主持了“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和“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项目。

二十多年来,闵恩泽院士在国内外共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已授权140件(国外授权32件);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33篇,其中SCI收录78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及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人物评价

1.评价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闵恩泽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闵恩泽心系国家发展,为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闵恩泽十分关心工程院的工作,积极参加工程院的各项活动,为工程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热爱祖国、尊重科学、开拓创新、敬业奉献,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评)

闵先生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强烈的责任感。(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评)

闵恩泽的巨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卓越的科研成果,更在于他带出了一支勇于攻关、善于团结、勤谨踏实的科研队伍,为石化研究储备了一个人才库。(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龙军评)

闵恩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专注,非常投入,每当学术领域有新鲜的东西进来时,他总能敏锐地领会到,并凭借长期的积累对这些新鲜的东西做出正确的选择。(闵恩泽夫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婉珍评)

2.所获荣誉

1980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 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4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 获得首届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8年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 一颗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闵恩泽星”

2013年 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设立“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基金”

人物简介

1924年2月8日,闵恩泽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后在家受教,完成了小学课业。

1936年,进人私立南薰中学初中就读。

1938年,初中毕业,考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

1942年,从成都到了重庆,进入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学习。

1946年,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在成都自来水公司做化验员;随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位于上海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一届印染技术人员培训班,毕业后担任练习技术助理员。

1947年,大学时期的同班同学陆婉珍去了美国,在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受到陆婉珍的鼓励,闵恩泽也决定赴美留学。

1948年,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科佛特(J.H.Koffolt)教授,年底获得了硕士学位;他靠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51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

1951年起,进入美国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工作,担任高级工程师。他在纳尔科工作了4年。

1955年,闵恩泽夫妇在朋友的帮助下,取道香港,历尽波折,终于回到了祖国,进入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始了发展中国炼油工业和研制催化剂的人生历程。

1956-1966年的10年间,闵恩泽历尽艰辛,打破其他国家的封锁,成功研发了铂重整催化剂、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和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生产技术,解了国防技术之急、炼油之急;建成了兰州、长岭、抚顺、锦州等催化剂厂和车间,被誉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正满腔热情地投入石油炼制技术研发中的闵恩泽却被送进了“牛棚”,成了被调查和清查对象。“牛棚”岁月给他以折磨,也磨炼了他的身心。在度过最初的迷茫、不解之后,闵恩泽恢复了平静,他以乐观的心态做好每一件事,表现出了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在“牛棚”里,他借写交代材料的机会,把以前催化剂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都记录下来,总结经验教训,成为他日后催化剂研究的宝贵财富。

1970年,从“牛棚”里出来不久,即被派往抚顺,参加燃化部组织的“三氢会战”,同时参加了扶余的“原油浸没燃料的会战”;随后参加了长岭“加氢催化剂会战”,荆门炼厂裂解焦油制苯攻关。后来他又帮助周村催化剂厂脱贫致富,由弱变强。

1979年,作为三人代表团成员,闵恩泽在罗马尼亚成功地恢复了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席位。

1987年,担任世界石油大会分会主席,主持《未来的炼油厂》报告。

1991年,闵恩泽被推选为科学程序委员会通讯委员,并担任研究主题的专题论坛主席。

1995年,闵恩泽主持化学工业部咨询项目“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绿色化学与技术”。

1997年,“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反应工程”启动,闵恩泽受命任项目主持人。

2013年,闵恩泽个人捐资400万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捐资800万元,由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设立“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基金”。

2016年3月7日上午5时5分,闵恩泽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原标题:《【科技人科技事】中国石油化工业的奠基人——闵恩泽》